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蒋维楣性别男民族汉出生日期1939年11月8日
籍贯江苏太仓
职称、职务教授,博导
技术专长空气污染气象学;大气边界层物理;
大气湍流与大气扩散;大气环境与空气污染模拟
电话:025-83597566(O);025-83361620(H)
传真:025-83593084;025-83592575
E-mail:wmjiang06@jsmail.com.cn
wmjiang@jlonline.com
jwm@nju.edu.cn
学历与工作简历
1961年,南京大学气象系,本科,大气物理专业毕业
1964年,南京大学气象系,研究生,大气湍流与大气扩散专业毕业
1965年至今,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任教
国内外主要学术任职
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环境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大气环境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气象学会气候资源应用研究委员会,委员
科技奖励与荣誉
1)中国气象局气象科学和技术工作奖成果应用一等奖(2006)《气象环境综合评估体系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
2)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05)《大气数值模拟技术在城市规划决策中的应用研究》
3)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2003)《湍流闭合边界层数值模式系统建立与应用研究》
4)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水陆交界岸区大气污染输送与扩散的数值模拟研究》
5)电力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IAEP—火电厂大气环境影响计算软件系统》
6)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2)《延安东路隧道新建风塔排放废气及产生噪声的环境影响研究》
7)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南京市大气中氮氧化物污染特征变化规律及防治对策研究》
8)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南京市鼓楼隧道汽车废气排放对环境影响的研究》
9)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局地空气污染散布预测及应用的综合研究》
10)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
承担科研项目
在研项目:
1.城市边界层三维结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城市边界层大涡模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3.城市冠层对物质输送扩散影响的模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中大气环境支撑技术研究,国家科技部农村与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应急项目
5.城市规划建设大气环境评估系统,中国气象局气象新技术推广项目
6.城市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业务系统,中国气象局研究业务项目
7.苏州城市热岛效应研究,苏州市气象局项目
8.重点工业污染源对主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研究,南京市科技局项目
9.南京市可吸入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江苏省环保厅环保科技项目
10.虎跳峡河段龙头水库局地气候效应预测与评价,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2008)
完成项目:
1.气溶胶大气化学与气候学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
2.大气边界层大涡特性及其在高分辨气象模拟中的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3.对流边界层及浮升烟流扩散的模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城市边界层和其它地形地物的流动结构和湍流参数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5.复杂下垫面上边界层气象及大气扩散规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6.南京地区大气边界层和湍流的动力学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7.城市街区环境空气质量数值模拟计算研究,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
8.北京市城市规划与气象环境关系研究,国家科技部攻关项目
9.北京城市规划与气象条件及大气污染关系研究,北京市气象局委托项目
10.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协调发展——大气环境评估分析研究(2项),北京市气象局委托项目
11.南京市空气污染数值预报方法的研究,江苏省环保厅环保科技项目
12.城市交通废气排放与低层大气化学和环境问题的分析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3.大气模拟技术在城市规划决策中的应用研究,浙江省科技厅项目
14.向家坝水电站坝址流场及水雾扩散研究,中南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
15.向家坝水电站坝址区大气流场变化分析及水雾扩散研究,中南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
16.南京鼓楼隧道汽车废气排放环境影响研究,南京市科委、环保局项目
17.城市交通废气排放与低层大气化学和环境问题的分析研究,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8.马钢南山矿采场风场污染扩散规律风洞模拟及数值模式研究(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马鞍山矿山研究院委托
