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招收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简介

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2006-09-13

南京医科大学2007年招收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简介

 

韩晓,男,44岁,博士(德国Würzburg大学,1994年)。94年至96年,在德国Münster大学医学院从事基质金属蛋白酶(MMP)与代谢病关系的的博士后研究;97年至03年,在美国City of Hope国家医学中心从事胰岛β细胞功能紊乱和凋亡的分子机制的研究;2003年元月回国后,主持筹建了江苏省人类功能基因组学重点实验室,并继续从事胰岛b细胞功能紊乱与糖尿病发生机制的研究。被南京医科大学聘为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江苏省人类功能基因组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科带头人。获得一项美国专利(专利号:US6,469,063),并有一项待批。在Molecular Endocrinology, Diabetes, J Virol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多篇。目前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招标项目一项。

 

管晓虹,1970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科大学,1985年获医学博士学位。曾在美国布朗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承担国家“七五”“八五”和“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为专题负责人,主持国家“863”项目二项,目前是卫生部抗体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有:抗体制备的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全人源抗体制备,纳米药物的研制,已申报多项专利,以应用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

 

孙玉洁:1987年获同济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硕士学位, 同年进入南京医科大学生物教研室工作。1991年赴德国维尔茨堡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6年9月获人类遗传学博士学位。 1996年10月赴美国洛杉矶City of Hope National Medical Center工作。2003年元月回国工作,被南京医科大学聘为特聘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细胞生物学和医学遗传学系主任及学科带头人。已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近五年发表SCI论文九篇。目前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点招标项目和江苏省卫生厅科研项目各一项,已招收博士后一人、博士生四人,硕士研究生六人。主要研究方向:(1)与乳腺癌和大肠癌形成及转移过程中密切相关的信号转导途径的调控;(2)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结合动物模型筛选和研发抗肿瘤药物; (3) BCL2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朱国庆,男,48岁,教授,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南京医科大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主持南京医科大学精品课程和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生理学》。1982年毕业于安徽医科大学,1987年在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1999-2002年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做博士后研究。1995年起任硕士生导师,2004年起任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血管活动的调控,着重于心交感传入反射、血管紧张素、活性氧、慢性心力衰竭和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等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发表论文93篇,SCI收录25篇(18篇为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其中10篇研究论文的SCI影响因子计23.8,8篇论文摘要的SCI影响因子计62.3),13篇研究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出版教材和专著5部,获美国2001年青年科学研究奖。

 

顾洛,男,1958年6月生。1983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1990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生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2003年南京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分别在1996.9-1997.9和2001.8-2002.8两次赴美国从事科研工作。目前有5项在研的部省级课题,近3年来共发表科研论文1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目前的研究方向为:小G蛋白信号途径在恶性肿瘤细胞浸润和转移机制中作用的研究。

 

季晓辉  男,56年生,1994于南京医科大学获微生物学硕士学位。现任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江苏省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微生物与免疫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1989~1993年期间主要从事SLE免疫学诊断的研究; 94年至今,主要从事细胞因子免疫调节方面的研究。98年获一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叁等奖。2001年获一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目前承担省部及市厅级课题6项,发表SCI文章4篇。

1960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留校任教,一直从事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1988年至1989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微生物学系高访学者,1993、1995、1997年赴香港大学高访教授、客座教授,1995年以来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医学病毒学与免疫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1981年以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参加国家“863”高科技项目3项,主持省“85”、“95”攻关课题2项,主持省重点课题8项,先后获国家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2项。81年以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0篇,主编教材5部,参编教材和专著7部。目前承担的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863子课题1项、省级课题3项。

现为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暨省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免疫学会全国常务理事暨江苏省微生物学免疫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全国理事暨江苏省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干扰素学会(ISIA)会员,美洲华人生物科学家学会(SCBA)终身会员,国家教委科技中心高校同行评议专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议专家。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学术鉴定专家成员,任期四年。中华医学会科技奖和中华医学青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王迎伟,女, 47岁,教授。2000年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免疫学博士学位。1989年获东南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硕士学位。现为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系教授,免疫学校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江苏省免疫学会常务理事和微生物与免疫学会理事。主要从事肾脏病免疫病理学发病机制,信号通路、基因干预和治疗等研究。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和省、厅级课题6项,已发表论文50篇(英文3篇),获得市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次。目前,指导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9名(已获硕士学位3人)。

王迎伟教授1996年获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1997年,被江苏省政府确定为“333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998年至今,为江苏省第八、九届政协委员。

 

卢 春, 博士,男,1969年10月生,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微生物学会理事,江苏省免疫学会理事,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美国芝加哥Loyola大学博士后。先后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和1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等多项课题的主持工作。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研究方向为病毒基因表达调控与免疫信号转导。目前实验室的研究集中在两个方面:(1)人类艾滋病毒(HIV-1)调控卡波济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溶解性周期复制的分子机制;(2)HIV-1 Tat蛋白协同KSHV感染所致KS肿瘤的基因治疗研究。

 

朱昌亮 男,博士,1952年3月出生,江苏南京人,汉族, 病原生物学专业。1984年9月分配至南京医科大学工作至今,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及博士生导师。1990.10-1991.12在联邦德国波恩大学进修媒介分子生物学。现兼任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江苏省现代病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病原生物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抗药性的分子基础。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部省级项目6项;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卫生部规划教材3部;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学术团体任职: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寄生虫病专家组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寄生虫学会常务委员兼媒介生物学组组长,中国昆虫学会理事,江苏省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第十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预防医学评审组专家。

