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医疗事业发展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立志献身我国医学事业的外科学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精神,实事求实、理论联系实际的严谨学风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具有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遵纪守法,热爱祖国,作风正派、勇于开拓,献身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2、具有比较坚实的掌握医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熟练运用现代科技知识与技术,从事外科学方面的研究,并对其中一个领域的研究有所创新,有自己的见解。
3、具有一定独立的临床和教学能力,掌握现代医学本专业领域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能。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医疗水平。
4、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并撰写论文摘要。
5、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身体、心理健康,体魄强健。
二、研究方向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科特色,本专业设置肝胆胰外科等七个研究方向。详见表1。
表1:外科学专业硕士点研究方向
一级学科名称 | 临床医学 | 学科代码 | 1002 | |||
二级学科名称 | 外科学 | 学科代码 | 100210 | |||
序号 | 研究方向 | 本方向的研究范围及内容 | ||||
1 | 肝胆胰外科 | 肝胆胰外科疾病发病机制、临床治疗及临床应用实验研究。微创外科技术在肝胆胰外科疾病的应用。 | ||||
2 | 肿瘤外科 | 消化道、头颈肿瘤的外科治疗、基因治疗及相关的基础性研究。 | ||||
3 | 泌尿外科 | 主要研究前列腺疾病的外科治疗与基础研究。 | ||||
4 | 骨科 | 脊柱及关节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微创外科技术的应用研究。 | ||||
5 | 烧伤与整形 | 烧伤、伤口愈合与瘢痕早治的临床治疗与基础研究。 | ||||
6 | 创伤的救治与基础 | 颅脑、脊柱、胸腹部创伤的急救与基础研究。 | ||||
7 | 心胸外科 | 心脏大血管疾病、食道肿瘤的临床治疗与基础研究。 | ||||
三、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按规定修满课程学分、完成必修环节和论文工作,可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允许分段完成学业,允许休学创业。
四、课程设置
本专业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学习最低要求为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18学分,必修课程13学分。具体课程设置见表2。
表2:外科学专业硕士点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开课学期 | 备注 | |
学 位 课 程 | M000202 M000101 M180101 M180302 M180104 M180204 | 自然辩证法 第一外国语(英语) 医学分子生物学 免疫学 肿瘤病理学基础 外科学前沿与讨论 | 54 144 54 54 54 72 | 2 4 3 2 3 4 | 秋 秋+春 秋 春 秋 春 | ||
合 计 | 18 | ||||||
非 学 位 课 程 | 必 修 课 程 | M000201 M180324 M180223 M180224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 医学统计学 医学影像学 临床应用解剖学 | 36 36 54 54 54 | 2 2 3 3 3 | 秋 秋 春 春 春 | 动物 |
合 计 | 13 | ||||||
选 修 课 程 | M000103 M000301 M000102 M180241 M180322 M180344 M180245 M180246 M180247 M180345 | 第二外国语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 英语口语 医用生物力学 电镜技术 临床药理学进展 生物学研究方法 医学文献检索 科研设计 医学免疫学实验诊断技术 医学专业英语 | 72 36 36 36 36 36 36 30 30 54 36 | 2 2 l 2 2 2 2 2 2 3 2 | 秋 秋 秋+春 春 秋 秋 春 秋 秋 春 秋 | 生技 | |
合 计 | 4 | ||||||
总 计 | 35 | ||||||
五、培养方式
1、 导师负责制
采用导师负责和学科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指导教师应教书育人,关心研究生的成长,引导他们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道路。研究生要尊敬师长,虚心学习,积极进取;充分发挥导师和研究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师生合作,教学相长。课程学习和科研并重
硕士生既要深入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又要通过学位论文培养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和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特别要加强研究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能力、活动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2、 产学研联合培养
在校内修读课程学分,到临床医学院等“产学研”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进行科学研究并完成学位论文。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部门和医疗单位的自身优势和特色,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六、培养环节
1.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应在导师指导下,严格按照本培养方案填写《扬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对研究生毕业和授予学位进行审查的依据。培养计划确定后,研究生和导师均应严格遵守。
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5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跨专业入学者视专业差异,必须至少补修3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以上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不计学分;考试合格,成绩登录时标明“补修”。
2.课程学习
为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必须十分重视课程学习,特别是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习。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着重启发研究生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他们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跨学科(门类)选修课程,鼓励选修人文素质类课程。
3.实践环节
包括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和临床实践。社会实践主要是参加社会调查、承担校内外的科研、设计、调研、咨询、技术开发和服务等活动。教学实践主要是以本科生为对象开展试讲、辅导课堂讨论、指导实验和辅助指导毕业班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临床实践主要是到临床医学院的相关科室,培养独立诊疗疾病的能力。
4.文献阅读