19.深凹露天矿流场三维数值模拟研究(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冶金部安全环保设计研究院委托
20.复杂地形微小尺度非静力细网格数值模拟,河南省气科所项目
21.上海延安东路隧道风井及洞口废气排放试验研究,上海市环科院项目
22.上海过江隧道风塔废气排放的风洞模拟研究,上海市建委、环保局委托项目
23.汽车废气污染扩散风洞试验,东南大学交通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4.地形条件下铁路挡沙墙防风效应研究,兰州铁路局技术研究所项目
25.常州市经济发展对环境影响的预测及环境保护对策研究,国家攻关项目
26.广州地区大气环境容量研究,国家攻关项目
27.南京地区空气质量模式及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国家攻关项目
28.沿海电厂工程大气环境影响研究,水电部重点科技专项
29.沿岸地区大气边界层风场数值模拟与空气质量模式研究,水电部重点科技专项
30.秦皇岛电厂、沙岭子电厂、蓟县电厂、三河电厂、陡河电厂、望亭电厂、珠海电厂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电力工程项目
31.用于火电厂工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数据库和计算程序,能源部重点科技项目
教学与人才培养经历
1.主讲2门本科生课程:《空气污染气象学》;《大气探测技术》
2.主讲2门研究生课程:《大气污染模拟》;《大气环境流体物理模拟》
3.主讲1门博士生课程:《大气环境模拟研究》
4.已培养研究生:硕士生33名,博士生16名
5.获第二届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奖
6.获第五届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奖
7.指导完成博士学位论文
气溶胶大气化学过程及其气候效应若干问题的研究刘红年(2002)
大气边界层湍流结构和气象环境的数值模拟—从区域尺度到微尺度徐敏(2002)
硝酸盐和矿物尘气溶胶辐射效应的数值模拟研究吴涧(2003)
大涡模拟与城市边界层研究苗世光(2003)
大气边界层湍流复杂系统的观测试验分析与层次相似理论的探讨李敏(2004)
建筑物对城市微尺度气象环境影响的大涡模拟张宁(2004)
城市大气环境多尺度数值模式的建立与应用房小怡(2004)
城市下垫面若干非均匀特征对大气边界层结构影响研究陈燕(2005)
城乡地表特征的卫星遥感参数化及大气边界层结构的研究王桂玲(2005)
一种城市陆面过程参数化方案的建立与应用研究何晓凤(2006)
贵阳市大气汞及其输送扩散的数值模拟研究吕晓彤(2006)
城市细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欧阳琰(2007)
城市边界层微物理过程的观测与分析研究王成刚(2007)
城市陆面过程与边界层响应的数值研究王咏薇(2007)
城市边界层结构与精细化数值模拟研究周荣卫(2007)
城市微气象环境与城市冠层模拟应用研究,蒋德海(2008)
主要学术成绩、创新点及科学意义
1.建立了一套由非静力三维边界层动力学模式,它可以耦接空气污染物输送扩散模拟系统,以模拟在复杂地域上非定常气流和空间非均匀条件下的污染扩散。非静力模式的采用,使得该系统具有很高的时空分辨率。该系统多次应用于多山及河谷地域、露天矿区和城市等情况下的气流与污染扩散的模拟。
2.建立发展了一套多尺度城市边界层数值模式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城市边界层结构,城市规划与城市空气质量关系的研究,具有高分辨精细模拟能力。
3.建立发展了一套城市空气质量数值预报系统。可应用于常规污染预报及气溶胶细颗粒物预测防治。
4.针对城市问题的特点和研究问题的不同尺度、不同物理过程和不同性质,通过现场观测、卫星遥感和数值模拟多种手段,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了城市边界层三维结构特点及其与城市陆面过程的关系,发展建立一套城市冠层(动力-热力)模式。
著作
1.《空气污染气象学》,蒋维楣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ISBN7-305-04017-7,2003年9月
2.《空气污染气象学教程》,蒋维楣主编,气象出版社,ISBN7-5029-1318-1,1993年11月第一版,2004年3月第二版;2007年7月第二版第二次印刷
3.《边界层气象学基础》,蒋维楣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ISBN7-305-02598-4,1994年7月
4.《大气环境物理模拟》,蒋维楣等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ISBN7-305-01044-8/P58,1991年11月
5.《海岸气象过程与大气扩散研究》,蒋维楣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ISBN7-305-01156s/P62,1991年8月
6.《大气污染预测与防治基础》,蒋维楣等著,海洋出版社,ISBN7-5027-1695-5/P158,1991年12月
正式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1]JiangWeimei,HuFei,WangWeiguo:ANon-hydrostaticDispersionModelingSystemandItsApplicationtoAirPollutionAssessmentsoverCoastalComplexTerrain.J.ofWindEngineeringandIndustrialAerodynamics,Vol.87:15-43(2000)(SCI)
[2]JiangWeimei,LiuHeng,LiuHongnian:TheNumericalSimulationonAtmosphericTransportandDispersionoftheSprayAtomizedfromFloodDischargingbyHydropowerStationoverComplexTerrain,Meteorology&AtmosphericPhysics,Vol.70,No.3-4:215-226(1999)(SCI)
[3]JiangWeimeietal.:NumericalSimulationontheTIBLStructureinShorelineAreaswitha2DHigher-orderTurbulenceClosureModel,J.ofAppliedMeteorology,Vol.34,No.2:520-527(1995)(SCI)
