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余秀兰

南京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3-12-04

代表成果
A、学术论文
38、2012,《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女性》,《高等教育研究》第6期(1/4)
37、2012,《女大学生就业难》,《中国社会科学报》6月18日A-08版
36、2012,《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研究》,《高教发展与评估》第1期
35、2011,《贫困大学生资助效益调查与思考》,《江苏教育研究》第10(A)期
34、2011,《认同与容忍:女大学生就业歧视现象的再生与强化》,《高等教育研究》第9期
33、2010,《从被动融入到主动整合:农村籍大学生的城市适应》,《高等教育研究》第8期
32、2010,《应对风险社会:教育的顺应与变革》,《复旦教育论坛》第4期
31、2010,《60年的探索: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资助政策探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1期
30、2009,《西部师范院校师范生对免费教育政策意向的调查研究》,《大学教育科学》第6期(2/2)
29、2009,《沟通理性视角下的江苏2008年高考改革》,《煤炭高等教育》第3期(2/2)
28、2009,《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发达国家的理念及其嬗变》,《比较教育研究》第1期
27、2009,《教育改革的风险及其防范》,《教育发展研究》第3期。
26、2008,《教授承担本科教学的困境与出路——来自全国八所一流大学的观点》,《高等教育研究》第7期(1/4)。
25、2008,《研究型教学:教学与科研的双赢》,《江苏高教》第5期。
24、2008,《乡土化?城市化?——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江苏教育研究》第4期。
23、2008,《社会弱势群体教育支持政策解读——以关于城市流动儿童教育政策为例》,《青年研究》第3期。
22、2008,《社会公平与学校教育》,《江苏教育》第3期。
21、2007,《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江苏高教》第1期。
20、2006,《两种“教育伦理问题”研究方式比较》,陈桂生等编《教育理论的性质与研究取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2006,《民工子弟的消费与闲暇》,《学习与实践》第6期(2/2)。
18、2006,《文化再生产:我国教育的城乡差距探析》,《华东师大学报》(教科版)第2期。
17、2005,《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城市偏向分析——以语文教科书为例》,《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年第5期。
16、2005,《促进与区域经济的良好互动:教育的应为与难为》,《教育发展研究》第9期。
15、2005,《农村孩子在学校教育中的文化弱势》,《上海教育科研》第3期。
14、2005,《城乡二元结构的再生产——对1978年至1990年代末教育政策的分析》,《教育发展研究》第2(B)期。
13、2004,《教育的另种功能:再生产》,《高教研究与探索》第3期。
12、2004,《城乡孩子的语言差异:一种文化资本的传承》,《南京社会科学》第8期。
11、2004,《高考中的城市偏向——十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期。
10、2004,《分工与合作:促进长三角高等教育新发展》,《教育发展研究》第1期。
09、2002,《高教大众化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教育发展研究》第1期。
08、2001,《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新中产阶级》,(香港)《世纪中国·世纪周刊·中国研究》(电子版)第4季度(http://www.cc.org.cn),上网日期2001年11月23日。
07、2001,《大学创新精神的丢失》,《江苏高教》第5期。
06、2000,《教育改革的代价》,《教育发展研究》第10期。
05、2000,《略论教育消费》,《高等教育研究》第3期。
04、2000,《试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第3期。
03、2000,《走出高等教育扩张与毕业生就业难的困惑》,《高等师范教育研究》第3期。
02、1999,《要正确估计老百姓的教育投资能力》,《教育发展研究》第9期。
01、1999,《国外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机会均等问题》,《江苏高教》第1期。
(1999年以前略去)
B、学术专著
03、2009,《教授上讲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出版社(3/4)。
02、2007,《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01、2004,《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教育科学出版社。
科研项目
10、2009-2012,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男女平等就业的社会政策研究,主持人。
09、2007-2009,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与应急管理体系”的子课题“教育的社会风险与预警机制”,子课题负责人。
08、2006-2008,江苏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自主课题:江苏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主持人。
07、2005-,教育部重点项目:大学教授讲授本科教学的调查,参与人。
06、2005-2006,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农村大学生的城市适应问题,主持人。
05、2004-2005,教育部委托项目: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现代化前瞻,主要参与人。
04、2001-2003,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青年项目):文化再生产:素质教育中亟待关注的问题,主持人。
03、2001-2003.南京大学笹川优秀青年教育基金项目:文化资本与个人成就的关系,主持人。
02、1999-2000,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项目):社会变迁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主持人。
01、1996-1998,南京大学笹川优秀青年教育基金项目: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机会均等问题,主持人。
学术交流
08、2010,教育社会学年会,新疆。提交论文《从被动融入到主动整合:农村籍大学生的城市适应》并大会宣读。
07、2007,“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教育社会学论坛”,北京。提交论文《社会弱势群体教育支持政策解读》并小组宣读。
06、2006,“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建设”,北京。提交论文《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并大会宣读。
05、2006,教育社会学年会,海南。提交论文《教育改革与教育公平》并大会宣读。
04、2004,“我国教育公平的理论与现实“学术研讨会,北京。提交论文《文化再生产:我国教育的城乡差距探析》。
03、2003,2003两岸青年学者论坛:加入WTO后两岸教育改革主要动向及因应策略,台湾。宣读论文《高等教育市场中的高校竞争力分析》。
02、2001,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讨论班,香港。
01、1995,高等教育与社会进步国际研讨会,南京。提交论文《中国高等教育中的机会均等问题》。
学术获奖

09、2011,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奖成果:《教授上讲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著作)(3/4)。
08、2011,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获奖成果:《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著作)。
07、2007,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获奖成果:《文化再生产:我国教育的城乡差距探析》(论文)。
06、2006,江苏省高校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获奖成果:《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著作)。
05、2005,南京大学第五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04、2005,江苏省高教学会第七届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
03、2001,江苏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02、2001,江苏省高教学会优秀成果奖。
01、1999,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3)。
相关话题/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