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501)
一、培养目标
具备中国语言文学方面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比较广博的专业知识;具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中国语言文学及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以及文化、宣传、新闻、出版、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研究方向
1、文艺学专业(050101):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美学、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和文学理论基础。
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102):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法理论与应用、汉语
教学与海外推广、语言文字应用与规范。
3、汉语言文字学(050103):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汉字学、现代汉语语法
修辞、汉语应用及对外汉语教学。
4、中国古典文献学(050104):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
中国古代经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两个研究方向。
5、中国古代文学(050105):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
文学、元明清文学。
6、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6):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作家研究、中国现
当代文学文本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及诗学践行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论研究。
7、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050108):本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世界文学、比较文学两个
研究方向。
四、课程设置
类 别 | 课程编号 | 课 程 名 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考核方式 | 备 注 |
学位课程 | M111700101 | 马列原著选读 | 54 | 2 | 春 | 考试 | |
M111700103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6 | 2 | 秋 | 考试 | ||
M111700201 | 英语 | 72 | 4 | 全年 | 考试 | ||
M0105010001 | 文艺社会学 | 36 | 2 | 秋⑴ | 考试 | 在导师指导下选修不少于6学分,不多于12学分 | |
M0105010002 | 文学理论体系研究 | 36 | 2 | 秋⑴ | 考试 | ||
M0105010003 | 当代审美文化研究 | 36 | 2 | 春⑵ | 考试 | ||
M0105010004 | 当代西方语言学理论 | 36 | 2 | 秋(2) | 考试 | ||
M0105010005 | 应用语言学 | 36 | 2 | 春(2) | 考试 | ||
M0105010006 | 汉字学 | 36 | 2 | 秋(1) | 考试 | ||
M0105010007 | 汉语史 | 36 | 2 | 春(1) | 考试 | ||
M0105010008 | 汉语语法修辞研究 | 36 | 2 | 秋(2) | 考试 | ||
M0105010009 |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 | 36 | 2 | 秋(1) | 考试 | ||
M0105010010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36 | 2 | 秋(1) | 考试 | ||
M0105010011 | 古籍整理的理论与实践 | 36 | 2 | 秋(1) | 考试 | ||
M0105010012 | 文学思潮研究 | 36 | 2 | 秋(3) | 考试 | ||
M0105010013 | 文学研究方法论 | 36 | 2 | 秋(1) | 考试 | ||
M0105010014 | 文化与文学 | 36 | 2 | 春(2) | 考试 | ||
M0105010015 | 中国现当代文本研究 | 72 | 4 | 秋(1) 春(2) | 考试 | ||
M0105010016 | 中国现代作家研究 | 36 | 2 | 秋(1) | 考试 | ||
M0105010017 | 外国文学思潮与流派 | 36 | 2 | 秋 | 考试 | ||
M0105010018 | 中外文学关系 | 36 | 2 | 春 | 考试 | ||
M0105010019 | 比较文学原理 | 36 | 2 | 春 | 考试 | ||
小 计 | 14 | ||||||
非学位课程 | M0105010021 | 文艺美学范畴研究 | 36 | 2 | 春⑵ | 考试 | |
M0105010022 | 中西比较文论 | 36 | 2 | 秋⑴ | 考试 | ||
M0105010023 | 文学语言学研究 | 36 | 2 | 春⑵ | 考试 | ||
M0105010024 |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 36 | 2 | 秋(1) | 考试 | ||
