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学科专业简介
该学科专业以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学科为依托,重点研究中枢神经损伤的信号转导和分子机制,并积极探索中枢神经损伤的修复策略。本学科方向的形成是我院神经解剖研究历史沉积的必然。早在建校初期,
该学科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优化、梯队合理、力量较为强大。目前,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在编人员25人。其中,教师20人,教辅5人。特聘教授1人、教授3人、副教授5人、讲师12人、高级实验师1人、实验师1人,助理实验室2人。博士4人、硕士16人、学士5人。目前,在读博士1人,出国留学1人。目前,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级课题5项。累计发表SCI收录论文10余篇,发表中文核心收录论文50余篇。参与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科技进步奖(省部级)三等奖1项、淮海科学技术奖(省级)二等奖3项和徐州市科技进步奖(市级)二等奖2项。目前,本教研室拥有数字化人体解剖学教室6间,拥有多媒体人体解剖学教室14间。拥有数套高质量的供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教学使用的标本和模型。拥有数套高质量的断层标本和影像胶片。
本学科专业的主要特色:1)出版《大白鼠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学基础》和《大鼠脑读片提纲及图谱》两本专著,填补了国内该研究领域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有力地推进了我院神经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并对国内外脑神经科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首次创立 “大鼠脑解剖及其应用”网站(网址:http://ratbrain.xzmc.edu.cn),为相关神经科学的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和智力支持的平台。该网站目前在国内外尚处于领先水平。3)创新性地发现,NR1/NR2B型NMDA受体,无论是在缺血性脑损伤还是在阿尔茨海默病、神经精神性疾病亦或神经干细胞的增值分化中皆发挥重要的作用。提示在不同因素诱导的中枢神经损伤过程中,可能具有共同的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本学科专业的主要优势:1984年,“神经解剖研究室”成为江苏省教委首批命名的省级重点研究室。2006年,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成为该方向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8年以来,本学科方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并先后数次获得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麻醉学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脑病生物信息重点实验室等项目的资助。在Neuroscience、Brain research、JNeurolSci等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在中文核心收录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学术成果多次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