 

张兆松,男,汉族,1938年生,现为南京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同年留校任教。1985~1986:获WHO奖学金赴美国Scripps Clinic 研究所免疫学部研修疟疾基因工程疫苗,为访问学者、Research Fellow、Research Associate。1993.4~11:,获国家教委资助,赴英国伦敦大学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研修血吸虫病疫苗,为高访学者。2000.9: 赴英、法、丹麦进行学术交流。

曾任江苏省医学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任;南京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现为英国皇家热带医学和卫生学会的Selected Fellow;江苏省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江苏省预防医学会寄生虫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热带医学杂志》、《江苏大学学报》等编委。

自80年代后期,在国内较早地将分子生物学引入古老的寄生虫学科,在分子水平进行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防治的研究。先后主持和承担国家级,省级和国际合作课题十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题4项,主持总理预备金血防专项基金题、欧共体资助国际合作项目各1项,“参加“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先后发表科研论文9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先后参编专著8部,其中为副主编2部;参审专著1部。

自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获“江苏省优秀知识分子”、“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教师”及“全国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研究方向:分子免疫寄生虫学:主要是日本血吸虫病的分子疫苗及免疫流行病学研究;感染病疫苗生物学。

 

吴观陵,男,1962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医疗系本科,1962-1965年研究生毕业。1985-1986年受WHO资助赴美国C W R U 研修地缘医学与热带医学 。现为南京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2-)此同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历任寄生虫学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处处长、省重点实验室—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主任、副校长和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五、六、八、九届生命科学部学科评审专家,美国布朗大学客座教授, WHO/TDR 血吸虫病指导委员会委员(日内瓦,1993)、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血吸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 、(英国)皇家热带医学与公共卫生学学会(RSTH)中国区主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副主编、《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副主编、《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副主编等。主要研究方向:感染病分子免疫学和免疫流行病学。

 

苏川,男,1993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本科,1998年获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01.1~2003.12在美国Rochester大学进行免疫调节与肿瘤发生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工作。现在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南京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江苏省现代病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苏川同志主要从事日本血吸虫病候选疫苗研制和宿主对病原体(日本血吸虫、丙型肝炎病毒等)免疫应答调控的相关研究工作,目前已经在日本血吸虫病疫苗相关免疫基础及血吸虫与丙肝病毒感染慢性化机制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苏川同志主持了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共发表论文60多篇。近年的研究成果共获得省部级奖三项。

 

曹伯良,男,198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1990年在英国皇家医学院研究生院进修,1991-1993获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 博士后奖学金,从事莱姆病免疫学研究。1994-1996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和耶鲁大学医学院从事肿瘤细胞生物学博士后研究。1996-1999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肿瘤研究所(NCI)单克隆抗体实验室主任。1999-2006任 Van Andel Institute抗体技术实验室主任,Assistant Professor,(2006,Associate Professor),2005至今任密歇根州抗体技术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单克隆抗体准备及鉴定;噬菌体抗体库构建;全人源或人源化抗体用于肿瘤或其它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发表文章15篇,申报美国或国际专利5项。2003至今任南京医科大学兼职教授,卫生部抗体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并设立联合培养博士生项目,每年招收博士生1~2名,在美国做课题时间1~2年。

 

冯振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承担国家“863”项目1项、总理基金项目1项,主持江苏省科技厅、教育厅、卫生厅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80余篇,被SCI收录6篇,完成的“日本血吸虫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NP30抗病免疫的研究及模拟抗原分子的特性鉴定”课题,经专家评审认为具有创新性,在抗独特型抗体疫苗研究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肝癌分子发病机制研究方面,明确了与肝癌发生相关的基因谱,首次发现了多个与肝癌发生相关的基因。此外,在全人抗体制备、生物纳米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首届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一项。

 

冷静  男,1954年1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科技处处长。1982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医学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85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病理学教研室肿瘤病理专业获硕士学位(在职研究生),2003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肿瘤病理专业获博士学位(在职研究生)。2002年3月-2003年3月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病理系进修肿瘤分子病理学。现研究专业方向为肿瘤分子病理学,主要研究肿瘤细胞信号转导通路(COX-2/PGE2与PI3K/Akt)与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现为江苏省医学会理事、江苏省病理学会委员、南京市医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市病理学会副主任委员、《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编委、《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编委、《江苏医药》杂志特约编委。

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课题1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在Hepatology等国外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主编及参编教材和专著9部。曾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项、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

 

 

陈琪,男,教授,于1993年在奥地利格拉茨大学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主要从事修饰脂蛋白与清道夫受体、细胞信号转导机制以及LDL受体基因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分课题、国家"863"重大疾病相关基因的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十六项。获得省级以上各种奖励十二次(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五次、四等奖一次)。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参编专著4本。为"333培养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并获得青蓝工程优秀学术带头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范乐明:1964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从事病理生理教学及脂蛋白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研究近30年。曾作为高访学者和王宽诚奖学金客座研究员,赴美国Louisville大学、英国London大学进修和合作科研。1982年起先后承担江苏省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七五”、“八五”、“863”、“973”等国家医学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0余项。获得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1989、1992,2001年)、二等奖2项(1985,1997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1992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1996年)。已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副主编或参与编写专著6部。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被江苏省政府授于“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2003年被评为第六届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现任南京医科大学动脉硬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协会中国分会委员。

 