M0105010025 | 语义学与语用学 | 36 | 2 | 春(4) | 考试 | ||
M0105010026 | 对外汉语教学法 | 36 | 2 | 秋(3) | 考试 | ||
M0105010027 | 音韵学 | 36 | 2 | 秋(1) | 考试 | ||
M0105010028 | 语言学名著选读 | 36 | 2 | 秋(1) | 考试 | ||
M0105010029 | 语言学研究的材料和方法 | 36 | 2 | 春(2) | 考试 | ||
M0105010030 | 学术论文写作的理论和方法 | 36 | 2 | 春(2) | 考试 | ||
M0105010031 | 版本目录学 | 36 | 2 | 秋(1) | 考试 | ||
M0105010032 | 校雠学 | 36 | 2 | 春(2) | 考试 | ||
M0105010033 | 先唐文学史 | 36 | 2 | 秋(1) | 考试 | ||
M0105010034 | 唐宋文学史 | 36 | 2 | 春(2) | 考试 | ||
M0105010035 | 元明清文学史 | 36 | 2 | 秋(3) | 考试 | ||
M0105010036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 | 36 | 2 | 春(2) | 考试 | ||
M0105010037 | 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史 | 36 | 2 | 春(2) | 考试 | ||
M0105010038 | 文学批评方法 | 36 | 2 | 秋(1) | 考试 | ||
M0105010039 | 外国文学名著选读 | 36 | 2 | 秋 | 考试 | ||
M0105010040 | 比较文学史 | 36 | 2 | 秋 | 考试 | ||
M0105010041 | 诺贝尔文学研究 | 36 | 2 | 春 | 考试 | ||
M0105010042 | 文学理论专题研究 | 36 | 2 | 秋⑶ | 考查 | ||
M0105010043 | 东方美学专题研究 | 36 | 2 | 春⑵ | 考查 | ||
M0105010044 | 文艺学美学方法论 | 36 | 2 | 春⑷ | 考查 | ||
M0105010045 | 西方美学专题研究 | 36 | 2 | 秋⑶ | 考查 | ||
M0105010046 |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研究 | 36 | 2 | 秋⑶ | 考查 | ||
M0105010047 | 审美伦理学专题研究 | 36 | 2 | 春⑷ | 考查 | ||
M0105010048 | 中国文化概论 | 36 | 2 | 秋(1) | 考查 | ||
M0105010049 | 社会语言学 | 36 | 2 | 秋(3) | 考查 | ||
M0105010050 | 语言规范化研究 | 36 | 2 | 春(2) | 考查 | ||
M0105010051 | 语料库原理与应用 | 36 | 2 | 秋(3) | 考查 | ||
M0105010052 |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研究 | 36 | 2 | 春(2) | 考查 | ||
M0105010053 | 语言教学与语言测试 | 36 | 2 | 秋(3) | 考查 | ||
M0105010054 | 逻辑与语言研究 | 36 | 2 | 春(4) | 考查 | ||
M0105010055 | 中国语言学史 | 36 | 2 | 春(2) | 考查 | ||
M0105010056 | 西方语言学流派 | 36 | 2 | 春(1) | 考查 | ||
M0105010057 | 汉语辞格研究 | 36 | 2 | 秋(2) | 考查 | ||
M0105010058 | 《尚书》研究 | 36 | 2 | 秋(2) | 考查 | ||
M0105010059 | 扬州方言调查与研究 | 36 | 2 | 春(1) | 考查 | ||
M0105010060 | 扬州学派语言学理论和方法 | 36 | 2 | 秋(2) | 考查 | ||
M0105010061 | 训诂学 | 36 | 2 | 秋(1) | 考查 | ||
M0105010062 | 词汇学 | 36 | 2 | 春(1) | 考查 | ||
M0105010063 | 《说文解字》与上古文化研究 | 36 | 2 | 秋(2) | 考查 | ||
M0105010064 | 文献白文选读 | 36 | 2 | 秋(2) | 考查 | ||
M0105010065 | 古典文献名著研读 | 36 | 2 | 秋(2) | 考查 | ||
M0105010066 | 曲律学研究 | 36 | 2 | 秋(2) | 考查 | ||
M0105010067 | 清代乾嘉考据学入门 | 36 | 2 | 秋(2) | 考查 | ||
M0105010068 | 词学文献研读 | 36 | 2 | 秋(2) | 考查 | ||
M0105010069 | 中国小说史 | 36 | 2 | 秋(1) | 考查 | ||
M0105010070 | 中国戏曲史 | 36 | 2 | 春(2) | 考查 | ||
M0105010071 | 中国诗歌史 | 36 | 2 | 秋(3) | 考查 | ||
M0105010072 | 文学批评史 | 36 | 2 | 春(2) | 考查 | ||
M0105010073 | 中国散文史 | 36 | 2 | 秋(3) | 考查 | ||
M0105010074 | 文体学研究 | 36 | 2 | 秋(1) | 考查 | ||
M0105010075 | 旅游文学研究 | 36 | 2 | 秋(3) | 考查 | ||
M0105010076 | 武侠文学研究 | 36 | 2 | 春(2) | 考查 | ||
M0105010077 | 时文与古文 | 36 | 2 | 春(4) | 考查 | ||
M0105010078 | 敦煌文学研究 | 36 | 2 | 秋(3) | 考查 | ||
M0105010079 | 诗经研究 | 36 | 2 | 春(4) | 考查 | ||
M0105010080 | 论语诠释研究 | 36 | 2 | 秋(3) | 考查 | ||
