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食品科学专业人才。具体要求是: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
2、掌握食品科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宽广和坚实的基础和基本实验操作技术,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所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在研究中熟练使用计算机;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有关的科研课题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要求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论文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均需达到相应的要求。
3、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二、研究方向
食品科学是研究食品及其原料农副产品的物性、化学组成,在加工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食品科学是以食品中的营养物质及其相互关系为中心,以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以及工程学和系统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研究食品及其加工过程中的规律。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特色,本专业设置了三个研究方向,具体见表1。
表1:食品科学专业硕士点研究方向
一级学科名称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学科代码 | 0832 | ||
二级学科名称 | 食品科学 | 学科代码 | 083201 | ||
序号 | 研究方向 | 本方向的研究范围及内容 | |||
1 | 食品加工高新技术 | 本研究方向以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为中心,利用现代加工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特色食品及其原料、添加剂等加工新产品。 | |||
2 | 食品化学与营养 | 本研究方向以功能食品的研究与开发为核心,以现代分析分离技术为手段,致力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功能食品。 | |||
3 | 餐饮食品标准化与工业化 | 本研究方向以餐饮食品加工为核心,研究传统工艺作用机理及其化学本质,结合现代食品加工技术,开发新型产品,并开展餐饮食品的标准化与产业化研究。 | |||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4年。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修满规定的课程学分、完成必修环节和论文工作,可提前毕业。允许研究生分阶段完成学业。
四、课程设置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分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研究生课程学习最低要求为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8学分,必修课程8学分,选修课程9学分。课程的具体设置见表2。
表2:食品科学专业硕士点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备 注 | |
学 位 课 程 | M000202 M000101 M210101 M210102 M210103 M210104 M210105 | 自然辩证法 第一外国语(英语) 高级食品生物化学 高级食品微生物学 食品科学研究进展 现代食品生物技术 研究生班讨论 | 48 128 40 40 32 32 64 | 2 4 2.5 2.5 2 2 3 | 春 秋+春 秋 春 秋 春 秋+春 | ||
合 计 | 18 | ||||||
非 学 位 课 程 | 必修课程 | M000201 M070323 M210122 M210123 M210124 M210125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近代分析测试技术 现代食品工程原理 现代食品发酵原理与技术 功能食品评价原理及方法 食品调味学 | 32 54 32 32 32 32 | 2 3 2 2 2 2 | 秋 春 秋 春 春 秋 | 方向1 方向2 方向3 |
合 计 | 9 | ||||||
选 修 课 程 | M000103 M000301 M000102 M210141 M210142 M210143 M210144 M210145 M210146 M210147 M210148 M210149 M210150 M210151 M210152 M210153 M100254 M100155 M100156 | 第二外国语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 英语口语 畜产品加工新技术 果蔬采后生理 酶工程技术 食品风味化学 食品工程高新技术 农产品无损检测 食品标准与法规 食品包装新技术 食品商品学进展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畜产品化学研究进展 生化工程 食品免疫专题 糖的生物化学 分子遗传学 生物信息学 | 64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54 32 | 2 2 1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3 2 | 秋 秋 秋、春 春 秋 秋 春 春 春 秋 秋 春 春 秋 秋 春 秋 秋 春 | ||
合 计 | 8 | ||||||
总 计 | 35 |
五、培养方式
导师要从思想、学风等各个方面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做到教书育人、严格要求。学生要积极参加规定的政治学习、公益劳动等,自觉加强道德品质的修养,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本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可根据导师的具体情况确定培养的目标(学术型或应用型)。
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造就从事学术研究的专门人才,以学术训练为重点,包括宽广的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理论和掌握学科前沿发展动态,以及研究方法、学术规范和学术表达方式的训练,特别是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着眼于解决生产实践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应以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为主,使研究生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适应能力。
六、培养环节
1、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严格按照本培养方案填写《扬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对研究生毕业和授予学位进行审查的依据。培养计划确定后,研究生和导师均应严格遵守。
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5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跨专业入学者视专业差异,必须至少补修3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以上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不计学分;考试合格,成绩登录时标明“补修”。
2、课程学习
为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必须十分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习。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着重启发研究生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他们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跨学科(门类)选修课程,鼓励选修人文素质类课程。
3、实践环节
包括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主要是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技术开发和服务等活动。教学实践主要是以本科生为对象开展试讲、辅导课堂讨论、指导实验和辅助指导毕业班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教学实践是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环节,硕士生参加教学实践的工作量不少于20学时。
