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学科专业简介
1、研究方向及师资队伍:
研究方向:
接触性皮炎、银屑病、毛发与毛囊及皮肤鳞状细胞癌、梅毒。
师资队伍:
刘彦群:男,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常务委员。擅长接触性皮炎、银屑病、结缔组织病及性传播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长期从事皮肤性病学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尤其是在接触性皮炎的研究方面造诣颇深。现已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编或参编出版专业性著作6部,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7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徐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5项,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15次,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特别演讲6次,主持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项。2001年成为江苏省“333二期工程”首批培养对象;2001年获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魏志平:男,医学硕士,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徐医附院皮肤性病科主任,教研室主任。从事皮肤性病学医、教、研近30年,对多种皮肤病、性病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有坚实的皮肤性病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对皮肤科的危重疑难病例能全面分析,抓住主要矛盾,果断处理,多次在死亡线上挽救病人的生命。专业方向为皮肤病理,研究方向为角质形成细胞良、恶性增生性疾病的基础与临床。九十年代初期,在北京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师从沈力、殷金珠教授,在国内较早进行了角质形成细胞免疫生物学研究以及角质形成细胞体外增殖分化调控的研究。研究成果《角朊细胞免疫生物学研究及维甲酸、大黄素、细胞因子(rh-IL-6、rh-IFN-γ)对角朊细胞体外增殖分化影响的研究》获北京医科大学科技成果奖(胡传魁教授基金奖一等奖)。目前以COLO-16细胞、HaCat细胞为模型,从事皮肤鳞状细胞癌和银屑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实验治疗研究。近五年来在国内重要专业期刊上发表科研论著30余篇。参编著作、教材5部,获徐州市科技进步奖2项,获各级科研课题7项。2011年获徐州市卫生局医学领军人才培养对象。
钟连生,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就职于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对皮肤性病科难治性疾病、少见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擅长诊治天疱疮等自身免疫性皮肤病、银屑病等。现已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SCI论著2篇,获徐州市科技进步奖3项。
赵建斌,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徐州医学院附属市立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教研室主任。从事皮肤科临床工作10余年,擅长性传播疾病、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痤疮、白癜风、银屑病及多种皮肤病少见、重症疾病的诊治。近年来对于梅毒患者免疫学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和市科技发展项目各一项。
2、人才培养:
研究生的培养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有志从事皮肤病与性病学专业临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毕业后的研究生需要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较周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独立处理本学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对典型疑难病例能熟练运用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作出正确诊断处理,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水平。还需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应用第一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研究生培养模式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种模式。两种培养模式各有侧重,学术学位的研究生主要是针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同时兼顾临床实践(不少于六个月);专业学位的研究生主要是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临床轮转24个月)。
3、科学研究(科研课题、发表论文、科研成果等)
刘彦群教授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编或参编出版专业性著作6部,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省、市级科研课题7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江苏省卫生厅医学新技术引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徐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5项,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15次,全国性专业学术会议特别演讲6次,主持国家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项。
魏志平教授作为徐州医学院皮肤性病学硕士点负责人,近五年来在国内重要专业期刊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著30余篇。参编著作、教材5部,获徐州市科技进步奖两项,获各级科研课题7项。2011年获徐州市卫生局医学领军人才培养对象。
钟连生副教授已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SCI论著2篇,获徐州市科技进步奖3项。
赵建斌副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和市科技发展项目各一项。
4、教学科研的基础设施
徐医附院皮肤性病科拥有先进的皮肤三维CT、ABI7300荧光定量PCR仪、e-STAR全自动过敏原检测仪、显微图像工作站、V-beam血管激光治疗仪、MedliteⅣ型四波长美肤激光治疗仪、半导体激光脱毛机、光子嫩肤仪、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仪、红蓝光治疗仪、窄谱中波紫外线治疗仪、微波治疗仪、浸入式液氮冷刀等诊断治疗设备。
目前皮肤性病教研室与病理学教研室共用部分科研设备,拥有恒温CO2孵育箱、CliniBio128酶标仪、CK40-F200倒置显微镜、-80℃超低温冰箱、Olympus BX-51显微镜、YDS-30-125液氮生物容器、微量加样枪、YJ1450医用净化工作台、数显恒温搅拌循环水箱HH-60、垂直板凝胶电泳系统、凝胶电转移系统、凝胶成像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