[4]JiangWeimei,MuLifeng:ASimulationResearchonthePBLUsingaNon-localClosureSchemeoveraComplexUnderlyingSurfaceDomain,ChineseJournalofAtmosphericSciences,Vol.23,No.1:45-54(1999)
[5]JiangWeimei,YuHongbin:Randomwalkmodelingofwakedispersionfromtheexhausttowerofanundergroundtunnelinurbanarea,JournalofEnvironmentalSciences,Vol.1,No.4:474-479(1999)(EI)
[6]JiangWeimei,WangXuemei:A2-DNon-localClosureModelforAtmosphericBoundaryLayerSimulations,AdvancesinAtmosphericSciences,Vol.13,No.2:170-182(1996)(SCI)
[7]JiangWeimeietal.:AHigherOrderClosureModelAppliedtoResearchontheStructureoftheTIBL,Boundary-LayerMeteorology,Vol.61:301-307(1992)(SCI)
[8]JiangWeimei,WuXiaoming:ALinkedThreeDimensionalPBLandDispersionModelinCoastalRegions,Boundary-LayerMeteorology,Vol.53:43-62(1990)(SCI)
[9]蒋维楣等:海岸地区边界层及输送特性的观测研究,海洋与湖沼学报,22卷2期,P.140(1991)
[10]蒋维楣、周朝辅、张雪林,南京高塔梯度观测装置,南京大学学报,14(4):127-139(1978)
[11]潘云仙、蒋维楣,我国大陆大气的平均最大混合深度,中国环境科学,14(5):51-56(1982)
[12]蒋维楣、张子瑜、黄炎,南京高塔风洞模拟研究,南京大学学报,21(3):551-556(1985)
[13]蒋维楣,大气输送与酸沉积模式研究,酸雨,总8期:1-7(1985)
[14]蒋维楣、周朝辅等,平衡气球探测研究山区流场特征和大气扩散参数,环境科学学报,5(2):212-218(1985)
[15]蒋维楣、蒋亚洪、吴小鸣,城市空气质量模式及其预测研究,环境科学学报,7(1):93-99(1987)
[16]蒋维楣、吴小鸣,蒋亚洪,城市空气质量模式的性能评价研究,气象科学,第4期:31-39(1987)
[17]蒋维楣、吴小鸣、蒋亚洪,城市气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气象科学,第4期:44-52(1987)
[18]蒋维楣、蒋亚洪,一种可变烟团轨迹模式的计算方案,气象科学,第4期:53-58(1987)
[19]蒋亚洪、蒋维楣,烟团轨迹模式在区域空气污染物输送与扩散估算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环境科学,7(4):47-53(1987)
[20]JiangYahong,JiangWeimei,Studyonapplicationofthepufftrazetorymodelinthefieldofestimationoftheregionaltransportanddispersionofairpollutants.ChinaEnvironmentalSci.,No.1:15-21(1989)
[21]蒋维楣、伏虎,大气边界层热力结构的声雷达探测研究,南京大学学报,24(2):340-348(1988)
[22]蒋维楣、蒋亚洪,海岸地区空气污染物输送扩散的数值模拟,气象学报,47(1):61-72(1989)
[23]黄世鸿、蒋维楣等,城市降水酸度分布与气溶胶水冲刷,气象科学,9(2):177-183(1989)
[24]马福建、蒋维楣等,火电厂浮升烟流穿透模型分析,环境科学学报,9(4):397-402(1989)
[25]蒋维楣、牟礼凤:复杂下垫面模拟域大气边界层非局地闭合模拟研究,大气科学,23卷1期:25-33(1999)
[26]蒋维楣等:大涡模拟技术与大气边界层研究,《气候学研究—气候与环境》,气象出版社,P.88-93(1998)
[27]蒋维楣、石勇等:小尺度深凹地形PBL数值模拟,气象科学,17卷2期,137-142(1997)
[28]JiangWeimeietal.:StudyontheTIBLandDispersionofAirPollutantinCoastalAreabyNumericalSimulation,AdvancesinAtmosphericSciences,Vol.11:285-290(1994)(SCIE)
[29]蒋维楣等:海岸地区陆上TIBL结构的高阶闭合数值模拟,中国环境科学,13卷1期,P.28(1993)
[30]蒋维楣等:一种考虑风切变的区域多源实用烟团轨迹模式,气象科学,13卷2期,P.137(1993)
[31]JiangWeimeietal.:StudyontheTIBLandDispersionofAirPollutantsinCoastalAreabyNumericalSimulation,ProceedingsoftheThirdAsia-PacificSymposiumonWindEngineering,HongKong,P.1035(1993)
[32]蒋维楣、蔡晨霞、李昕,城市低层大气臭氧生成的模拟研究,气象科学,21卷2期:154-161(2001)
[33]蒋维楣、蔡晨霞、杨涛、徐振涛,城市交通废气与低层大气臭氧形成和分布的数值模拟,气象科学,21卷4期:409-416(2001)
[34]JiangWeimei,ZhouMi,XuMin,WangWeiguo,StudyonDevelopmentandApplicationofaRegionalPBLNumercalModel.BoundaryLayerMeteorology,104:491-502(2002).(SCI)
[35]XuMin,Jiangweimei,huFei,ChenHongyan,TheCharacteristicsofTurbulentMoistureon
HuaiheRiverBasininChian.MeteorologyandAtmosphericPhysics,81:53-65(2002)(SCI)
[36]徐敏、蒋维楣、胡非、陈红岩,湍流湿度脉动特性研究——根据淮河流域实验资料,地球物理学报45卷1期:17-25(2002)。(SCI)
XuMin,JiangWeimei,HuFei,ChenHongyan,StudyontheCharacteristicsofTurbulentMoisture--basedontheDataObtainedfromHuaiheRiverBasinExperiment.ChineseJournalofGeophysics,Vol.45,No.1:011-019(2002).
