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培养与造就从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科研、教学、推广及现代农业管理的高级人才。
1、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献身国家事业;勇于创新,严谨求实,团结协作,勤奋刻苦,善于竞争,具备学术骨干与管理骨干的素质。
2、掌握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熟练的实验操作技术;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用一门外国语比较熟练地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书刊,并具有一定的写、听、讲能力;有较强的独立从事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研究、教学、推广及农业管理工作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心理与体魄。
二、研究方向
根据学科发展和我校特色,本专业设置作物高效清洁栽培耕作理论与技术等六个研究方向,详见表1。
表1: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点研究方向及研究内容
一级学科名称 | 作物学 | 学科代码 | 0901 | ||
二级学科名称 |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 学科代码 | 090101 | ||
序号 | 研究方向 | 本方向的研究范围及内容 | |||
1 | 作物高效清洁栽培耕作理论与技术 | 研究主要作物清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技术与理论;简化、节本、高效的栽培耕作技术与农作制等。 | |||
2 | 作物生长发育机理及调控 | 研究主要作物器官建成规律与调控技术;作物生长发育的分子(激素为主)调控机理与技术。 | |||
3 | 作物产量、品质形成理论及其应用 | 研究主要作物高产形成规律及其生理生态机制;作物品质的形成规律及其生化生理生态机制;作物优质(专用)、高产、高效协调的栽培理论与技术。 | |||
4 | 作物精准栽培理论与农业信息技术 | 研究主要作物优质高产形成的形态生理指标和精准调控技术;作物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模式与标准(规程);作物生产(长)过程模拟、管理决策与信息服务系统等。 | |||
5 | 作物环境与营养生理 | 作物对主要环境因子的反应及其适应性机制;作物逆境(灾害)生理与抗逆(灾)栽培技术;作物产量、品质形成营养生理与调控技术。 | |||
6 | 农业生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理论与技术,农田高效复合群体的生态学机制与优化模式;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区域农业发展机理及其调控。 | |||
三、学习年限
一般为3年,经批准可提前至2年半或推迟至5年。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按规定修满学分、完成必修环节和论文工作,可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允许研究生休学创业。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本专业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研究生课程学习的最低要求为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8学分,必修课程12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表2。
表2: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业硕士点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备 注 | |
学位课程 | M000202 M000101 M140401 M140402 M140403 M140404 | 自然辩证法 第一外国语(英语) 作物生理或高级耕作学 作物生态学或高级农业生态学 作物优质高产理论与实践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研究新进展 | 54 144 54 36 90 36 | 2 4 3 2 5 2 | 春 秋+春 秋1 秋3 春2+秋3 春 | ||
合 计 | 18 | ||||||
非学位课程 | 必修课程 | M000201 M140422 M140423 M140424 M140425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作物生理研究法 专业英语 农业信息技术 专题讲座 | 36 36 36 36 72 | 2 2 2 2 4 | 秋 秋1 春2 秋4 秋3+春4 | |
合 计 | 12 | ||||||
选修课程 | M000103 M000301 M000102 M140444 M140445 M140446 M140447 M140448 M140449 M140450 M140451 M140452 | 第二外国语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 英语口语 Crop production 作物营养学 作物化学控制理论与技术 作物诊断 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与热点问题 创新学 农业科技写作 科技成果开发转化原理与方法 农业标准化原理与方法 | 72 36 36 36 36 36 36 36 36 18 36 36 | 2 2 1 2 2 2 2 2 2 1 2 2 | 秋 春 春 秋 春 秋 春 秋 春 秋 春 | 公选课 公选课 公选课 | |
合 计 | 5 | ||||||
总 计 | 35 | ||||||
五、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制
实行导师负责和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指导教师应教书育人,关心研究生的成长,严格要求,引导他们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研究生要尊敬师长,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做到教学相长。
2、课程学习与科研论文并重
硕士生既要深入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本专业的专门知识,又要通过学位论文培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特别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3、产学研联合培养
创造条件,积极创造产学研联合培养新模式。即适当安排部分研究生在校内修读课程学分后,到“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中国农科院、中国科学院、江苏农科院、江苏农垦总公司以及校外基地与科技园区)开展科学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自身优势和特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六、培养环节
1、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严格按照本培养方案填写《扬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对研究生毕业和授予学位进行审查的依据。培养计划确定后,研究生和导师均应严格遵守。
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5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跨专业入学者视专业差异,必须至少补修3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以上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不计学分;考试合格,成绩登录时标明“补修”。
2、思想政治工作
进一步加强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除了要求研究生学好必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外,还必须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与江泽民有关重要思想,积极参加有关的政治活动和必要的公益劳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并不断进行形势与任务、方针与政策、爱国主义、职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健全研究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生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与研究生会以及班主任(班主任由本学科中青年教授担任)的作用,不断提高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3、课程学习
为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必须十分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习,选修课程要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和硕士生的原有基础适当控制。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着重启发研究生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他们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何种方式,都必须通过考试或考核,成绩合格,方能取得学分。在学期间,导师应根据各研究生的具体情况,指定一些必读书目,以增加研究生的知识面和自学能力。鼓励跨学科(门类)选修课程,鼓励选修人文类课程。
4、写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硕士生入学后,通过提交读书报告、文献综述与多种学术报告、讲演及讨论等,锻炼和提高文字表达能力与讲演能力。
5、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工作
必须把参加研发工作作为培养研究生掌握科研基本方法和独立从事研发工作能力的中心环节(具体实施方法见“学位论文工作”)。
6、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
