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化学学科专业简介
药物化学(Medicinal Chemistry)是建立在化学和生物学基础上,对药物结构和活性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发现、修饰和优化先导化合物,从分子水平上揭示药物及具有生理活性物质的作用机理,研究药物及生理活性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药物化学是药物创新的源头,在整个药学学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药物化学学科隶属徐州医学院药学院,成立于2006年4月,2011年本学科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点,并与2012年开始招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学科负责人为刘毅副教授。现有工作人员9人。学历背景:博士5人,在读博士生1人,硕士3人;专业背景:药学专业4人,有机化学专业4人,物理化学专业1人;职称构成:副教授4人,讲师5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江苏省第八批“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1人、徐州市十大青年科技奖1项、江苏省徐州医学院“优秀人才”1人。
药物化学教学团队年青而富有朝气。主要负责药物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药学文献等本科生课程,同时还负责高等药物化学选论及化学生物学研究与进展等研究生课程。在教学中,药物化学教研室结合药学院专业特点,探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自编了《有机化学实验指导》、《物理化学实验指导》、《药物化学实验指导》三套实验讲义供教学使用,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中《有机化学》课件和《有机化学实验指导》获院教学成果三等奖,有机化学课程入选徐州医学院校精品课程。药化学科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近年来共发表教学论文13篇,获得院教改课题2项。
在科研方面,在药物化学学科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逐步形成了以药物有机合成为主的比较稳定的科研方向,并主动和制药企业合作,从事药物的研制和开发以及制药工艺的改进。其中刘毅老师的“Ⅱ型糖尿病药那格列奈关键中间体D-苯丙氨酸制备技术”、“非甾体抗炎药D-萘普生手性拆分制备技术”和“D-萘普生及其新剂型生产技术开发与应用”已实现成果转让。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徐州地区新药创制与研究公共服务平台正在建设中。目前本学科在各级各类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EI收录8篇,国家核心期刊4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授权2项。获得国家、省、市厅各级纵向科研课题32项。获徐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淮海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药物化学学科历经几年的努力,现已具备优良的实验设备和科研环境,拥有实验仪器:有瑞典biotage微波反应合成仪1台,国产微波反应合成仪,平行反应合成仪、气象色谱仪、高压釜、中试实验反应釜、旋转蒸发仪、酶标仪、自动旋光仪、离心机等仪器,已成为徐州地区新药研发的重要基地。
药物合成室本学科今年研究论文与成果
中试实验反应釜biotage微波合成反应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