[37]孙鉴泞、蒋维楣、袁仁民,对流边界层上部特征的对流槽实验模拟研究,地球物理学报,45卷增刊:231-238(2002)。(SCI)
[38]李萍阳、蒋维楣、苗世光,森林及林木湿地上空近地层大气湍流特性的观测分析,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8卷4期:583-592(2002)。
[39]李萍阳、蒋维楣、苗世光,局地相似性理论在林地及林木湿地下垫面塔层中的应用研究,高原气象,21卷4期:421-426(2002)。
[40]吴涧、蒋维楣、刘红年、汤剑平,用大气化学模式和区域气候模式对硫酸盐气溶胶直接和间接辐射效应的模拟研究,环境科学学报,22卷2期:129-134(2002)。
[41]吴涧、蒋维楣、刘红年、汤剑平,区域气候模式和大气化学模式对中国地区气候变化和对流层O3分布的模拟,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8卷4期:570-582(2002)。
[42]李敏、蒋维楣、刘红年,考虑雾的微物理特征条件下的水雾扩散数值模拟研究,环境科学学报,22卷2期:140-144(2002)。
[43]张宁、蒋维楣、王晓云,城市街区与建筑物对气流特征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空气动力学学报,20卷3期:339-342(2002)。
[44]苗世光、蒋维楣、王晓云、张宁、季崇萍、李炬,城市小区气象与污染物扩散数值模式的建立研究,环境科学学报,22卷4期:478-483(2002)。
[45]房小怡、蒋维楣、季崇萍、刘海涛、李炬、王晓云,北京交通环境污染诊断模拟初步研究,应用气象学报13卷特刊:214-222(2000)。
[46]徐敏、蒋维楣、季崇萍、刘海涛、高燕虎、王晓云,北京地区气象环境数值模拟试验,应用气象学报,13卷特刊:61-68(2002)。
[47]蒋维楣、刘红年、孙鉴泞,一个大型水电站泄洪水雾输送与扩散的风洞模拟实验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8卷3期:341-345(2002)。
[48]LiPingyang,JiangWeimei,SunJianningetal.,ALaboratoryModelingoftheVelocityFieldintheConvectiveBoundaryLayerwiththeParticleImageVelocimetryTechnique.AdvancesinAtmosphericSciences,Vol.20,No.4:631-637(2003).(SCI)
[49]蒋维楣、苗世光、刘红年等,城市街区污染散布的数值模拟与风洞实验的比较分析,环境科学学报,第23卷第5期:652-656(2003)。
[50]吴涧、蒋维楣、刘红年等,我国对流层臭氧增加对气温的影响,高原气象,第22卷第3期:132-142(2003)。
[51]李敏、蒋维楣、张宁等,由泄洪水流引起的水吞风现象的数值模拟分析,空气动力学学报,第21卷第4期:408-416(2003)。
[52]欧阳琰、蒋维楣等,城市小区环境流场及污染物扩散的风洞实验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第39卷第6期:770-780(2003)。
[53]周志恩、蒋维楣等,气象卫星观测资料的分析在城市区域气象环境研究中的应用,气象科学,23卷第3期:292-299(2003)。
[54]王卫国、吴涧、蒋维楣等,大气臭氧层动力学系统中化学与动力扩散耦合过程的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第39卷第3期:345-356(2003)。
[55]孙鉴泞、蒋维楣等,对流边界层顶部夹卷速度参数化的模拟研究,中国科技大学学报,33卷1期:120-124(2003)。
[56]蒋维楣、苗世光等,大涡模拟与大气边界层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展望,自然科学进展,14卷1期:11-19(2004)。
[57]房小怡、蒋维楣等,城市空气质量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及其应用,环境科学学报,24卷1期:111-115(2004)。
[58]吴涧、蒋维楣等,我国春季大气沙尘气溶胶分布和短波辐射效应的数值模拟,中国科技大学学报,34卷1期:116-125(2004)。
[59]吴涧、蒋维楣等,生物质燃烧对东南亚及中国南方对流层臭氧含量影响的模拟研究,环境科学,25卷2期:1-6(2004)。