M0105010081 | 小说评点研究 | 36 | 2 | 春(4) | 考查 | ||
M0105010082 | 鲁迅研究 | 36 | 2 | 春(2) | 考查 | ||
M0105010083 | 现代文学学科内涵的开拓 | 36 | 2 | 春(2) | 考查 | ||
M0105010084 |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 36 | 2 | 春(4) | 考查 | ||
M0105010085 | 雅俗小说与现代叙事研究 | 36 | 2 | 秋(3) | 考查 | ||
M0105010086 | 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 | 18 | 1 | 春(4) | 考查 | ||
M0105010087 | 中国现代小说文体学研究 | 18 | 1 | 春(4) | 考查 | ||
M0105010088 | 中国现当代戏剧研究 | 18 | 1 | 秋(3) | 考查 | ||
M0105010089 | 中国现当代散文文体研究 | 18 | 1 | 秋(3) | 考查 | ||
M0105010090 | 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传统 | 18 | 1 | 春(4) | 考查 | ||
M0105010091 | 现代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 | 18 | 1 | 春(4) | 考查 | ||
M0105010092 | 外国经典作家研究 | 36 | 2 | 秋 | 考查 | ||
M0105010093 | 比较文论 | 36 | 2 | 秋 | 考查 | ||
M0105010094 | 东方文学研究 | 36 | 2 | 春 | 考查 | ||
M0105010095 | 西方女性文学研究 | 36 | 2 | 春 | 考查 | ||
M0105010096 | 西方文化史 | 36 | 2 | 秋 | 考查 | ||
M0105010097 | 现代主义研究 | 36 | 2 | 春 | 考查 | ||
小 计 | 18 | ||||||
学士阶段 基础课程 | 文学概论 | 32 | 2 | 在导师指导下选修3-4门 | |||
中国古代文学 | 48 | 3 | |||||
中国现代文学 | 32 | 2 | |||||
中国当代文学 | 64 | 4 | |||||
外国文学 | 48 | 3 | |||||
语言学概论 | 32 | 2 | |||||
现代 汉语 | 48 | 3 | |||||
古代汉语 | 48 | 3 | |||||
小 计 | 9 | ||||||
必修环节 | 学术研讨和学术报告 | ≥10次 | 2 | ||||
总 计 | 43 | ||||||
四、课程简介(学位课程)
1、文艺社会学: 以“中介论”的观点解释文艺行为、文艺价值、文艺心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寻找其中的中介环节,解析其内在构成,同时比较全面地评介当代国内外文艺社会学的研究状况。
2、文学理论体系研究: 阐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的思想方法,对有代表性的现代文学理论体系进行综合研究,阐述它们的产生发展、理论框架、基本特点。
3、当代审美文化研究:通过当代审美文化的哲学基础、社会心理背景、宗教意识、地域特征、艺术形式、当代文学景观、基本矛盾,以及审美文化的历史进程、当代构成、中西比较等方面来全面地揭示当代审美文化的本质和规律。
4、当代西方语言学理论:介绍当代西方语言学的主要理论及其研究方法,重点讲授形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以及语言类型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使学生对当代西方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宏观的认识,了解西方语言学对汉语研究的影响。
5、应用语言学:全面介绍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引导学生了解语言教学(包括语文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语言规划与语言调查、社会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等分支学科的基本内容、当前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
6、汉字学:以汉字为对象,主要研究汉字的起源、发展、性质、形体和结构、规律和变化,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以及汉字规范、正字正音、汉字教学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汉字学开山之作《说文解字》的性质、内容、著作体例、成就。从历时的角度讲授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以及和《说文》小篆的关系等。
7、汉语史:主要讲授汉语的形成与发展变化的历史,汉语史研究的材料和方法,汉语史分期的特点和依据,汉语发展史各个时期的语音系统、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及其历史演变过程,汉字发展和汉语发展史,东汉以后梵语、蒙古语、阿拉伯语、满语等对汉语的影响以及汉语对朝鲜语、日语、越南语等的影响。重点讲授汉语各个历史演变过程的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内外因素,汉语的性质及汉语发展的重要规律,汉语研究的材料和方法等。
8、汉语语法修辞研究:重点介绍汉语语法研究中有关词类、短语、句子等的研究概况、主要研究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修辞环境、同义手段、修辞格、语体、修辞史与修辞学史等内容。
