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南京大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南京大学 /2013-12-0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
1.硕士学位: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需了解和掌握环境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和大气环境的研究动态。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应用性和学术上的创新性。
2.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的基础理论,具有宽广和坚实的基础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及教学工作。学位论文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或应用前景,应具有创新性。论文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需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研究方向
    1.大气物理: 旨在研究大气中发生的宏微观物理过程,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的依存关系。掌握现代人工影响天气基本理论和技能,探讨人工影响天气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2.大气环境: 研究包括污染成分在内的气体与气是物质在大气层内扩散、输送和运动规律和它们在大气中经历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以及大气中的二次污染物的形成机理及其影响。
 
三、招生对象
1.硕士研究生:已获学士学位应届本科毕业生,已获学土学位的在职人员,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并经面试合格者。
2.硕-博连读:已获学士学位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并经面试合格者,入学后两年完成基础课及学位课,享受硕士生待遇,在第四学期中进行中期考核,考核优秀者经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直接转为博士生并享受博士生待遇。中期考核未通过者继续按硕士生规格培养。
3.博士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经博士生入学考试,笔试面试均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二年半——三年
硕-博连读研究生:五年
博士研究生:三年
 
五、课程设置
(一)硕士阶段
    A类:
          科学社会理论与实践                  (2学分)
          自然辩证法                      (2学分)
          英语                                (4学分)
    B类:
          偏微分方程数值解                    (3学分)
          大气问题数值模拟                    (3学分)
    C类:
          大气边界层动力学                    (3学分)
          大气气溶胶                          (3学分)
          大气扩散理论与模式                  (3学分)
          大气辐射传输                        (3学分)
    D类:
           云雾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            (2学分)
大气化学                          (2学分)
大气污染模拟进展                  (2学分)
雷达气象探测进展                  (2学分)
卫星遥感技术                     (2学分)
大气湍流                         (2学分)
云和辐射相互作用                 (2学分)
城市气象学                       (2学分)
(二)博士阶段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外语
大气环境模拟研究
气候数值模拟
近代大气动力学中的数理基础
 
六、培养方式
    1.硕士生入学后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制定培养计划,导师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2.硕一博连读研究生,入学后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由导师负责成立指导小组制定培养计划,由博士生导师和指导小组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3.博士生招生录取时明确导师,由导师负责成立指导小组,制定培养计划,由博士生导师和指导小组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4.公共课(外语和政治)以讲授为主,辅以自学。基础课和专业课以自学为主,辅以重点讲授和提问。要求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初并阅读有关的专业文献。
 
七、考核方式
    1.公共课和基础课以笔试考核为主。
    2.专业课除笔试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深度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中期考核
为了保证研究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教研室组织包括导师在内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是求事的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评定成绩并给出分流结论。对考核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力求和国家、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及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研究项目结合。确定论文题目以后由系组织有关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定研究生培养计划,包括各阶段的学习内容。学位论文计划由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经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校研究生院备案。博士生在完成论文过程中,应定期作阶段性报告。
 
九、答辩与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硕士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应请2位、博士学位论文请5位同行专家(其中至少有两位外单位专家)评阅论文,写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学士论文答辩委员会由3人组成,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其中外单位专家不少于2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论文答辩会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博士论文答辩不通过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补充修改论文资料,重新答辩一次。
申请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一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申请博士学位者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3篇以上(含3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其中至少一篇是在国内外本学科一级刊物上发表。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上述指标,可在一年内补充。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系学位委员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十、参考文献
1.边界层气象学教学程,赵呜等编,气象出版社,1991
2.空气污染气象学原理及应用,李宗消等编,气象出版社
3.Physics & chemistry of air pollutions, J.Sienfield,1987
4.大气气溶胶,章澄昌等编,气象出版社,1995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