[60]陈燕、蒋维楣等,利用区域边界层模式对杭州市热岛的模拟研究,高原气象,23卷4期:519-528(2004)。
[61]周荣卫、刘红年、蒋维楣,中国地区沙尘气溶胶输送过程的数值模拟,气象科学,24卷1期:16-25。(2004)
[62]刘红年、蒋维楣,大气中非均相化学过程的气候效应的初步模拟研究,地球物理学报,47卷3期:417-422。(2004)(SCI)
[63]FangXiaoyi,JiangWeimeietal.,TheMulti-ScaleNumericalModelingSystemforResearchontheRelationshipbetweenUrbanPlanningandMeteorologicalEnvironment,AdvancesinAtmosphericSciences,Vol.21,No.1:103-112(2004).(SCI)
[64]MiaoShiguang,JiangWeimeietal.,LargeEddySimulationandtheStudyonUrbanLayer,AdvancesinAtmosphericSciences,Vol.21,No.4:650-661(2004).(SCI)
[65]苗世光、蒋维楣,森林冠层和森林边界层大涡模拟,地球物理学报,47卷4期:597-603(2004)。(SCI)
[66]周志恩、蒋维楣等,气象卫星与城市气象环境模拟研究,气候与环境研究,第9卷3期:466-474(2004)。
[67]刘红年、刘罡、蒋维楣等,关于非均匀下垫面大气边界层研究的讨论,高原气象,3卷3期:410-416。(2004)[68]刘红年、蒋维楣,一次沙尘暴过程对大气痕量成分浓度影响的模拟研究,自然科学进展,第14卷7期:79-83(2004)。
[69]吴涧、蒋维楣等,硫酸盐气溶胶直接辐射效应在线与离线模拟方法的比较,气象学报,第62卷4期:486-492(2004)。
[70]何晓凤、蒋维楣等,南京市大气NOx扩散规律与防治对策研究,气象科学,24卷3期:269-276(2004)。
[71]WuJian(吴涧),JiangWeimei(蒋维楣)etal.,SimulationoftheRadiativeEffectofBlackCarbonAerosolsandtheRegionalClimateResponsesoverChina,AdvancesinAtmosphericSciences,Vol.21,No.4:637-649(2004).(SCI)
[72]陈子贇、孙鉴泞、袁仁民、蒋维楣,对流槽湍流涡旋结构特征的小波分析,地球物理学报(中英文版),47(4):964-970(2004)。(SCI)
[73]陈子贇、孙鉴泞、蒋维楣等,对流边界层顶部夹卷速度参数化的分析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第40卷6期:692-700(2004)。
[74]NingZhang,WeimeiJiang,NumercalMethodStudyofhowBuildingsAffecttheFlowCharacteristicsofanUrbanCanopy,Wind&Structures,Vol.7,No.3:159-172(2004).(SCI&EI)
[75]苗世光、蒋维楣等,城市建筑物对气象及污染扩影响的数值模拟,气象科学,24(2):137-143(2004)。
[76]SunJianningJiangWeimeietal.,ParameterizationfortheDepthoftheEntranmentZoneabovetheConvectivelyMixedLayer,AdvancesinAtmosphericSciences,22(1):114-121(2005).(SCI)
[77]陈燕、蒋维楣等,城市规划中绿化布局对区域气象环境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地球物理学报,48(2):265-274(2005)。(SCI)
ChenYan,JiangWeimeietal.,SimulationofGreenbetsEffectonMeyeorologicalEnvironmentinUrbanplanning,ChineseJournalofGeophysics,48(2):291-302(2005).
[78]李敏、蒋维楣等,大气边界层湍流的动力非平稳性的的验证,地球物理学报,48(3):493-500(2005)。(SCI)
LiMin,JiangWeimeietal.,AtestoftheDynamicalNonstationarityinAtmosphericBoundarylayerTurbulence,ChineseJournalofGeophysics,48(3):546-554(2005).