季勇:男,1968年8月出生。1991年南京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1998年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药理学博士毕业。 2000-2002 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神经生物研究所,马塞地中海大学医学院附属北方医院博士后研究。 2002-2004,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Guy's 和St. Thomas医院工作。现为南京医科大学动脉粥样硬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与King’s College London,Guy's & St. Thomas Hospital Trust有长年合作关系。优秀学生在读期间可以去英国学习1-2年。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了近30 篇研究论文,参编和主编教材3 本。研究方向:正常人及糖尿病病人低密度脂蛋白对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及药物的防治。已毕业研究生所做的研究成果均发表在国外SCI引用的专业学术杂志上。

 

周作民:男,1988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组胚专业,获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动物学专业,获博士学位。自1983年起一直从事于组织胚胎学系和生殖医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几年作为系主任,主持了学系的正常工作,使学系在2002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点。作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参与组织了实验室的建设工作,使之在2002年成为国家科技部和江苏省政府共建的“生殖健康和危害评估”重点实验室,2003年成为国内第一个“生殖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2004年又成为江苏省政府设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编教科书3部,副主编教科书和专著4部,参编多部,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科研上,主要在基因和蛋白水平进行睾丸发育/精子发生相关基因的研究, “人睾丸发育/精子发生相关基因研究”课题成果2004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华医学二等奖。

 

沙家豪:男,1988年于南京医学院组织胚胎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动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南京医科大学生殖医学江苏省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解剖学会江苏分会副理事长、中华医学会医学细胞生物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生命电子学分会生殖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男科学会南京分会副理事长、《生殖医学杂志》常务编委、《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常务编委、《中华男科学》编委、《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编委、《中国男科杂志》编委; 1995年赴英国主持Wellcome Trust资助课题“Tfm小鼠睾丸Leydig细胞功能异常的机理”,近年来参加国家“973”基础研究项目,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教育部重点项目和卫生部青年基金课题及省级课题多项。主要在基因和蛋白水平进行睾丸发育/精子发生相关基因的研究, “人睾丸发育/精子发生相关基因研究”课题成果2004年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华医学二等奖。

 

胡刚,男,汉族,1961年4月出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83年毕业于徐州医学院获医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至今任南京医科大学药理学与神经生物学学科带头人、教授、博导,2000年至2003年任基础医学院院长,2002-2004年兼任药学院院长,2003年4月起任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现任中国药理学会理事、江苏省药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神经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和江苏省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Acta Pharmacoligica Sinica》、《Asian Clin Pharmacol Exp Ther》、《药学进展》等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神经药理学与神经生物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973子项目、国家创新药物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工作,近三年已发表SCI论文40多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100。先后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6)、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4)、中华医学奖三等奖(2005)和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学术奖(1993)等科研奖励。

 

朱东亚,男,1956年11月20日生,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1990,南京军事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1991-2000,中国药科大学,副教授、教授,从事分子药理与创新药物研究;2001-2003,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医学院,博士后,从事脑损伤与修复的分子机制研究;2003.5至今,南京医科大学,教授,从事脑损伤与修复的分子药理学与创新药物研究。2002年度获得加拿大国立卫生研究所(CIHR ) 、加拿大心脏和脑卒中研究基金会共同颁发的“合作研究奖。主要研究兴趣:(1)脑缺血后神经元死亡的分子机理;(2)脑卒中、抑郁症等疾病神经元再生的分子调控。

 

 

李胜男,女,1966年2月14日出生,博士后出站,教授,主要从事心血管药理的研究,精通英语和德语两门外语。1986年毕业于江西医学院医疗系,同年考入中国医科大学攻读药理学专业硕士,1989年获得医学硕士学位,并任教于江西医学院药理学系。1995年6月至1999年1月,就读于德国得累斯顿技术大学药理毒理所(Institute of Pharmacology/Toxicology,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of Dresden,Germany),攻读博士学位。在心血管药理和神经药理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发表论文多篇,多被SCI收录。1999年2月至2001年10月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及新加坡国家神经科学研究所工作。2001年至今,在南京医科大学药理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全国心血管药理专业学会理事,任江苏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市药学会理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28篇,编写专著3部。培养指导博士研究生7名,硕士研究生10名。

 

陆魏,男,1993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并于同年攻读本校神经毒理学研究生,1996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考入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医学院),在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博士研究生,1999年毕业获博士学位。同年9月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生物系及McGovern脑研究所做博士后工作,至2003年9月转至哈佛大学分子与细胞生物系继续博士后工作,2005年元月被南京医科大学聘为神经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神经生物学系日常工作。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及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创新人才学术带头人基金各一项。

实验室主页:http://www.njmu.edu.cn/jcyxy/index/0index/sjsw200604/wwwroot/pic.htm

 

王斌:男,南京医科大学药理学系副主任,江苏省药理学会理事。从事血管药理(心脑血管、肿瘤血管药理)和临床药理学研究已19年。已经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江苏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江苏省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课题,江苏省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和南医大创新基金等课题。发表各类文章40余篇,其中SCI收录文章十余篇,部分文章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上。所发现的3个新多肽及基因被EMBL/GenBank/DDBJ 数据库收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另有2项发明专利已经公告。被美国《Stroke》杂志和丹麦的《Basic Clin Pharmacol Toxicol》杂志邀请为审稿人评审国外同行的论文。2005年获得中国药理学会青年药理工作者奖。

 

