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我国中药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胜任高等医药院校、科研机构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可胜任政府机关、部门以及企业的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如下: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辨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正派诚信,尊师守纪。
2.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本功,掌握中药学领域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在各自的研究方向上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对相近研究方向有所了解,掌握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研究法。具有独立从事中药学科研和教学的综合素质,具有独立查阅资料,捕捉研究课题的一定能力,具有独立撰写专业学术论文以及摘要的能力。学会使用计算机,有较好的读、写、听、说一门外语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
二、研究方向
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科特色,本专业设置中草药质量控制等六个研究方向。具体见表1。
表1:中药学专业硕士点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
一级学科名称 | 中药学 | 学科代码 | 1008 | ||
序号 | 研究方向 | 本方向的研究范围及内容 | |||
1 | 中草药质量控制 | 主要研究中草药的质量控制指标体系和质量控制方法与技术,并制定规范化质量标准。 | |||
2 | 中药药理 | 主要研究中药的抗炎免疫、神经、肿瘤及心脑血管等药理实验模型、药效学、毒理学及作用机制等。 | |||
3 | 中药与天然药物生理活性成分 | 主要研究中药与天然药物的生理活性成分的结构特点、理化性质,提取分离方法及分子结构鉴定,揭示其临床药效学的物质基础。 | |||
4 | 药用植物资源综合利用 | 主要研究药用植物资源在功能食品、保健用品、功能饲料及生物农药的等方面的加工、利用理论与工艺技术。 | |||
5 | 天然组合化学 | 主要研究中药或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组合体系经化学或生物学途径有选择地改变化学键或功能基团的,构建新的化合物分子库,并通过高通量筛选发现新的候选药物或其先导化合物。 | |||
6 | 中药制剂 | 主要研究各种中药剂型的设计、配制理论、生产工艺技术和质量控制。 | |||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按规定修满课程学分、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和学位论文工作,可提前毕业。允许分段完成学业,允许休学创业。
四、课程设置
本专业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学习最低要求为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8学分,必修课程10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表2。
表2:中药学专业硕士点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设学期 | 备注 | |
学 位 课 程 | M000202 | 自然辩证法 | 54 | 2 | 春 | 公共课 | |
M000101 | 第一外语(英语) | 144 | 4 | 秋+春 | 公共课 | ||
M180401 | 色谱分析 | 54 | 3 | 春 | |||
M180402 | 药理实验方法学 | 54 | 3 | 秋 | |||
M180403 | 中药制剂学选论 | 54 | 3 | 春 | |||
M180404 | 中药化学方法学 | 54 | 3 | 秋 | |||
合 计 | 18 | ||||||
非 学 位 课 程 | 必 修 课 程 | M000201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6 | 2 | 秋 | 公共课 |
M180421 | 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 | 54 | 3 | 秋 | 由导师指定至少选修三门课程 | ||
M180422 | 中药资源学 | 36 | 2 | 春 | |||
M180423 | 中药鉴定学选论 | 36 | 2 | 秋 | |||
M180424 | 中药炮制学选论 | 36 | 2 | 春 | |||
M180425 | 中药药理学选论 | 54 | 3 | 春 | |||
M180426 | 中药学 | 54 | 3 | 秋 | |||
合 计 | 10 | ||||||
选 修 课 程 | M180441 | 药代动力学 | 36 | 2 | 春 | ||
M180442 | 生物药剂学 | 36 | 2 | 春 | |||
M180443 | 中药生物技术 | 36 | 2 | 春 | |||
M180444 | 实验动物学 | 36 | 2 | 春 | |||
M180445 | 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 | 36 | 2 | 秋 | |||
M180446 | 高等生物化学 | 36 | 2 | 秋 | |||
M180447 | 立体化学 | 36 | 2 | 春 | |||
M180448 | 有机合成 | 36 | 2 | 秋 | |||
M180449 | 分子药理学 | 18 | 1 | 春 | |||
M180450 | 医学统计学 | 54 | 3 | 春 | |||
M000103 | 第二外语 | 72 | 2 | 秋 | |||
M000301 | 计算机应用 | 36 | 2 | 秋 | |||
M000301 | 医学专业英语 | 36 | 2 | 秋 | |||
合 计 | 7 | ||||||
总 计 | 35 |
五、培养方式
1、实行导师负责和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指导教师应教书育人,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引导他们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研究生要尊敬师长,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做到教学相长。研究生的中期检查、开题报告及毕业答辩等工作,均由学科统一组织。
2.课程学习与研究课题、学位论文相结合 研究生通过课程学习深入掌握坚实的本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通过研究课题和学位论文培养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胜任专业工作的能力。特别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活动能力及适应能力的培养。
六、培养环节
1.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严格按照本方案填写《扬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对研究生毕业和授予学位进行审查的依据。培养计划确定后,研究生和导师均应严格遵守。
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5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跨专业入学者视专业差异,必须至少补修3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以上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不计学分;考试合格,成绩登录时标明“补修”。