[79]SunJianning,JiangWeimeietal.,ALaboratorySturyoftheTurbulentVelocityCharacteristicsintheConvectiveBoundaryLayer,AdvancesAtmosphericSciences,22(5):770-780(2005).(SCI)
[80]LiuGang,LiXin,JiangWeimeiandLiMin,HierachicalSimilarityintheAtmosphericBoundaryLayerTurbulence,ProgressinNaturalScience,Vol.15,No.12:1110-1116(2005).(SCI)
[81]陈燕、蒋维楣等,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发展对局地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环境科学学报,25(5):700-710(2005)。
[82]刘罡、蒋维楣等,非均匀下垫面边界层研究现状与展望,地球科学进展,20(2):223-230(2005)。
[83]汪光焘、王晓云、苗世光、蒋维楣等,城市规划大气环境影响多尺度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应用,中国科学D辑,35(增刊):145-155(2005)。(SCI)
WangGuangtao,WangXiaoyun,MiaoShiguang,JiangWeimeietal.,ResearchandApplicationontheTechnologySystemofMulti-ScaleAssessmentoftheAtmosphericEnvironmentbyUrbanPlanning,ScienceinChinaSer.D,Vol.48Supp.1-12(2005).
[84]汪光焘、王晓云、苗世光、余勇、蒋维楣等,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一次实践——佛山城镇规划的大气环境影响模拟分析,城市规划学刊,第6期(总160期):18-22(2005)。
[85]王晓云、汪光焘、房小怡、苗世光、郭文利、蒋维楣,城市规划建设中环境理念的科学实施——奥运场馆规划方案大气环境效应研究,规划师,21(10):84-87(2005)。
[86]ShiguangMiao,WeimeiJiangetal.,ImpactAssessmentofUrbanMeteorologyandtheAtmosphericEnvironmentUsingUrbanSub-DomainPlanning,BoundaryLayerMeteorology,118:133-150(2006).(SCI)
[87]NingZhang,WeimeiJiangetal.,ALargeEddySimulationontheEffectofBuildingsonUrbanFlows,Wind&Structures,Vol.9(1):23-35(2006).(SCI&EI)
[88]蒋德海、蒋维楣等,城市街道峡谷气流和污染物分布的数值模拟,环境科学研究,Vol.19(3):7-12(2006).
[89]刘罡、李昕、蒋维楣等,森林上空标量的湍流——方差关系不相似原因的探析,自然科学进展,16(7):907-911(2006)。
[90]张宁、蒋维楣,建筑物对大气污染物扩散影响的大涡模拟,大气科学,30(2):212-219(2006)。
[91]陈燕、蒋维楣,城市建筑物对边界层结构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高原气象,25(5):824-833(2006)。
[92]毛敏娟、蒋维楣等,气象激光雷达的城市边界层探测,环境科学学报,26(10):1723-1728(2006)。
[93]JiangWeimeietal.,Studyontheimpactofanthropogenicheatonurbanboundarylayerproperties,Proc.Six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UrbanClimate,GöteborgUniversity,Göteborg,627-630(2006).
[94]LiuGang,LiuHongnian,JiangWeimeietal.,Influenceofdynamicaleffectsofurbanbuildingsonturbulentcharacteristicsofconvectiveboundarylayer,Proc.Six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UrbanClimate,GöteborgUniversity,Göteborg,292-295(2006).
[95]蒋德海、蒋维楣等,大空间建筑物室内气流的大涡模拟,高原气象,75(6):1042-1051(2006)
[96]王咏薇、蒋维楣等,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市气象环境影响的数值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42(6):562-581(2006)。
[97]WeiMing,WangGuiling,JiangWeimei,LuJingjing,SurfacetemperatureanalysisinurbanareausingMODIS,ProceedingofSPIE,Vol.6199:619905-1~9(2006).(EI)
[98]WangGuiling,JiangWeimei,WeiMing,XuJie,Analysisforurban/ruralalbedofromMODISoverEastChina,ProceedingofSPIE,Vol.6199:61990f-1~15(2005).(EI)
[99]王桂玲、蒋维楣,复杂地形上的低层风场特征,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7(5):491-495(2006)。
[100]蒋维楣、陈燕,人为热对城市边界层结构影响研究,大气科学(2007),31(1):37-47。
[102]苗世光、王晓云、蒋维楣等,城市小区规划大气环境影响评估研究,高原气象(2007),26(1):92-97。
[103]何晓凤、蒋维楣、郭文利、王晓云,城镇规划布局对边界层结构影响的数值试验,高原气象(2007),26(2):363-372。
[104]欧阳琰、蒋维楣、刘红年,城市空气质量数值预报系统对PM2.5的数值模拟研究,环境科学学报(2007)27(5):838-845。
[105]陈燕、蒋维楣,南京城市化进程对大气边界层的影响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007),50(1):66-73。(SCI)
ChenYan,JiangWeimei,ImpactofNanjingUrbanDevelopmentontheBoundaryLayer,ChineseJ.ofGeophysics(2007),50(1):67-74.
