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南京大学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南京大学 /2013-12-02

 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具备严谨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面向新世纪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方面的专业人才。
博士学位获得者应系统掌握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的基本理论,具有宽广和坚实的基础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历史、现状和最新动态,能独立承担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课题及教学工作。学位论文要求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或应用前景,应具有创新性。论文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需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研究方向
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学科是研究气候系统中各种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气候变率的规律、形成机制及预测的学科。从气候系统的各子系统相互作用及人类活动入手,运用数学、物理学、化学及计算机科学等方法,研究气候系统中各种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规律、过程、机理和预测理论及方法,研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问题及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估。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为:(l)气候变化规律、过程和机理研究;(2)气候系统模式与气候变化预测研究;(3)气候变化影响与对策研究等。
三、招生对象
1. 硕-博连读:已获学士学位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考试合格,笔试和面试均合格者,入学后两年完成基础课及学位课,享受硕士生待遇,在第四学期中进行中期考核,考核优秀者经校研究生院审核批准直接转为博士生并享受博士生待遇。中期考核未通过者继续按硕士生规格培养。
2.博士研究生:已获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经博士生入学考试,笔试面试均合格者。
 
四、学习年限
硕-博连读研究生:五年
博士研究生:三年
 
五、课程设置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
外语
近代大气动力学中的数理基础
气候数值模拟
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
 
六、培养方式
1. 硕—博连读研究生,入学后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确定导师,由导师负责成立指导小组制定培养计划,由博士生导师和指导小组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2. 博士生招生录取时明确导师,由导师负责成立指导小组,制定培养计划,由博士生导师和指导小组负责全部培养工作。
3. 公共课(外语和政治)以讲授为主,辅以自学。基础课和专业课以讲授、自学和研讨相结合。要求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阅读有关的专业文献。
七、考核方式
1. 公共课及基础课以笔试考核为主,由有关教研室负责考核工作。
2. 专业课除笔试考核外,要求写专题综述报告,以了解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中期考核
为了保证博士生的质量,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由导师组成的博士生中期考核小组对博士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及方向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作出评价、评定成绩。对考核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
八、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选定研究课题,选题力求和国家、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项目及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研究项目结合。确定论文题目以后由系组织有关专家审议研究生的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确定后,应拟定博士生培养计划,包括各阶段的学习内容。学位论文计划由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拟定,经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送校研究生院备案。博士生在完成论文过程中,应定期作阶段性报告。
九、答辩与学位授予
学位论文完成后,博士学位论文请5位同行专家(其中至少有两位外单位专家)评阅论文,写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5人组成(其中外单位专家不少于2人),导师不参加答辩委员会,论文答辩会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博士论文答辩不通过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补充修改论文资料,重新答辩一次。
申请博士学位者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3篇以上(含3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其中至少一篇是在国内外本学科一级刊物上发表。如在答辩时尚未完成上述指标,可在一年内补充。
学位论文通过答辩后,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院系学位委员会的意见并按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
十、参考书目
1. 当代气候研究,叶笃正等编,气象出版社,1991
2. 地球物理流体动力学,余志豪等编,气象出版社,1995
3. 大气动力学,伍荣生编,气象出版社,1995
4.  A E Gill, Atmosphere-Ocean Dynimics, Academic press of US,1992.
5.  Whitham G B,线性与非线性波(中译本),气象出版社,1981
6.  Jacqueline Lenoble, Atmospheric Radiative Transfer, A.Deepak Publishing,1993
7. R.J.Doviak and D.S.Zmic, Doppler Radar and Weather Obersvation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93
8. 气候动力学,倪允琪编,气象出版社,1991.
9.气候动力学引论,李崇银编,气象出版社,2002.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