2.课程学习
研究生要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必须十分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习。任课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采用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及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着重引导阅读、启发思维和训练写作,培养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因材施教,鼓励跨学科(门类)选修课程,鼓励选修人文类课程。主要课程学习一般在第三学期末结束。
3.实践环节
根据中药学专业的特点,研究生应参加医药卫生方面的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技术咨询等活动。教学实践主要指导本科生实验和毕业论文。教学实践工作应相当于助教一个月的工作量。
4.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至少10次校内外学术活动,可以是校内各院系组织的学术讲座,也可以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至少主讲1篇研究方向上的最新论文或者学术专著中的1章,并至少作1次学术报告;至少参加1次国内学术会议。
七、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考核以闭卷考试进行,选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或考查方式进行。所有课程考核一律以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可取得相应学分。
同等学力研究生所有补修课程必须考试合格。
2.实践环节考核
社会实践活动由活动主办单位提供书面证明。教学实践活动由研究生填写《扬州大学实践环节考核表》,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学院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3.学术活动考核
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时,要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表》,按学期送交学院研究生教务员审核并存档。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情况由学院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4.中期考核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结合论文开题工作进行中期考核。具体工作详见《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八、学位论文
1.选题
研究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结合课程学习广泛系统地查阅、收集文献资料和研究资料,确定具体研究课题。研究课题必须具备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可行性。
2.开题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本课题国内外研究情况综述;课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等;研究经费预算;
3.学位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用于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半。论文要求理论正确、文献详实、数据准确、结果正确、可信、有新意,思路清晰,文体格式符合《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
4.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研究生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后,方能申请论文答辩。有关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的具体要求,按《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九.制定说明
1.本培养方案的制定,立足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质量的硕士研究生,着眼于造就适应我国中药现代化事业发展、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
2.中药学学科为一级学科,研究领域的覆盖面广泛。因此,本培养方案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6个研究方向,并且多为二级学科。
3.设置的6个研究方向,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并且着眼于研究解决中药现代化系统工程中的两大难题,既上游原料药材的质量控制问题和终端产品的创制问题,具有鲜明的特色。
4.按一级学科设置学位课和第一类必修课程,第二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才考虑研究方向的需要,这样打破了二级学科的界限,扩展了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
十.课程简介
1.色谱分析 3学分,54课时 主要讲授气相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技能以及它们的应用实例。
2.药理实验方法学 3学分,54课时 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介绍药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和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的方法。
3.中药制剂学选论 3学分,54课时 主要讲授各种中药剂型的设计、配制理论、生产工艺技术和质量控制。
4.中药化学方法学 3学分,54课时 主要讲授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的一般方法与技术。选择黄酮类、苷类等主要类别化合物,介绍其结构特点、理化性质和提取分离、鉴定及结构测定方法与技术。
5.有机化合物波谱解析 3学分,54课时 主要讲授有代表性的有机化合物的红外光谱、质谱、氢核磁共振谱和碳核磁共振谱的解析方法。
6.中药资源学 2学分,36课时 主要讲授中药资源的调查、中药资源贮量动态、中药资源评价、区划 及其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等理论和实践。
7.中药鉴定学选论 2学分,36课时 选择有代表性的常用中药介绍其来源、形状、显微结构、化学成分、主要药理作用、功效以及真伪鉴别方法与技术。
8.中药炮制学选论 2学分,36课时 主要讲授中药炮制发展概况及炮制研究,各常用中药的炮制方法、作用、原理,阐述中药生品和不同炮制品在临床运用上的不同意义。
9.中药药理学选论 3学分,54课时 介绍中药药理研究的主要成就,当前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新方法、中药药理筛选方法、经典药理方法和动物病理模型的建立方法。
10.中药学 3学分,54课时 重点介绍中药学的历史概况、中药的命名、分类、产地、采集、贮存、炮制以及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方法用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