[106]何晓凤、蒋维楣、陈燕、刘罡,人为热源对城市边界层结构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007),50(1):74-82。(SCI)
HeXiaofeng,JiangWeimei,ChenYan,LiuGang,NumericalSimulationoftheImpactsofAnthropogenicHeatontheStructureoftheUrbanBoundaryLayer,ChineseJ.ofGeophysics(2007),50(1):75-83.
[107]王学远、蒋维楣、刘红年、王咏薇、张予燕,南京市重点工业源对城市空气质量影响的数值模拟,环境科学研究(2007),20(3):33-43。
[108]蒋维楣、王咏薇、刘罡、刘红年等,多尺度城市边界层数值模式系统,南京大学学报(2007),43(3):221-237。
[109]王成刚、孙鉴泞、胡非、蒋维楣,城市水泥下垫面能量平衡特征的观测与分析,南京大学学报(2007),43(3):270-279。
[110]周荣卫、蒋维楣、刘罡、郭文利、王晓云,热力粗糙度引入精细城市边界层模式的初步应用,大气科学(2007),31(4):611-620。
[111]王咏薇、蒋维楣、郭文利、王晓云,城市布局与大气环境影响的数值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008,51(1):88-100。
WangYongwei,JiangWeimei,GuoWenli,WangXiaoyun,NumericalStudyingoftheUrbanScaleandLayoutEffectonAtmosphericEnvironment.ChineseJournalofGeophysics,Vol.51,No.1:76-88.
[112]王咏薇、蒋维楣、刘红年,大气数值模式中城市效应参数化方案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2008,23(4):371-381。
[113]周荣卫、蒋维楣、何晓凤,城市冠层模式对城市气温模拟的改进,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8,44(3):250-257。
[114]王成刚、孙鉴泞、蒋维楣,城市屋顶储热特征的观测分析,太阳能学报,2008,29(6):694-699。
[115]王成刚、孙鉴泞、蒋维楣,南京地区不同季节水泥下垫面辐射特征的对比分析,太阳能学报,2008,29(7):856-861。
[116]周荣卫、蒋维楣、何晓凤,城市冠层结构热力效应对城市热岛形成及强度影响的模拟研究,地球物理学报,2008,51(3):715-726。
[117]GangLiu,JianningSun,WeimeiJiang,ObservationalVerificationofUrbanSurfaceRoughnessParametersDerivedfromMorphologicalModels.MeteorologicalApplications,2008,DOI:10.1002/met.109.
[118]何晓凤、蒋维楣、刘红年、周荣卫,应用城市地表能量平衡方案研究城市冠层结构对城市热岛的热力影响,大气科学,2008,32(6):1445-1457。
[119]周荣卫、蒋维楣、何晓凤、刘罡,应用城市冠层模式研究建筑物形态对城市边界层的影响,气象学报,2008,66(4):489-499。
[120]刘红年、蒋维楣、孙鉴泞、刘罡,南京城市边界层微气象特征观测与分析,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8,44(1):99-106。
[121]罗涛、袁仁民、吴晓庆、蒋维楣,复杂下垫面近地面湍流特征的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8,44(3):273-279。
[122]刘红年、苗世光、蒋维楣、刘罡、孙鉴泞,城市建筑动力学效应对对流边界层影响的敏感性试验,气象科学,2008,28(6):599-605。
[123]DehaiJiang,WeimeiJiang,HongnianLiuandJianningSun,SystematicInfluenceofDifferentBuildingSpacingCharacteristicswithinandoverUrbanBuildingArrays.WindandStructures,2008,Vol.11,No.4:1-15.
[124]Y.Chen,W.M.Jiang,N.Zhang,X.F.He,NumericalSimulationoftheAnthropogenicHeatEffectonUrbanBoundaryLayerStructure.TheorApplClimatol.2008,DOI10.1007/s00704-008-0054-0.
[125]MinjuanMao,WeimeiJiang,JunqiangGu,ChenboXieandJunZhou,Studyonthemixedlayer,entrainmentzone,andcloudfeedbackbasedonlidarexplorationofNanjingcity,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2009,Vol.36,L04808,doi:10.1029/2008GL036768.