黄峻,男,1969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医学系,1981年获心脏内科硕士学位,1983-1986年在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撰写专著有《现代循证心脏病学》、《心脏传导系统疾病》;主编著作有《心脑血管疾病大型临床试验》、《内科查房手册》、《实用内科诊疗规范》、《高血压现代治疗》等;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现任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兼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院长、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务理事和江苏分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张寄南,男,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江苏省135重点实验室”临床生物学诊断与治疗实验室”学科带头人,临床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现任中国病理生理受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临床受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基因蛋白质分会副主任委员,2000年度获得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2001年度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张教授是国内最早一批硕士研究生,并先后在美国St. Louis大学医学院、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工作和研究,总时达7年。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专利3项及新药证书1项。获省重点重大项目,国家级及国家攻关项目基金共22项,发表论文近200篇,其中美国和欧洲英文杂志28篇。

 

曹克将,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导,1985年获同济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赴德国留学8年,1991年获德国格廷根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回国工作。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暨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科主任、内科学系主任,江苏省心脏介入中心主任。江苏省重点学科内科学和心脏科的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心血管群体带头人。

现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分会委员、江苏省心血管病专科学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南京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微循环》杂志主编,全国20多种核心医学期刊的常务编委和编委。先后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9篇。参编大型临床专著10部。作为第一负责人先后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及省厅级课题10余项,参与主持国家十五攻关课题一项,拥有科研经费数千万元。

 

张馥敏,女,1962-1968年就读于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1983年获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专业硕士学位。1988年通过国家级EPT。1989.11-1992.9  澳大利亚墨尔本市Monash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1998.4-1999.4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心血管病实验室访问学者。2000年被聘任为内科心血管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FDA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认证专家、国家FDA保健品审评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干细胞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多家杂志编委。自1980-1998年先后从事过心脏起搏、心脏电生理、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及冠心病介入治疗。近五年从事“冠心病生物学治疗”研究,研究血管生成基因VEGF165/Angiopoietin1转染和骨骼肌干细胞、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冠心病的治疗作用。主持国家科委、江苏省卫生厅、江苏省科委课题七项。2001年12月率先在亚洲施行首例人体自体骨骼肌干细胞心脏移植。2002年7月至今成功地在40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共发表论文百余篇,主编或参编专著10部。

 

杨志健,男,1987年苏州医学院本科毕业,1994年获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心血管专业博士学位,同年来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科工作;1997年在德国ESSEN大学心脏中心专攻血管内超声和多普勒的研究,1999年作为访问学者在澳大尼亚墨尔本MONASH大学ALFRED医院心脏中心进行介入心脏病学的学习和交流,现为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科副主任、冠心病诊治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术委员会江苏分会委员、“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培训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002年当选为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2002年当选为省优秀骨干教师,2003年晋升为教授,2005年被遴选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孔祥清,男,心血管病专业。副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90年获南京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99年赴德国留学,于2001年获德国亚琛工大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工作。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科先天性心脏病专业组主任。是江苏省政府“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中华医学会江苏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兼秘书和江苏省青年联合会常务委员。担任美国《Cardiology》、《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英文版)。

目前在研项目共有8个,方向为①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发病相关基因和心脏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②植入心脏内器械的优化和生物相容性研究;③先天性心脏病介入疗效的长期随访研究。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苏省卫生厅引进新技术一等奖2项。发表文章60余篇,其中第一和通讯作者11篇,SCI收录4篇。出版专著2部(一部系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教材),参编专著5部(一部担任主编助理)。

 

邹建刚,男,1989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同年留校就职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1999年获南京医科大学心血管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心律失常的临床与基础研究,2002年至2003年先后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中心和底特律医学中心研修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省部级项目三项,获中华医学三等奖一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被SCI收录8篇,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起搏与电生理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学会电生理学组成员,2005年获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

 

李新立,男,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高血压与心功能不全专业组主任,心血管临床流行病研究室主任,心血管临床药理基地副主任。江苏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高血压与心衰学组组长。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特约编委、高血压杂志、临床心血管病杂志、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编委。

曾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做博士后。在著名高血压病专家、英国高血压学会主席、欧洲高血压学会前任主席John Reid教授及其小组指导下从事高血压病的基础和临床试验研究。后又在著名心脏病专家,HOPE研究英国主要负责人John Kennedy教授指导下从事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2004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附属医院心脏科做短期访问学者。

现参与国际慢性心衰研究(HEAAL)一项,是中国国家“十五”攻关“β-受体阻滞剂对慢性心衰治疗安全性对比研究”江苏区主要负责人。以及参与国内外高血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等临床试验研究六项。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及国际高血压合作项目各一项,江苏省卫生厅“十五”攻关“心脑血管病防治“一项。

发表高血压,心衰及其相关疾病学术论文、综述50余篇。参加编著“急诊心脏病学”一部、“现代心脏病治疗”一部 、“高血压临床实践” 一部和“临床药物手册” 一部。

 

殷凯生,男,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呼吸科主任、呼吸病研究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常委、中国哮喘联盟总负责人(之一)、省呼吸病学会主任委员、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学会主任委员、《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副总编辑和14本医学杂志的常务编委/编委。擅长支气管哮喘、肺部感染和各种呼吸系统疑难疾病的诊治。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部、省级课题十余项,发表医学论文341篇。主编专著12部,教材7部。 获国家优秀图书奖特别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1项、省优秀教材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是我国著名的呼吸病学、临床药理学和变态反应与临床免疫学专家。

 

