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学术报道:加拿大Ruth Hayhoe(许美德)教授畅谈师范大学与中国的全球教育使命_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8-05-12

学术报道:加拿大Ruth Hayhoe(许美德)教授畅谈师范大学与中国的全球教育使命 2017年4月28日上午,应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教育科学学院和教师教育学院的联合邀请,加拿大安大略教育研究院许美德(Ruth Hayhoe)教授与安大略教育研究院国际事务高级主管和潘乃容(Julia Pan)博士一道,在田家炳南楼国际报告厅作了题为《师范大学与中国的全球教育使命》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主任程天君主持,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杨作东、副院长封思贤、副书记刘更生,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冯建军,中加联合培养首批教育学博士之一、我校谭顶良教授及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相关专业的老师和研究生近200人参与了本次活动。



许美德(Ruth Hayhoe)是国际著名比较高等教育专家、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专家,曾任香港教育学院校长、加拿大安大略教育研究院院长、国际比较教育协会会长、加拿大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早年即开始在中国从事福利事业,后又长期致力于研究中国近现代教育变迁。在报告开始之前的简短仪式上,程天君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介绍了许美德教授的学术成就及其与南京师大的情缘,盛赞许美德教授为当代教育和文化领域的白求恩,并提议在场全体师生对许美德教授这位国际名人、中国友人、南师亲人表示诚挚敬意和热烈欢迎!

报告伊始,许美德教授回顾了自己与中国的情愫,直言中国是她的第二故乡,所以每年都想回到中国。许美德教授深情回忆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开创与中国联合培养博士的事业与故事,特别分享了其与南京师范大学鲁洁教授早年的合作友谊以及南京师范教育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接着,许美德教授从她去年(2016)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第十六届世界比较教育大会上所做的主题发言“中国处于中心:对全球教育意味着什么?”谈起,以新加坡前驻联合国大使马凯硕2015年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演讲中提出的“如果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将会给世界带来什么?”的问题入手,从教育的角度回顾了中国接受教育援助的经历,展现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成就,阐述了中国教育应给予世界特别是非洲和东南亚国家怎样的教育援助,提出中国的师范大学和教育家有责任和能力把中国的教育文明贡献给世界。

中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之初除了自力更生之外,接受援助也其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许美德简要回顾了世界银行和加拿大对中国高等教育援助的过程和内容。世行在1981年至1995年期间,共为包括中国6所部属师范大学和24所地方师范大学或学院在内的187所高校提供了12亿美元无息贷款,加拿大和中国从1983年开始通过签署国际发展协议来帮助中国进行大学教学质量提升和课程建设。

针对全球研究型大学这一发展模式,中国的师范大学应作为另外一种模式存在。许美德教授认为,这是因为师范大学在综合知识来改造社会、道德显性知识与师生关系培育和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世界需要的科学创造力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师范大学应该在全球公民培养以及知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应该将“师范”(Normal)的意义介绍和传播给世界。

在谈到中国对非洲和东南亚国家的教育援助时,许美德教授认为这不是输出一种“更高级”的模式,而是一种鼓励对话和相互学习的方法,通过对方需求而进行务实援助,同时援助部门分散到各个渠道,更为重要的是在援助关系上坚持互相尊重和伙伴互利。这体现了中国以道德为中心,愿意学习和强调多元化的“和而不同”哲学理念,而这也正是中国能够为世界提供的。



最后,许美德教授分享了自己学术主页上的学术资料及当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学者关于中国文化研究的英文成果,并赠送了其本人的最新著作。随后,程天君教授借用Ruth教授的中文名字“许美德”三字总结道,许教授这位“中国通”,凭借一颗“中国心”和一份“中国情”,用“中国话”讲了三个“美德”故事:我们中国的教育是如何在自力更生和接受援助的基础上茁壮成长的?我们现在出落成什么模样?我们茁壮成长之后该如何援助别国教育成长?在场的师生就中国援助如何打破西方“新殖民主义”言论、师范大学如何克服自身现实困境和提升文化自信、西方公民教育与中国道德教育的区分等问题与许美德教授、潘乃容博士进行了热烈交流与意犹未尽的互动。

报告会的前一天,吴康宁教授赴驻地看望了许美德教授一行。报告结束后,许美德教授和潘乃容博士参观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和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随后在教科院顾建军院长等的陪同下驱车赴仙林与鲁洁老师共话友谊。


(教育科学学院刘雨、赵呈、吴菲图文供稿)
相关话题/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 科学学院 学术 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