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2020年度我校文科教师被《新华文摘》转载论文(简介)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2-15

杨忠、李嘉、巫强(商学院):《创新链研究:内涵、效应及方向》,《新华文摘》2020年第1期,原载于《南京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

摘要:在开放式创新时代,企业已经难以单独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创新,需要构建有效的创新链或积极参与到现有创新链中,整合多方的创新要素实现协同创新,从而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本文先梳理管理学与经济学界定创新链概念的大量文献,将创新链核心内涵总结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调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存在多个创新主体,目的在于整合创新资源这四个方面;其结构演变体现出网络化、阶段化、平台化、线性化与非线性化共存的特征。本文还简要梳理创新链形成动因的四类理论解释,并分别从区域、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总结创新链形成后产生的效应。基于对国内外文献的系统梳理,本文提出创新链研究是具有高成长性的交叉学科研究问题,迫切需要以数据为基础,展开科学实证研究;未来创新链研究应更加关注创新链参与主体之间关系与具体架构、以利益分配为核心的协调方式、创新链的动态演变等三方面的主题。
洪银兴(经济学院):《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的体系构建和研究重点》,《新华文摘》2020年第6期,原载于《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年第6期。
摘要:<正>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以来,政治经济学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春天。过去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实际上是被边缘化的。现在政治经济学已经进入了舞台的中央,但是我们能不能在舞台的中央守得住,这就涉及自身的研究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对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做出我们的理论贡献。
朱锋(历史学院):《大变局与中国应对的战略思考》(《专家笔谈:大变局中的中国与世界(三篇)》),《新华文摘》2020年第7期,原载于《国际展望》2020年第1期。
摘要(略)。
成伯清(社会学院):《市域社会治理:取向与路径》,《新华文摘》2020年第8期,原载于《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11期。
摘要:目前的社会治理基本上呈现出内卷化态势,基层创新花样繁多,但难以解决社会转型过程中造成的结构性问题。市域社会治理的提出,适逢其时,一则契合于当前中国实际需要,可以发挥城市引领区域发展的作用,二则可以增强中国城市在世界城市网络中的竞争优势。市域社会治理应以建构都市共同体为目标,充分利用地方立法权,通过社会政策统筹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以收善治之效。
张亮、孙乐强(哲学系):《21世纪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发展趋势及其效应评估》,《新华文摘》2020年第8期,原载于《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年第6期。
摘要:新世纪以来,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在研究主题和论域上与之前阶段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但又呈现出一些新变化新趋势:在文献编译和研究方面,解构主义色彩日益浓厚,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呈现新形态;在基本理论研究方面,主要表现为四种建构路径,呈现出新的理论生长点,其发展趋势各有差异;在现实问题研究方面,主要集中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新变化、结构性矛盾、阶级矛盾、民主制度和意识形态新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在行动纲领上,政治立场日益多元,斗争路线日益分化,实践效果日益式微,未能摆脱新自由主义和欧美中心主义的隐形控制。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必须科学判定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总体地位,认清、摆正新的历史方位中我们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之间的内在关系,真正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张伯伟(文学院):《“去耕种自己的园地”——关于回归文学本位和批评传统的思考》,《新华文摘》2020年第9期,原载于《文艺研究》2020年第1期。
摘要:文学研究,首要的和重要的就是把文学当作文学,面对文学说属于文学的话,但是,在目前的古代文学研究中,以文献挤压批评,以考据取代分析,以文学外围的论述置换对作品的体悟解读,已是屡见不鲜的现象,究竟应该如何进行"文学"研究,竟成为横亘在文学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难题。正因如此,今日的古代文学研究,最迫切也最需要接续的是现代学术中由钱钟书、程千帆所代表的学术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所延续的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传统。提倡文学研究回归本体、重新出发,既是对当下古代文学研究的提醒,也是对现代学术中某种传统的接续,同时亦是对中国批评传统的再认识。
周晓虹(社会学院):《社会学本土化:狭义或广义,伪问题或真现实》,《新华文摘》2020年第10期,原载于《社会学研究》2020年第1期。(正文部分内容略)
摘要:自20世纪初中国社会学建立以来,其学科体系的中国化或本土化就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并在20世纪80年代学科重建后成为人们争辩的焦点。作为一场具有系统性和普遍性的学术运动,社会学本土化涉及如何使这一来自西方的知识体系能够反映我们民族的传统和时代精神,并服务于中国社会的改革和建设。从这一意义来说,自20世纪30年代起,不同时期的社会学本土化或中国化运动都具有鲜明的学术性与实践性向度;而围绕本土化最核心的议题是知识的"跨情境效度问题",其争辩基础是"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两种立场的对峙。本文作者认为,当今中国深刻而广泛的社会转型实践不仅向社会学提出了本土化的历史使命,而且为这一历史使命的完成并迈向全球性的中国社会学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张生(历史学院):《“原典”的创建、叙事和流变:从<日寇在南京的大屠杀>开始的知识考古》,《新华文摘》2020年第10期,原载于《江海学刊》2020年第1期。