9、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系统地介绍本学科的性质、特点、学科地位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主要讲授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理论、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类型等方面内容。
10、中国古典文献学:本课程主要研究古典文献的形态、整理与分类、各类古典文献的特点与运用等,通过学习古典文献的形成与流布、目录、版本、校勘、辑逸与辨伪、收藏和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等,掌握古典文献的历史与现状之大概,具备基本的运用古典文献的能力。
11、古籍整理的理论与实践:主要介绍古籍整理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结合文本整理实践,学习和掌握中国古代小说、戏剧、诗歌、散文、敦煌文献等古籍整理的具体方法和规范化要求,提高古籍整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12、文学思潮研究: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文学史上历时较长、影响较大的事件、理论、创作团体或流派,以帮助学生建立探讨事物规律性的意识。
在思想方法上,本课程和一般的文学史研究有明显区别:其一,它不再把个别作家和作品看作文学研究的主体,而注意发现若干作家、若干作品共同呈现的时代倾向;其二,它不再把文学史上的事件当作孤立事件来研究,而重视研究那些长时段存在的、重复出现的现象,并重视探讨这类现象生存的理由;其三,它不再认为文学史是由偶然事件构成的历史,而注意探究各类事件之所以如此呈现的必然缘故。
因此,本课程采用两种方式来讲授:其一,选择一些优秀学术论文——具有上述方法论特点的论文加以讲解,以提高学生进行学术鉴赏的能力和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其二,选择较有深度的学术专题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较透彻地认识文学思潮研究的意义。
考虑到以上情况,本课程不要求对文学思潮史作面面俱到的介绍。
13、文学研究方法论:文学研究的方法,实质上就是处理文学史资料的方法。其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阅读资料的方法;二、寻找有意义的资料的方法;三、分析这些资料的方法。因此,本课程重点讲授对文学和文学史资料的阅读、寻找和理解。
为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文学研究的方法,本课程主要采用练习和示范的方式进行讲授。即:选择一批较具典型意义的资料或作品作为教材,用导读的方式解决阅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既可以用西方的批评方法进行导读,也可以用东方的考据分析的方法进行导读。选择若干较具典型意义的学术问题,用指导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搜集资料的方法——特别是,注意帮助学生利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的知识来搜集资料。在理解资料方面,最基本的问题是准确理解历史资料的原义。为此,重视结合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知识来指导学生进行史料研究。
中国文学史上的资料浩如烟海,为此,本课程还设立了一个专门单元,讲授如何利用工具书来搜集资料、阅读和理解资料。
14、文化与文学:本课程重点讲授同中国文学具有密切关联并持续发生影响的文化事项。就任教老师的所长,拟对以下方面的内容加以选择,然后就若干方面作系统讲授:
有关经学的知识和研究状况,
有关科举制度的知识和研究状况,
有关古代音乐、舞蹈、表演的知识和研究状况,
有关语言文化现象的知识和研究状况,
科技史的知识和研究状况,
文化交流史的知识和研究状况,
作为文学史背景的各种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历史知识和研究状况。
本课程同一般的文化史课程是有所区别的。首先,在进行以上讲授之时,注意讨论文化和文学的关系;其次,注意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即注意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来调整课程内容;其三,注意从学术史的角度进行讲授,即讲授关于文化与文学比较研究方面的成功经验。
15、中国现当代文本研究:通过现代经典文本了解与认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诸文类的艺术特质及其发展。
16、中国现代作家研究:了解与认识现代作家研究与作家论的写作,讲述五四与三、四十年代作家研究的积累与前沿状况,进行个案研究的解析。
17、外国文学思潮与流派:以外国文学史的发展为时间线索,对在世界文坛上产生影响的重要的文学流派如人文主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等进行研究。
18、中外文学关系:以中外文学间的相互影响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五四以来中国现当代与外国文学的关系。在研究整体影响的同时,展开对重要作家与外国文学作家作品的关系的研究。
19、比较文学原理:以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对比较文学的原理进行探究,尤其是展开对法国、美国、中国的不同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