王虹,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分会大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苏省防痨学会副理事长。1975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医学系,1987年获呼吸内科硕士学位,2003年获博士学位。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COPD病因、发病机制,该病及其并发症、合并症的诊疗、危重症抢救具有较为深入的临床积累和研究。曾获得全国中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赛克勒医师年度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主持参加过国家“1035”子课题及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课题“KATP钾通道开放剂对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治疗学研究”等课题计6项。共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第一作者5篇。

 

何韶衡,男,1957年4月出生。1992年在沈阳医学院任呼吸科副主任,曾先后在英国、美国留学11年。

1999年在世界著名的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呼吸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分院任高级研究员、博导,是分院唯一的亚洲血统的领导班子成员。2001年归国并受聘为教育部“****”特聘教授。现任汕头大学医学院免疫病理学实验室主任、变态反应学与炎症学研究所所长、博导。多年来一直从事医学的临床与研究工作,主要围绕肥大细胞功能和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诊治进行研究。

    共发表论文近150篇,其中40篇被SCI收录。

共承担了包括“973计划项目”子课题在内的7项科研任务,均为项目负责人,总研究经费达人民币2763万元。主持答辩并获国家重点学科(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免疫病理学实验室)、免疫学博士点。

 

王笑云,女,1964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同年留校,在一附院内科。1974年创建肾脏病科,1987年赴日研修透析。

学术成就:1.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级课题10余项;2.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3.发表论文150多篇;4.主编专著:急性肾衰竭现代诊疗副主编:全国规划教材诊断学等

学术地位:1.第4、5届中华肾脏病学会常委;2.第5届江苏省肾脏病学会主委;3.中国血液净化学会副主委;4.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等10多本杂志编委;5.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南京科技之星

特长:肾衰竭,血液净化,尤其是生物肾,继发性甲旁亢,CKD心血管并发症

 

杨俊伟,男,43岁,博士,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5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医学系(现南京医科大学)。在著名肾脏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黎磊石教授指导下学习工作十余年,研究慢性肾功能衰减和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理,分别获得硕士(1990年,第二军医大学)和博士(1998年,南京大学)学位。1999-2003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院完成三年半博士后训练,主要从事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上皮细胞转分化的研究。2003年回国被南京医科大学聘为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肾脏科副主任。重点研究慢性肾功能不全发生机理,尤其是小管-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上皮细胞转分化现象。首次揭示了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现象的分子、细胞生物学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建立了高效的将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导入小鼠体内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研究HGF治疗小管间质纤维化和糖尿病的作用和机理。研究成果已在JCI,JBC,Hepotology,Am J Pathol,JASN等杂志上发表,发表文章的总引用次数近400次。主持2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

 

汪承亚,男,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研究员,博导, 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现任HLA实验室主任。1970年南京医学院六年制医学系毕业。1983年上海肿瘤所,上海二医免疫学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1990-2004年前后4次作为访问学者,高级访问学者,赴欧、美深造共5年。近年来主要开展骨髓干细胞的体外培养、扩增、诱导分化和HLA(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等研究。2005年发现三个HLA新等位基因,被WHO正式命名。1997年以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江苏省级课题3项,南医大课题2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SCI文章6篇。获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奖等省级奖项2项,省医学会,南医大,江苏省人民医院等奖项4项。担任《中国实验血液学》等5种杂志编委。

 

黄祖瑚,男,1982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本科,留校从事传染病临床和教学工作。1988年获南京医科大学医学硕士学位,1989年、1991年两度赴澳大利亚进修免疫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技术,1997年赴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开展核酸疫苗的合作科研。1999年晋升教授、主任医师,2001年起担任内科学博士生导师。现为江苏省医学会感染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近10 年来主要从事慢性病毒性肝炎特异性免疫生物学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先后承担“HBcAg基因免疫干预乙肝病毒慢性携带状态的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异性细胞生物治疗”、“基因工程重塑T细胞受体制备乙肝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的实验研究”等部省级课题。近10年发表相关学术论文50余篇。“乙型肝炎病毒核酸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 获2003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卢山,男,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77级,于1982年毕业留校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内科工作。1985年赴美先后获美国麻省大学研究生院免疫学博士及科拉克大学医学管理硕士,曾任Howard Hughes博士后。于1996年建立自己领导的实验室,2006年成为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内科学,生化和分子药理学,及免疫病毒学 终身衔(tenured)正教授,兼任新型疫苗研究室主任。1996年起为南京医科大学传染科名誉教授,并于2005年成为南京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特聘教授。2006年任新组建的江苏省人民医院中美疫苗研究中心主任。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一直从事多种人类疫苗的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临床人体试验,是核酸疫苗(DNA vaccine)的早期发明人之一和当今美国知名疫苗学专家。近年来他开创了将核酸疫苗和传统亚单位疫苗结合的策略,建立了一种既能引导体液免疫又能激活细胞免疫的全新免疫方法。2004年他主持研制的多价艾滋病疫苗已获得美国FDA批准进行人体试验。卢山教授是美国执业医生,同时从事医学院临床和内科教学工作,在分子医学(molecular medicine)及临床应用研究(translational research) 这一新兴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

现任国际知名杂志Current HIV Research副主编,中国专业期刊“微生物与感染” 副主编,及多个国际学术刊物的评委,担任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艾滋病疫苗和常规疫苗两个评审委员会的委员,还担任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专家评审组委员。

 

毕志刚,男,教授,主任医师,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1968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1983年在上海医科大学皮肤病学研究所获医学硕士学位。分别在1986~1989年和1994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和法国巴黎在圣路易医院留学。

从事皮肤科临床、教学、科研近三十年,主要研究方向皮肤免疫学,在光免疫学,皮肤光老的研究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