4、文献阅读
文献阅读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硕士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动态都有重要意义,也是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硕士研究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文和外文文献,并以外文文献为主。
5、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10次校内外学术活动,主持1次研究生学术讨论会,并至少主讲1次学术报告。研究生参加的学术活动可以是校内各院系组织的学术讲座,也可以是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原则上校内3小时的专题讲座为一次学术活动,校外参加的学术会议按天数折算,原则上1天为2次学术活动。
七、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可采取多种形式,学位课程考核以闭卷笔试方式为主,部分专业学位课程考核也可以课程论文方式进行,但应力求公开发表。必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方式进行,选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或考查方式进行。所有课程考核一律以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可取得相应的学分。
同等学历者补修的本科主干课程必须考试合格。
2、实践环节考核
实践环节由专人负责,研究生必须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实践环节考核表》,由学院进行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3、学术活动考核
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时,要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表》,按学期送交学院研究生教务员审核并存档。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情况由学院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4、中期考核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结合论文开题工作进行中期考核,具体办法详见《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八、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位论文工作,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
1、论文选题与开题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一方面要考虑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性和实际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力求和国家级或省部级基金项目、攻关项目等接轨。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开始,在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括立题意义、文献综述初步、研究计划及目标、主要理论(技术)难题及拟解决方案等。开题报告应在学科范围内公开宣讲,并广泛征求意见。
2、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在一年半左右。论文要求资料可靠、理论正确、思路清晰,对所研究专业和方向的最新成就有所了解,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并在该研究方向上有新的研究成果。论文书写必须符合《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以省、校两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为目标,着力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3、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的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按《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积极推行学位论文的“双盲”送审和公开答辩制度。
九、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说明
本次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是在注重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强化硕士研究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重点加强硕士研究生工科基础能力培养,提高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方案采用理科工科并重、研究实践并行、素质培养优先基本原则,在课程体系中充分体现理工科双重基础,素质和能力强化;与国内外相同专业相比较,保持了本学科工科、理科和农科充分结合的特色和优势。
十、学位专业课程和必修课程简介
1、高级食品生物化学 ( Advanced Food Biochemistry ) 2.5学分,40学时 本课程以食品生物化学为基础,重点讲解食品生物化学原理的实际应用,食品生物化学在水分、低聚糖、多糖、脂肪氧化、蛋白质功能性质、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力求使学生能全面、深入掌握食品生物化学的基础原理,灵活运用这些原理于食品有关的应用研究中。
2、高级食品微生物学 ( Advanced Food Microbiology ) 2.5学分,40学时 介绍食品微生物进展,讲授食品微生物及其产物的鉴定,微生态与微生物生态,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食品的关系,开发利用的新成就、新技术及存在问题。极端微生物、食品发酵高产菌的筛选,基因工程对发酵食品的影响,食品的保藏及嗜冷、嗜热、抗辐射微生物的特性。微生物与化学污染物之间的关系,发酵食品可能造成的传染性危害和微生物毒性危害。
3、食品科学研究进展 ( Advance in Food Science ) 2学分,36学时 主要讲授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性和食品生物技术研究等最新进展及食品科学研究面临的科学问题。
4、现代食品生物技术 ( Advanced Food Biotechnology ) 2学分,36学时 本课程讲授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科学领域中的发展与应用。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以及蛋白质工程、分子进化工程、仿生工程等在食品及其原料的加工、贮藏过程中应用的理论和实践。
5、研究班讨论 ( Seminar ) 3学分,64学时 本课程介绍食品科学和农产品贮藏加工领域的研究动态及前沿成果;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各研究方向的要求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写出专题综述,进行交流、质疑、答辩和讨论。
6、现代食品工程原理 ( Unit Operations of Food Engineering ) 2学分,32学时 在掌握了液体流动、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介绍超临界萃取、浸取、膜分离、吸附、多元蒸馏及特殊蒸馏、冷冻干燥等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及典型设备的结构性能和设计计算方法等。
7、现代食品发酵原理与技术( Advance in Food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 2学分,32学时 讲授食品及发酵领域的新技术及进展,重点介绍生物发酵技术在现代食品中的应用和发展。
8、功能食品评价原理及方法( Advance in Function Food Research ) 2学分,32学时 讲述功能食品功能成分、化学结构、作用机理及分析检测新技术,第三代功能食品研制开发,功能成分的安全性及保健作用。
9、食品调味学( Food Flavor Technology ) 2学分,32学时 主要讲述食品风味的生理基础,与食品有关的味感、嗅感、视感的理论学说,特别注重食品风味的调配(调香、调味、调质、调色)相关技术和实际应用要点的归纳总结,介绍调味料的性能和调味特点,以及不同食品的风味特点制调味技术,还介绍食品风味的评价方法及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