[126]NingZhang,WeimeiJiang,ZhiqiuGao,FeiHuandZhenPeng,DeteminationofUrbanSurfaceAerodynamicCharacteristicsUsingMarquardtMethod,WindandStructures,2009,Vol.12,No.3:281-283.
[127]蒋维楣,王咏薇,张宁,城市陆面过程与边界层结构研究,2009,地球科学进展,Vol.24,No.4:411-419。
[128]蒋维楣,周荣卫,刘红年,精细城市边界层模式的建立及应用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9,Vol.45,No.6:769-778。
[129]何晓凤,蒋维楣,周荣卫,一种单层城市冠层模式的建立及数值试验研究,大气科学,Vol.33,No.5:981-993。
[130]苗世光,孙桂平,马艳,徐晓亮,王晓云,林行,蒋维楣,刘红年,张宁,孙林,王耀庭,青岛奥帆赛高分辨率数值模式系统研制与应用,应用气象学报,2009,Vol.20,No.3:370-379。
[131]刘罡,孙鉴泞,蒋维楣,刘红年,袁仁民,罗涛,城市大气边界层的综合观测研究——实验介绍与近地层微气象特征分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9,Vol.39,No.1。
[132]胡荣章,刘红年,张美根,蒋维楣,张予燕,南京地区大气灰霾的数值模拟,环境科学学报,Vol.29,No.4:808-814。
[133]彭珍,胡非,蒋维楣,马晓光,张宁,地气通量中存贮和平流项计算方案的探讨,气候与环境研究,Vol.14,No.2:113-119。
[134]郑秋萍,刘红年,陈燕,城市化发展与气象环境影响的观测与分析研究,气象科学,2009,Vol.29,No.2:214-219。
[135]戎春波,刘红年,朱焱,苏州夏季城市热岛现状及影响因子分析研究,气象科学,2009,Vol.29,No.1:84-87。
[136]王咏薇,蒋维楣,多层城市冠层模式的建立及数值试验研究,气象学报,2009,67(6):1013-1024。
[137]王成刚,孙鉴泞,蒋维楣等,不同地表通量计算方案的比较与改进,气象科学,2009,29(5):591-597。
[138]ZhouRongwei,JiangWeimei,HeXiaofeng,LiuGang,StudyonEffectsofBuildingMorphologyonUrbanBoundaryLayerUsinganUrbanCanopyModel.ActaMeteorologicalScina,2009,23(3):328-349.
[139]蒋维楣,苗世光,张宁,刘红年等,城市气象与边界层数值模拟研究,地球科学进展,2010,25(5):463-473。
[140]NingZhang,YanZhu,LianfangZhu,UrbanHeatIslandandBoundaryLayerStructuresunderHighTemperatureSynopticConditions:acasestudyofSuzhouCity,China.2010,AdvancesinAtmosphericSciences.Inpress
[141]NingZhang,ZhiqiuGao,XuemeiWang,YanChen,ModelingoftheurbanizationonthelocalandregionalclimateinYangtzeRiverDelta,China.2010,TheorApplClimatolDOI10.1007/s00704-010-0263-1.
[142]XueyuanWang,XinzhongLiang,WeimeiJiang,HongnianLiu,etal.,WRF-ChemSimulationofEastAsianAirQuality:SensitivitytoTemporalandVerticalEmissionsDistributions.2010,AtmosphericEnvironment,DOI10.1016/j.atmosenv.2009.11.011.
[143]戎春波,朱莲芳,朱焱,彭珍,刘红年,张宁,城市热岛影响因子的数值模拟与统计分析研究,2010,气候与环境研究,15(6):718-728。
[144]朱焱,朱莲芳徐永明等,基于Landsat卫星资料的苏州城市热岛效应遥感分析,2010,高原气象,29(1):244-249。
[145]李磊,张立杰,张宁,蒋维楣等,FLUENT在复杂地形风场精细模拟中的应用研究,2010,高原气象,29(3):621-628。
[146]刘红年,张宁,吴涧,蒋维楣,水库对局地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2010,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2):171-176。
[147]吕晓彤,李启泰,蒋维楣,贵阳市燃煤烟气在大气中传输的数值模拟及敏感性数值试验,2010,环境科学研究,23(5):560-569。
[148]蒋德海,王咏薇,蒋维楣,应用城市冠层模式对建筑物表面太阳辐射的分析,2010,高原气象,待刊
[149]彭珍,刘红年,朱莲芳,朱焱,蒋维楣,一种城市热岛统计预报模型的建立研究,2010,热带气象学报,待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