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专家、江苏省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皮肤病专业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变态反应学组副组长;《中华皮肤科杂志》、《 临床皮肤科杂志》、《国际皮肤性病杂志》、《中国中西结合皮肤性病杂志》编委,《皮肤科时讯》(Dermatology Times) 执行医学编委,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

获科研究基金6项,包括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35省重点学科基金,省科委研究基金等共235.4万元。获各种成果奖10项,其中包括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苏省教委优秀课程二等奖1项。共在国内外杂志公开发表的论文122篇,其中SCI论文20篇;共撰写著作16部,其中:主编专著 5 部,副主编专著1部;参加国际会议并发表论文20篇,参加全国会议并发表论文15篇。

通信地址:南京广州路300号,江苏省人民医院皮肤科,邮编210029。电子邮件:eltonbi@21cn.com

 

骆丹,女,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医学博士,国外博士后经历,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及博士生导师,科研究室教研室主任。是校优秀骨干教师,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从事皮肤性病专业临床、教学及科研一线工作20余年,医教研能力较强均衡发展,水平优异,在国内外皮肤性病学界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在学术机构任职的有: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皮肤病学分会实验皮肤病学学组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会实验组及性病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性病分会全国执行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评审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全国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认定检查员,卫生部化妆品皮肤病诊断机构项目负责人,多个江苏省级医学组织机构的任职,任《临床皮肤科杂志》特约副主编及其他4本专业有关杂志编委。

目前承担项目共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4项。江苏省135工程医学重点人才两次个人评估均在前25名内。4年来带领课题小组在上述研究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追踪皮肤性病学研究进展和国际前沿,在皮肤光生物学方向及性传播疾病微生物耐药性方面做了较系统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SCI收录共7篇。成果获奖4项,其中以第一负责人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译著等)10部,主编1部,副主编著作2部,参编8部。目前承担2位博士生、12位硕士生、3位在职申请学位、2位7年制本硕连读的带教工作。本人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其所在科室出色完成“十五”省重点学科验收及申报工作。

 

范卫新,男,南京医科大学博士,德国汉堡大学和美国Thomas Jefferson大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行政主任。《临床皮肤科杂志》特邀副主编和编委。中华皮肤科杂志特约编委。从事皮肤性病学专业临床、教学和科研20余年。

江苏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委员兼秘书;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中西医结合痤疮学组副组长兼秘书;中华医学皮肤性病学分会变态反应皮肤病学组秘书。

擅长毛发疾病和毛发疾病的基因治疗、毛发移植、过敏性皮肤病及性病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在美国Thomas Jefferson 大学从事毛发疾病基因治疗研究近两年(从事基因修改和RNA干扰的研究);在德国汉堡大学从事毛囊生理和毛发生长分子调控的研究一年;在美国St. Louis大学从事性病分子生物学研究二年;在芬兰Oluo大学从事过敏性皮肤病研究一年。

江苏省“333”跨世纪带头人、江苏省“135”工程医学重点人才。南京医科大学青蓝工程培养对象。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基因或蛋白的导入与毛发疾病的基因治疗,编号30170860;‚RNA干扰对雄激素性脱发基因治疗的研究,编号30571678),江苏省科研基金4项(已完成2项)。科研基金达130万。

 

王学浩,男,教授,为我国著名肝脏外科专家,肝移植专家,我国活体肝移植的奠基人和开拓者。1983年9月至1985年10月在美国匹茨堡大学研修肝移植及肝脏外科。回国后一直致力于肝脏外科和肝脏移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1995年完成国内首例活体肝移植以来,迄今完成各种术式肝移植460余例,活体肝移植50例,亲体肝移植治疗Wilson’s病32例,为国际上最大的单中心报告。“活体肝移植系列研究”和“亲体肝移植治疗Wilson’s病基础及临床”两项开拓性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

现任国际肝胆胰协会理事,国际器官移植协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肝脏移植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等20余家专业团体和杂志副主任委员、副主编等职。

完成或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八五攻关分课题4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厅、校级科研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权威医学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篇)。

获部、省级科技成果奖1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项、中华医院管理协会(MTA)新技术成果一等奖1项,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奖1项。

 

 

吴文溪,男,1964年-1970年  就读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

1970年-1978年  在甘肃省煤矿医院工作;

1978年-1981年  在上海第一医学院研究生院师从中山医院外科吴肇光教授,获硕士学位;

1981起在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外科工作;

1985年-1987年获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医学院、美国纽约医院外科行博士后研究;

1991年-1992年赴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参观访问;

2000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匹兹堡大学移植研究所访问半年。

现主要从事外科营养、大肠癌、器官移植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承担江苏省科委、省教委、省卫生厅等多项课题,并多次获奖。

迄今发表论著百余篇。主编8本专著和教材、参编12本。

 

苗毅,男,教授,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主任,南京医科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5年-2001年间赴比利时鲁汶大学留学,获医学博士学位(PhD)。兼任中华医学会第23届理事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胰腺外科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15届外科学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胰腺外科学组组长、外科学分会秘书。

致力于普外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29年,每年为300余例患者施行各类疑难手术,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新近开展了腹腔镜下胰岛素瘤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和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腔镜手术,为我国著名的胰腺外科专家。