摘要:1963年南京大学日本史小组编著的《日寇在南京的大屠杀》,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南京大屠杀的专著,堪称"原典"。《日寇在南京的大屠杀》分析了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具体历史环境,分屠杀、性暴力、抢劫和破坏四部分阐述南京大屠杀的整体面貌,奠定了中国学界关于南京大屠杀史的叙事结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的大屠杀》和《日军侵华暴行——南京大屠杀》,构成了中国南京大屠杀研究的早期谱系,体现了原典在时代沧桑中的流变和传承。《日寇在南京的大屠杀》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南京大屠杀研究,也启发了日本最早的南京大屠杀研究。
林闽钢(政府管理学院):《相对贫困的理论与政策聚焦-兼论建立我国相对贫困的治理体系》,《新华文摘》2020年第11期,原载于《社会保障评论》2020年第1期。
摘要:贫困一直是世界各国首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基于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需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这一战略转换背景,从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关系入手,围绕相对贫困内涵的争论,聚焦我国相对贫困的表现形式,并基于我国国情,提出建立相对贫困治理体系的建议。在机制上,充分发挥基本公共服务的作用,建立相对贫困人口发展的基础性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促进"的贫困治理的整体性机制;建立干预代际贫困传递的阻断性机制。在具体措施上,围绕低收入家庭,要建立生活负担减免制度;健全以生产帮扶和就业帮扶为主的专项援助制度;按需救助,对低收入户开展"救助会诊";建立相对贫困家庭陪伴式服务制度。
高小康(文学院):《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非遗保护:分形传承与公共化》,《新华文摘》2020年第11期,原载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
摘要:非遗保护在我国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近20年的发展中产生了许多有待不断深化探讨的问题:传统与当下关系、"原生态"争议、遗产的主体以及活态传承与再生产等。研究认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生态演化和分形传承特征,对于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认识传统文化资源的产权再构和公共化产品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张志强、尹召凯(信息管理学院):《中国特色新型出版智库建设:经验坐标与核心要义》,《新华文摘》2020年第11期,原载于《现代出版》2020年第1期。
摘要:智库作为纽带和桥梁,弥合着知识和权力、政策思想和决策之间的鸿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推动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发展。如何理解中国特色新型出版智库?文章尝试从历史的、比较的、发展的角度厘清其相关政策脉络,作出国内外比较,考察当下建设现状,定位中国特色新型出版智库发展的经验坐标,在此基础上,结合知识运用理论归纳、分析中国特色新型出版智库的外部互动模式,进而理解其内涵特征。
李章斌(文学院):《“韵”之离散:关于当代中国诗歌韵律的一种观察》,《新华文摘》2020年第15期,原载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0年第3期。
摘要:本文将讨论中国当代诗歌韵律的变化与社会文化条件之间的内在关联。在传统文学对于平衡对称的韵律原则的追求背后,是一种从万物中寻找内在同一性的世界意识,其社会基础是作者与读者之间所形成的同质性文化群体。但是对于现代诗人而言,尤其是对于1990年代以来当代诗人而言,过去那种同质化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已然瓦解,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也越发疏离,因此其作品中的韵律往往处于离散状态,其公共性被大幅削弱;与此同时,诗歌声音的个人化与独特性在加强,这虽然意味着交流的难题,但是更多的美学可能性也在敞开。对于过去着重于公共形式规则研究的韵律学而言,这也是一个挑战。
吕林海(教育研究院):《“拔尖计划”本科生的深度学习及其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全国12所“拔尖计划”高校的问卷调查》,《新华文摘》2020年第15期,原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0年第3期。(正文部分内容略)
摘要: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时代进程中,"拔尖计划"本科生的学习质量,特别是深度学习状况备受关注。通过对全国12所"拔尖计划"高校的1 610名"拔尖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拔尖生"的深度学习表现优于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本科生群体,但却弱于美国一流大学本科生群体,特别是在体现综合、创新等特质的深度学习的高阶性维度上落后明显;在影响机制上,"优质的讲授"对于"深度学习"中"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一基础性维度有更大的影响,而"互动教学"对于"深度学习"中"知识的综合和创新"这一高阶性维度的影响更大;在调节效应上,指向"求知和掌握知识"为目标的"学习取向"具有对"深度学习"更加显著的促发机制。在此基础上,我国高教界可以从明晰深度学习的质量标尺、优化深度学习的环境构建、激活深度学习的动力要素三个方面展开后续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王文军(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新时代中国学术图书评价体系:方法与实践》,《新华文摘》2020年第15期,原载于《现代出版》2020年第2期。
摘要:我国学术图书出版处于历史繁荣期,探索建设符合国情的学术图书评价体系是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迫切需要。近年来,国内基于多学科多方法的学术图书评价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其实践表现主要可归纳为政府部门或具有政府背景的专业学会主导的评价活动等四种类型,表现出以激励性、引导性评价为主,权威性和充分性、及时性往往是分离的等四个特点。构建新时代中国学术图书评价体系,需要把握好评价的三个功能定位;在开展学术图书评价时,必须坚持那些已经得到实践检验、被学术共同体成员广泛认同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新时代中国学术图书评价指标应满足四个方面的需求,以不断促使图书评价体系走向科学和完善。