硕士研究生可以利用假期或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积极参加科技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和有关农业生产的调查研究、咨询服务工作,特别是应届本科毕业考取的和来自非农业院校的研究生,还应组织参加一定的生产实践,了解社会、国情、民情,了解生产实践对专业的需要,以提高研究生的认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对所参加的活动,要写出报告,作为考核的内容。整个学习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时间一般不少于三周。
教学实践主要是以本科生为对象开展试讲、辅导课堂讨论、指导实验和辅助指导毕业班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教学实践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环节,硕士研究生参加教学实践的教学工作量相当于助教一个月的工作量。
注意培养研究生的劳动观念,树立艰苦奋斗作风,增强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自觉性。研究生必须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在整个学习期间一般不少于三周。教研室与研究生党(团)支部负责组织实施和考核。
7、文献阅读
文献阅读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硕士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动态都有重要意义,也是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硕士研究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文和外文文献,并以外文文献为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总阅读量应不少于10-15万英文词(30篇文献以上)。
8、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10次校内外学术活动,并至少主讲1次学术报告。研究生参加的学术活动可以是校内各院系组织的学术讲座,也可以是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原则上校内3小时的专题讲座为一次学术活动,校外参加的学术会议按天数折算,原则上1天为2次学术活动。
9、坚持体育锻炼,参加文娱活动,增强身心健康。
七、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学位课程考核主要以闭卷笔试方式进行,必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方式进行,选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或考查方式进行,也可以课程论文方式进行,并力求公开发表。所有课程考核一律以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并取得相应的学分。
同等学力者补修的本科主干课程必须考试合格。
2、实践环节考核
实践环节由专人负责,研究生必须填写《扬州大学实践环节考核表》,由学院进行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3、学术活动考核
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时,要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表》,按学期送交学院研究生教务员审核并存档。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情况由学院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4、中期考核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一般在主要课程学习结束之后,结合论文开题工作进行中期考核,具体办法详见《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八、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位论文工作,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
1、论文选题与开题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一方面要考虑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力求和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项目等结合。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开始,在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括立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目标及计划、主要理论与技术难题及拟解决方案等。开题报告应在学科范围内公开宣讲,并广泛征求意见。
2、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论文要求资料可靠、理论正确、思路清晰,对所研究专业和方向的最新成就有所了解,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并在该研究方向上有新的研究成果。论文书写必须符合《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以省、校两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为目标,着力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3、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的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按《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九、修订说明
本次修订的基本指导思想为:根据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特点和以往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按《扬州大学大学关于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的要求,明确培养目标,强化培养过程,明确导师与研究生职责,依培养方案严格执行、考核和监督,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具体修订的思路上,突出本学科硕士生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一是按紧贴学科前沿和生产实际,优化课程设置;二是按培养过程特点,细化与规范培养程序;三是按高素质人才与高学位论文质量,严格各环节的考核。
修订要点: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实践环节以及相邻学科间的交叉;在课程学习上,注重思辩、综合、写作与报告能力,提高抓住问题关键能力;学位论文选题上,明确选题要求,提高论文质量;中期考核上,明确考核目标与加分指标、考核结果与硕博连动,控制整体培养质量等。
十、课程简介
1、作物生理学 作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生理、植物激素、作物抗逆性以及有关发育生理和营养生理;作物氮代谢、酶作用机制、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光合作用的生化机制、能量代谢的生化机制、逆境蛋白功能以及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激素等化学物质的控制和分子调控理论与技术。
2、作物生态学 作物生态学的概念与发展动态;各种作物及其主要品种的适应性、各地区作物布局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本省各地资源要素、环境因素特征和作物栽培的特点,现代农作生态基础分析,资源高效利用生态基础,作物灾害及其因时因地的补救措施。
3、作物优质高产理论与实践 作物产量与品质形成规律、高产潜力;作物高产营养、水分生理和生态因子;作物高产的群体结构;作物高产的估测方法,作物高产典型的理论分析;作物品质的调控等(内容可根据情况加以取舍,重点增强群体质量及其调控,品质形成及其调控,无公害栽培理论与技术。同时教学方法多样化)。
4、高级耕作学 耕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国内外耕作研究的新动向;土壤耕作与多熟种植持续增产的原理及实践;作物及其熟制的生产潜势分析;线性规划、模糊聚类在耕作上的应用等。
5、高级农业生态学 生态学基本理论,含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物质、能量、信息、价值流动分析,生物生态适应性,农业生产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研究法,主要有系统分析方法,物质、能量流动模型,系统模拟、动态仿真以及系统优化等内容;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与分析。
6、作物生理研究法 作物品质形成、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生理、植物激素、作物抗逆性以及有关发育生理和营养生理等方面的测定方法与分析技术。
7、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研究新进展 围绕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的主要发展方向及研究新领域或攻关热点,进行评述或报告,并开展学术讨论。
8、农业信息技术 农业信息化原理与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农业信息的提取采集、组织加工与管理传播),以及国内外主要的作物生产(长)过程模拟技术、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作物生产信息服务系统的基本特点与适应性开发应用。
9、专业外语 作物生产科技外语文献检索、阅读,科技外语的基本表述特点以及中英文摘要互译的方法。
10、专题讲座 围绕作物生理生态、作物优质高产低耗机理与栽培新技术、食品安全与无公害生产耕作制度与技术、持续农业、精确农业、农业发展战略等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讲座,要求每位研究生必须至少作两次专题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