近年来进行同种异体胰腺移植、胰腺炎及胰性脑病发病机理、胰腺肿瘤基因诊断、治疗等方面课题研究,并于2003年赴美国进行了“胰肾联合移植”课题研究。与比利时Leuven大学合作,围绕射频肿瘤灭活领域进行了为期8年的较为深入的实验研究。在新型射频电极的研发、影像-组织对应研究和实验方法学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有效解决了该领域关键技术难题,获2000年度比利时皇家放射学会《杰出科学研究奖》。获美国发明专利及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各一项。2002年主持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射频肿瘤治疗仪,填补国内空白,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射频肿瘤灭活领域国际知名学者。

先后在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19篇,第一作者SCI收录论文9篇,SCI引证指数累计逾455次。主编英文专著1部,主编参编中文专著4部。完成和承担了10多项国家、省级及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省、部、厅级以上科研成果10余项。多次被邀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访问,担任《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外审专家、《中华肝胆外科杂志》、《实用外科杂志》等专业杂志编委。

 

王水,男,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普外科副主任,乳腺内分泌外科病区主任,南京医科大学外科学总论教研室副主任。现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内分泌乳腺外科学组委员兼秘书,江苏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内分泌乳腺外科学组委员兼秘书,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及乳腺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81年7月~1985年2月江苏省溧阳市中医院西医外科;1985年2月~1986年8月镇江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进修;1989年8月至今(其中1997年2月~2000年2月受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委派进行援疆工作,任新疆伊犁州奎屯医院副院长):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

对前哨淋巴结存在的问题如染料示踪剂的选择、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最佳时间、前哨淋巴通道的解剖、前哨淋巴通道与前哨淋巴结之间的关系、影响前哨淋巴结活检成功率的因素、联合法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价值、前哨淋巴结微小转移的检测、前哨淋巴结免疫功能的初步测定以及前哨淋巴结的定义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研究,理论和实验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发表了十余篇论文,其中中华系列4篇,ASCO和SCI收录5篇。2001年以来,本人完成了自己主持的江苏省教育厅和卫生厅科研项目2项,作为主要参与者参加并完成了省科技厅2项科研课题。在武正炎教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国家十五攻关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并成为该项目支课题的负责人。2004年本人获得了江苏省科技厅(社会发展)科研项目1项,还作为负责人之一获得江苏省科技厅(自然基金)科研项目1项。2001年以来,发表论文35篇,以第一作者发表13篇,通讯作者6篇,均为核心期刊。参编《腹部外科手术并发症及其处理》、《外科学》(专升本教材)和《外科疾病规范化治疗》等书籍。

 

张峰,男,现任中国活体肝移植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省肝脏移植中心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92年至1998年,先后3次赴日本京都大学肝移植中心研修活体肝移植技术。回国后于1995年1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活体肝移植,至今已施行活体部分肝移植50例,其他术式肝移植300余例,作为主要参与者开展了国内首例活体肝移植、世界第二例的急诊成人右半肝活体肝移植,在肝移植的手术技巧及围手术期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帮助省内外多家单位开展肝移植手术,特别是活体肝移植手术。并在动物部分肝移植模型的基础上,对部分肝移植术后肝再生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实验研究。

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承担省部级课题10余项。2001年入选为江苏省卫生系统“135”重点人才,2003年入选江苏省人民政府“六大人才高峰”,2004年成为江苏省“333”工程第二梯队培养对象,2005年被选为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委员。获各项科研成果奖1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二),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 项,2004年度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徐泽宽,男,1963年6月生,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副主任、研究室副主任。1987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后一直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从事临床、教育和科研工作。2001年在南京医科大学获普外科胰腺疾病专业博士学位。承担和参与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课题14项。目前指导硕士研究生9名,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5名。1996年获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四等奖,2000年获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获江苏省高等学校“青蓝工程”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2003年获江苏省卫生厅 “135” 医学重点人才,2002年和2003年分别到意大利和美国作短期研修胰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在胰腺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具有较深入的研究。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编写包括高等医学教材在内的论著8部。

 

吴宏飞,男,汉族,1969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先后在北京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日本名古屋中京病院学习研修。现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泌尿外科学会委员、江苏省男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泌尿外科分会第六届、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中华男科学杂志》编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从事泌尿外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署名文章300余篇。主编专著2部,副主编1部,参编4部。在国内或省内率先开展7项新技术、新项目。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及省级课题9项;获中华医学奖三等奖1项,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

 

范卫民,男,江苏省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35工程”学科带头人、江苏省“青蓝工程”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现任全国关节外科学组委员、江苏省中华医学会秘书、江苏省骨科分会关节学组组长,多年来致力于骨关节病和创伤方面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经过多年临床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技术特色。

获得省级以上的科研项目13项,特别是近来在国家科学自然基金项目的研究中发现,周期性应力能明显增加组织工程软骨的质量。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奖两项。发表论文42篇。

在教学方面,本人根据多次在国外学习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不断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

 

胡卫星,男, 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科副主任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任医师 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135工程),多份医学专业杂志编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神经内镜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南京市神经外科专业分会委员。曾在美国Mayo Clinic、Cleveland Clinic学习、工作,曾任美国UAB大学肿瘤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在显微神经外科、颅底巨大肿瘤、脑垂体瘤微创手术及颅内动脉瘤超早期诊断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听神经瘤术中不仅保留面听神经且尽力保留内听动脉,为术后面听神经功能保留和恢复开创了新的思路。创用射频热凝辅助切除颅内巨大血管源性或富血管肿瘤,使原术中出血汹涌/难以切除的肿瘤在基本无出血的情况下得以全切。

长期致力于脑代谢和脑肿瘤生物学治疗的研究,对脑肿瘤的基因治疗具有较多的研究。

 