沈坤荣、赵倩(商学院、经济学院):《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基础、能力结构及其推进机制》,《新华文摘》2020年第16期,原载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0年第4期。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取决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基础能否壮大,即人才基础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技术基础从后发优势与模仿型技术进步转向自主创新,制度基础从渐进式增量改革转向全面深化改革,需求基础从主要依靠国际市场转向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基于新的能力基础,需要对现有的能力结构进行重构和优化,即产业结构从要素投入型转向创新驱动型,空间结构从单一城市化转向城市集群发展,资本积累结构从偏向于物质资本转向偏向于人力资本,地方政府治理结构从发展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为了壮大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基础,重构高质量发展的能力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机制,充分发挥新发展理念的引领带动作用,以寻求活力与秩序的平衡为重点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形成高水平育才、识才、聚才、用才体系。考虑到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日益增强,需要完善化解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国际阻击的应对机制,积极适应国际环境演变。
高方(二作)(外国语学院):《重新审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新华文摘》2020年第20期,原载于《浙江学刊》2020年第4期。
摘要:"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并非鲁迅的原话,而是由鲁迅有关木刻的信中的一段话演变而成。鲁迅的原意是希望初生的木刻艺术更多表达民族性的题材,它隐含了对跨文化传播过程的民族独特性和差异性的肯定。但是在文化传播实践中,在重视文化特异性的同时,突破民族性和差异性的局限同样重要。
吴俊(文学院):《再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从鲁迅的信说到跨文化传播》,《新华文摘》2020年第20期,原载于《文艺争鸣》2020年第6期。
摘要:"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并非鲁迅的原话,而是由鲁迅有关木刻的信中的一段话演变而成。鲁迅的原意是希望初生的木刻艺术更多表达民族性的题材,它隐含了对跨文化传播过程的民族独特性和差异性的肯定。但是在文化传播实践中,在重视文化特异性的同时,突破民族性和差异性的局限同样重要。
刘志彪(商学院):《新冠肺炎疫情下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与全球产业链集群重构》,《新华文摘》2020年第21期,原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
摘要:新冠疫情将会动摇过去几十年中建立起来的产品内分工体系的基础。未来各国只有不再继续沿用降低交易成本这样一个纯经济概念来支持疫情后的产品内分工,社会成本才可能是产业配置的最终决定标准。过去由西方发达国家跨国企业主导的全球价值链(GVC),将会在未来发生猛烈的规模缩减、范围缩小、地理变更和形式变化,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将中国产业链完全撇开或替代。疫情后中国还要坚决维护以嵌入GVC形式的经济全球化,但是原来的嵌入战略需要调整。中国参与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方式,可能要由过去的出口导向的全球化战略转向利用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基于中国企业对GVC与地方性产业集群双重嵌入的现实,未来中国政府应该主动地推进全球产业链集群的建设步伐,以应对未来全球化方向演变的趋势。
丁帆(文学院):《现代性的延展与中国文论的“当代性”建构》,《新华文摘》2020年第21期,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7期。
摘要:"现代性"概念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由于未能全面理解"现代性"与"当代性"的复杂关系,中国学界的"现代性"研究一定程度上仍存在边界模糊、概念混杂等问题,亟须建构出一套根植于中国本土文艺实践、有效超越现代性理论的文艺理论范式及批评方法。"当代性"在对"现代性"的延展与修正中不断完善自身,这种理论坐标把历史、当下和未来等不同时间维度嵌入文艺创作与批评,使作品内涵和审美意义具有"前瞻性"和"真理性"。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建设需从前置的"现代性"过渡到创新的"当代性",延展"现代性"的合理性,充分涵容时代性,同时区分中西文艺的"当代性"差异,才能经得起历史、现实和未来检验,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理论范式与批评方法。
陈云松等(社会学院):《社会预测:基于机器学习的研究新范式》,《新华文摘》2020年第22期,原载于《社会学研究》2020年第3期。
摘要:社会学是对社会行动提供诠释和反事实因果解释的科学。社会学定量研究的因果性解释,必须能够作为预测社会现象的基础。受到数据和算力限制,多年来社会学定量研究的主要取径是通过统计检验实现关联和因果分析,而无力进行预测。本文对"社会预测"这一概念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阐述了通过机器学习方法实现社会预测的科学原理和当代路径,并对社会预测进行了再定义。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社会预测的学术价值、治理价值和话语价值,并阐述了其作为定量社会研究前沿的范式突破意义。我们认为,利用机器学习实现社会预测,是中国社会学特别是计算社会学引领国际前沿的重要契机,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吴义勤(文学院):《艺术辩证法与“伟大的传统”:论阿来<云中记>》,《新华文摘》2020年第23期,原载于《扬子江评论》2020年第3期。
摘要:<正>我一直相信,阿来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奇迹,是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馈赠。没有阿来,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成色会降低很多,拥有阿来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幸运和福分。从《尘埃落定》开始,阿来与生俱来的文学气质,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生命观、自然观,他书写灵魂、宗教、历史、文化、自然时独一无二的小说品质,就一直给我们带来惊喜。长篇新作《云中记》又是一部中国当代文学的"神来之笔",是一部只有他才能写出来的、足以标示我们这个时代文学高度的伟大作品。
(赖雅真 整理)
