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
扬州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是1998年8月由校内的原水利学院、农学院、工学院的部分专业合并组建而成的以工程学科为主的学院。该学院随着扬州大学按学科群组建新学院的内部管理体制深化改革而诞生,年轻而富有朝气,而她所涵盖的主要学科和专业却有着半个世纪的历史。其组成部分源于原江苏水利学院、江苏农学院和扬州工学院,这些高校分别创建于1950年和1952年。
※学院现状
学院座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市古运河畔,占地270余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图书馆工程类藏书35万册。现有教职工289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67人。普通高校在校生3000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1500余人,研究生40余人。校园绿树成荫,整洁秀丽,环境优雅,近年来教育教学设施有了很大改善,是学习和科研的理想场所。
学院现设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建筑和工程管理等5个系,涉及工程力学、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土工程、结构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建筑设计及理论等17个二级学科,基本覆盖了工程类主要学科,其中水利水电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农业水土工程和结构工程为硕士授权点。
学院设有11个本科专业:水利水电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农业水土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艺术设计、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工程、工程管理。专升本成教专业5个:农业水利工程、建筑工程教育、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另有专科成教专业6个。学院有1个省级开放性重点实验室——水利动力工程实验室,20个专业和基础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达到先进水平。有江苏机电排灌工程研究所、江苏水利工程研究所、房地产研究所、水利与建筑环境污染防治工程设计研究所等4个研究机构。
为奖励我院学生在校期间刻苦学习,德、智、体全面发展,设立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朱敬文奖学金、刘毓藻奖学金、校友奖学金以及其他奖学金。
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加强专业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实行按系招生的试点,逐步推行学分制,研究并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8项。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和较强的动手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学院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坚持走理论研究同解决重大工程关键技术问题并重的道路。近年来获国家专利10项,有近30项科研成果获奖,很多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0年学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科研项目合同金额400余万,在《中国科学》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160篇,出版专著13部,有2项成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三奖。先后选派学者赴英、美、法、意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修或合作科研,多次接待国内外知名学者来院进行学术交流。
学院依托人才和工程学科技术优势,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水利水电、农业水土、建筑与交通、环境保护、材料与结构测试、地籍测绘、工程监理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较强的综合服务能力。
※未来规划
跨入充满希望与机遇的新世纪,面对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趋势,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的教职工“十五”期间的总体奋斗目标是:经过五年的努力,整体办学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将学院建成一所土建类学科特色明显、学科交融发展、教育质量良好、科技创新有力、具有发展后劲的二级学院,在学科与专业建设、学术与科研水平、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方面跻身国内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同类学院的前列。在学科建设方面,认真制定各学科建设规划,以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工作推进学科建设,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在建设好现有4个硕士点,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的同时,力争新增1个博士点和2个硕士点。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大力加强专业建设,积极实施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程,优化专业结构,培植新的专业生长点,增设3个新专业,建筑学、环境工程、工程管理、水文与水资源等四个专业通过专业评估;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建立符合时代要求和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等工程类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施各项改革措施,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课程建设新增省级优秀课程5-6门,新增校级优秀课程16门以上;将工程基础教学实验中心、水利综合实验室、环境工程综合实验室建成校级重点实验室和开放性教学实验室;力争建成“优秀教学工作学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坚持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提高科研水平,科研经费以12%的速度递增,每年有3项以上科研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以10%的速度增长。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改善教师学历结构,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形成体现绩效优先的竞争、激励机制,建设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整体优化的教师队伍。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