文献阅读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硕士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及掌握国内外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动态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硕士研究生必须较广泛地阅读中文和外文文献,并以外文文献为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总阅读量应不少于10~15万英文词。
在学期间阅读的著作和期刊:
(1)黄家驷外科学(与本专业用关部分);
(2)克氏外科学(中、英文版,与本专业有关部分);
(3)导师指定的与本专业有关的中英文期刊。
5、科研
参加科研工作是培养研究生掌握科研基本方法和科研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研究生第一学期除完成必要的课程学习外,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针对研究课题查阅相关文献和综述(要求阅读50篇以上),并在开题报告前完成1篇能反应研究课题的国内外新动向,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文献综述。经过初步计划和预实验后,经导师审核,于第二~三学期在所在专科作开题报告。讨论审核通过后,制定研究工作实施计划和进度并制定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上交教研室和研究生处存档。开题报告应对以下各点进行充分论证;(1)课题的科学依据、目的和意义(2)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3)研究内容和拟存在的问题(4)预期目标和结果;(5)研究方法、步骤和路线;(6)完成课题的条件等。课题研究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及小组汇报工作进展。
6、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10次校内外学术活动,主持一次研究生学术讨论会,并至少主讲一次学术报告。研究生参加的学术活动可以是校内各院系组织的学术讲座,也可是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原则上校内3小时的专题讲座为一次学术活动,校外参加的学术会议按天数折算,原则上1天为2次学术活动。
七、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可采取多种形式,学位课程考核以闭卷笔试方式为主,部分专业学位课程考核也可以课程论文方式进行,但应力求公开发表。必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方式进行,选修课程考核以考试或考查方式进行。所有课程考核一律以百分制记分,60分为合格,可取得相应的学分。同等学力者补修的5门本科主干课程必须考试合格。
2.实践环节考核
实践环节的考核由专人负责,研究生必须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实践环节考核表》,由学院进行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临床能力的考核按卫生部科教司和国务院学位办的有关文件要求进行。
3.学术活动考核
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时,要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表》,按学期送交学院研究生教务员审核并存档。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情况由学院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4.中期考孩
为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一般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后,结合论文开题工作进行中期考核,具体办法详见《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八、科学研究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位论文工作,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
1.论文选题与开题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一方面要考虑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要力求和国家级或省部级基金项目、攻关项目等接轨。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开始,在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主要包括立题意义、文献综述初步、研究计划及目标、主要理论(技术)难题及拟解决方案等。开题报告应在学科范围内公开宣讲,并广泛征求意见。
2.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论文要求资料可靠、理论正确、思路清晰,对所研究专业和方向的最新成就有所了解,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并在该研究方向上有新的研究成果。论文书写必须符合《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以省、校两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为目标,着力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3.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研究生的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按《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积极推行学位论文的“双盲”送审和公开答辩制度。
九、制定说明
1、本培养方案的制定,立足于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硕士研究生,着眼于造就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2、外科学为二级学科,研究领域的覆盖面广泛,涵盖肝胆胰外科、肿瘤外科、泌尿外科、心胸外科、创伤外科、烧伤整形外科、骨科等。因此,本培养方案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7个研究方向,并且多为三级学科。
3、设置的7个研究方向,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支撑,并且着眼于研究解决外科学临床中的关键问题,具有鲜明的特色。
4、按二级学科设置学位课和第一类必修课程,第二类必修课程和选修课才考虑研究方向的需要,这样打破了三级学科的界限,扩展了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
十、课程简介
1.医学分子生物学 3学分,54课时 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内容,熟悉基因操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免疫学 2学分,54课时 讲授免疫学基本理论和原理,重点掌握免疫调节和免疫诊断。
3.肿瘤病理学基础 3学分,54课时 主要介绍肿瘤的类型、病因、发病机制、肿瘤组织和细胞的形态学表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了解肿瘤的免疫病理、分子病理,熟悉肿瘤的病理学诊断方法。
4.外科学前沿与讨论 4学分,72课时 了解外科各领域的发展趋势、前沿状况、争论所在,发掘可能的创新。
5.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 2学分,36课时 学习并掌握常见疾病动物模型选择方法。
6.医学影像学 3学分,54课时 了解现代医学影像基本技术原理和方法,熟悉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适用范围。熟悉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特征和诊断要点。
7.临床应用解剖学 3学分,54课时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与临床应用密切相关的局部解剖学知识,获得运用解剖学知识思考和解决外科手术、影像诊断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