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变化与公共气象专业硕士、博士培养方案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4-01-04

 一、培养目标
    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学风严谨,品行端正,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
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及较强的听、说、写、译能力。
    身心健康,毕业后能独立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业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从事教学、科研、业务以及管理工作。
    二、学制、学习年限和学分要求
    (一)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
    (二)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修满规定学分、提前完成学习计划、论文水平特别优秀者,可以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毕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最长不超过5年,经费由导师的课题承担。
    (三)学分要求:学位课学分不少于20学分,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主要从气候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互动机理出发,研究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社会经济发展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理以及相应的政策性启示等,具体的研究方向包括以下5个方面:
    1、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
本 研究方向主要从国家的角度,研究气候变化和公共政策的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政策性启示,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共政策研究;②公共 政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机理研究;③不同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利益博弈和政策选择;④国际气候变化法律制度构建与我国相关立法完善问题研究;⑤突发公 共事件的气象预警和应急体系建设研究;⑥气候变化与法治建设;⑦气象与劳动。
    2、气候变化与科技创新
本研究方向主要从气象科技进 步的角度,研究气候变化和气象科技创新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原理和具体应用,具体研究方向主要包括:①应 对气候变化的科技创新体系研究;②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研究;③科技发展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理研究;④科技创新和气候变化的相互作用研究。
    3、气候变化与气象工程
    本研究方向主要从气候变化和工程管理的相互作用的角度,对与气象相关的重大工程管理和重大产品生产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各类气象重大工程管理和重 大产品生产的影响以及相应政策性启示等,具体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①气候变化对气象重大工程管理的影响机理及对策研究;②气候变化对气象重大产品的影响机 理及对策研究;③气象重大工程对局部气候的影响机理及对策研究;④气象重大产品生产对局部气候的影响机理及对策研究。
    4、气象经济与管理
    本研究方向主要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角度,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关系,并探讨国家在开放条件下气候谈判战略和策略等,具体研究范 围主要包括:①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政策研究;②社会经济发展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理及政策选择研究;③基于科学发展观的气候变化条件下我国气象事业绩效 评估及发展对策研究;④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国际气候谈判战略与对策研究。⑤气候变化与能源产业发展;⑥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政策;⑦气象金融。
    5、人文气象学
    本研究方向主要从人文历史的角度,对气象发展过程的经验教训进行规范研究,研究气象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和人文规律,具体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①世界气象史研究;②中国气象史研究;③气候变化和文化变迁研究;④气候变化与社会价值体系的互动机理研究。
    四、培养要求
    (一)硕士研究生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充分考虑到自己的具体情况于入学五周内在导师指导下订出课程学习计划。
    (二)对硕士研究生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并重的方式,课程学习一般在一年半内完成,从事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一学年。
    (三)在第三学期进入学位论文工作前,将对研究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业务能力进行全面的中期考核。考核优秀者可以被推荐提前攻读博士学位。未通过考核者参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相关规定执行。
    (四)整个培养过程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掌握科学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
    (五)在指导上采取导师负责和学院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六)研究生要以自学为主,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他们深入思考与正确判断,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和研究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师生合作、教学相长。
    (七)加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品质的教育,研究生应认真参加政治理论课和时事政策的学习,积极参加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
    五、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位论文工作,培养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分析、综合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好研究课题。选题一方面要考虑到本学科研究的前沿性或现实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要 力求和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相结轨。学位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开始。在查阅文献、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内容包括:立题意义、文献 综述、初步研究计划及目标、主要理论(技术)难题及拟解决方案。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少于一年。论文书写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报告的编写格式》的标准。
    研究生的论文开题报告、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环节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研究生管理工作手册》中的有关规定办理。
    六、实践环节
    研究生参加不少于120小时的实践环节的训练,其目的是使研究生对今后的工作有一个直接的初步锻炼。实践环节分教学实践、生产实践和社会调查三项。
    教学实践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例如专业课程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带本科生实习、实验、课程设计,协助导师指导毕业设计等。
生产实践尤其适用于没有或缺乏本专业生产工作经验的研究生,可安排到生产部门去学习和实践。
社会调查一般是指带着课题进行某一方面的广泛的调查研究,并以专题报告的形式提交有关部门或单位。
实践环节可根据研究生的实践情况,确定从事其中的一项或二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与研究生兼任助教、助研和助管的工作结合起来。具体由指导教师和 学院负责安排检查和指导,并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效果进行考核,合格者给予相应的学分(一般以60小时为1学分,最高记2学分)。实践环节学分不计入课程总 学分。
    七、学术报告
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工作期间,原则上应举行一次不少于1小时的公开性的学术报告(论文开题报告除外)由指导教师和学院负责对其学术报告效果进行考核。此外还应参加不少于2次的学术活动,包括校内外学术报告、学术会议、教学或科技比赛等。
    八、治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包括课程学习、论文准备、科研和社会实践,特别在论文工作中,要注意培养研究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和谦虚诚挚的合作精神。研究生不但要学习老一辈专家学者扎扎实实做学问的作风,更要学习他们实实在在做人的品德。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