相关话题/创新 社会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我校128项成果获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20年12月29日,根据《江苏省哲学社公科学优秀成果奖励办法》,省人民政府决定,授予748个项目江苏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19项,二等奖299项,三等奖330项。南京大学文科教师共有128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33项,二等奖62项,三等奖33项。附表:江苏省第十六届哲社优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2-15
  • 林闽钢教授著作《走向社会服务国家:全球视野与中国改革》出版
    日前,我校政府管理学院林闽钢教授的新著作《走向社会服务国家:全球视野与中国改革》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林闽钢教授作为主持人的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服务管理体制改革与社会管理创新”(12&ZD063)的最终研究成果。本书基于全球视野,聚焦“社会服务国家”的理论建构,重点回答“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2-15
  • 新文科与艺术学研究生的创新培养研讨会举行
    2020年11月7日—8日,由南京大学艺术学院主办的“新文科与艺术学研究生的创新培养”研讨会在线上成功举行。来自山东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大学等单位的近30位专家****,围绕着“新文科的概念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2-15
  • 周晓虹教授著作《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英文版出版
    日前,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当代中国研究院院长周晓虹教授所著的《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英文版由国际知名出版社RoutledgePress正式出版。“文化反哺”这一概念是周晓虹教授的学术原创。《文化反哺:变迁社会中的代际革命》一书的问世,凝聚了周晓虹教授近30年的学术思考。1988年,当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2-15
  • “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入选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
    近日,江苏省教育厅公布2020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遴选结果,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以下简称为“CTTREC”)成功入选。CTTREC创立于2015年,由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院长、****孙建军教授兼任CTTREC主任,信息管理学院李刚教授任中心副主任暨首席专家,现有包括*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2-15
  • 彭华民教授著作《中国社会福利理论与制度构建研究》出版
    日前,我校社会学院彭华民教授的最新著作《中国社会福利理论与制度构建研究》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为彭华民教授任首席专家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研究成果,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该研究突破了传统社会福利制度理论限制,首次提出中国社会福利制度构成要素理论。福利需要、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2-15
  • 社会学院心理系李岩松课题组揭示社会竞争对个体真实与错误记忆的影响
    近期,美国PsychonomicSociety会刊《PsychonomicBulletin&Review》杂志在线发表社会学院心理系李岩松课题组的题为“Howdoessocialcompetitionaffecttrueandfalserecognition?”的实验文章(文章链接:https://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2-15
  • 丁帆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文探折“现代性的延展与中国文论的‘当代性’建构”
    南京大学新文学研究中心丁帆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7期发表了《现代性的延展与中国文论的“当代性”建构》一文。文章认为,“现代性”概念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艺理论和批评的建设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未能全面理解“现代性”与“当代性”的复杂关系,中国学界的“现代性”研究一定程度上仍存在边界模糊、概念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2-15
  •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中国抗日战争专题研究” 终审工作会议召开
    2020年7月23日,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召开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委托项目“中国抗日战争专题研究”终审工作会议。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张宪文、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朱庆葆在工作会上做了主要发言。会议邀请项目终审专家华中师范大学马敏教授,复旦大学吴景平教授,北京大学臧运祜教授,南开大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2-15
  •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举行换届大会 童星当选监事、林闽钢当选副会长
    7月18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换届选举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并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通过了中国社会保障学会首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财务报告、章程修正案和内部治理规则,选举产生了由157人组成的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和首任监事。在新一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选举产生了由52人组成的第二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