陈亦江,男, 1983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后留校从事外科学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1988年研究生毕业,任南京医科大学一附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胸外科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科付主任、主任医师, 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0年担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后任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2005年12月任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曾先后在日本、瑞典、美国留学、进修、学习,2000年获江苏省留学回国先进个人。

擅长于先天性心脏病、重症心脏瓣膜病、冠心病以及胸部肿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在微创心血管外科、血液保护、心肌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获多项部、省级课题与成果。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SCI 收入的英文论文6篇,主编教科书、教材5部。目前担任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编委,中华胸心血管外科学会青年委员,江苏省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委员兼秘书, 美国科学学会委员。

曾获瑞典国立心肺基金会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奖,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135),青蓝工程培养对象和江苏省留学回国先进个人等。

行医20年来,严于励己,乐于助人,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病人无微不至,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得到了病人的普遍好评。在多瓣膜替换、冠状动脉搭桥加心肌干细胞移植,血小板单采等方面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周国平,男,教授,1963年12月出生。1994年复旦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博士生期间在美国的SCI杂志上发表了两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的论著,博士学位论文被复旦大学医学院作为优秀自选论文送国家教委全国研究生院评估,获单项第一名,研究生期间的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毕业后留校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任主治医师,两年后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7年获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出国留学基金,1998-2002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做博士后,在美国Blood (影响因子10.120) 上发表了启动子方面的第一作者论著,2002-2003年在加拿大麦吉儿大学担任Associate Research Scientist,在美国Science (影响因子29.162)上发表了干扰素信号通路方面的第二作者论著。2003年引进到南京医科大学,现为儿科教授,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江苏省重点学科儿科学首席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江苏分会儿科免疫学组副组长。共发表论著30篇,其中SCI论著11篇,现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1名博士后及1名硕士生在读。研究方向:1. 肾脏病的分子发病机制,2. 基因转录调控,3. 机体抗感染机制、干扰素信号通路。部分实验可去美国耶鲁大学Dr. Gallagher实验室完成。

 

刘嘉茵:女,妇产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临床生殖医学中心主任。曾在美国做访问学者2年。1998年参与组建了江苏省生殖医学重点实验室,并建立了临床生殖医学中心。先后诞生了多项江苏省首例“试管婴儿”技术。主持的生殖医学中心首批通过了卫生部的审批。在临床上主持了多项新技术的开展。组创了省生殖健康和不孕症规范和质量控制的数据库系统。在基础研究方面,构建了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基因和蛋白谱系;研究排卵障碍的发病机理;探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和新型的生物学治疗途径;调查排卵障碍发病的环境因素等。主持了多项省部和国家级科研课题。两次获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新技术引进奖多项。先后被评为省卫生厅重点医学人才和医学重点学科。参与了生殖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部省共建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的建设。近年来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了60余篇论文,SCI收录7篇。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会常务委员、生殖医学学会委员、妇产科学会内分泌学组副组长等学术团体职务。

 

励建安,男,1983年南京医科大学运动医学研究生毕业留校。

1988-1992年作为世界卫生组织访问学者在澳大利亚学习康复医学。

2000-2001年作为国家高级访问学者在美国学习康复医学

现任南京医科大学康复医学系主任,运动医学研究所主任,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执委,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运动医学会常委。中国康复医学杂志副主编,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常务编委。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66篇,总主编康复治疗系列教材1套,主编和参编各种康复医学教材和专著14部。主持国家自然基金课题三项,省级课题多项,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和三等奖一项。

 

王德杭,男,1949年9月出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医学影像学系主任,影像诊断教研室主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主任。

1982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1989年获硕士学位。1990年~1991年赴澳大利亚墨尔本潘契医院和皇家墨尔本医院学习CT和MRI。回国后先后担任放射科副主任、主任,放射诊断教研室副主任、主任。2003年任医学影像系系主任。

在业务方面,擅长CT、MRI诊断。发表论文数十篇,主编、副主编教材、专著十余本。获省、市、厅级科技奖和医学新技术引进奖9项。目前社会兼职有: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骨关节学组委员,江苏省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医学影像学会主任委员,南京市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实用放射学杂志》等7本杂志的编委。

培养硕士研究生已毕业10名,在读硕士研究生9名(包括外籍研究生1名),博士研究生2名。

 

陈荣华,1940年7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江苏省优秀学科带头人,前任南京医科大学校长。1962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研究方向为儿童营养和小儿肾脏病。近年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9部,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多项。研究成果曾荣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三等奖、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二、三等奖等,为第15版Nelson儿科学中文版主译者之一。现为中华医学会专业学会委员、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儿科专业学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儿科学会主任委员。曾任两届《中华儿科杂志》编委,现任《中国儿童保健杂志》副主委、《国外医学儿科分册》编委等。

 

郭锡熔,男,1966年1月生。87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儿科系,93年获硕士学位,99年获博士学位,期间在附属医院一直从事儿童营养及营养性疾病的科研、教学、临床工作。现为儿科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儿科医学研究所副所长。近3年来,发表SCI论文4篇,参编著作4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部省级课题6项,获中华医学奖三等奖、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克隆到5条肥胖相关全长新基因,发现Resistin基因一个新突变位点和三条结合多肽。目前为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青年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理事、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社会兼职《实用儿科临床杂志》副主编及《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等多个杂志的编委。

 

张颖冬,男,1962年12生。1994年获博士学位、1996年博士后出站。长期从事神经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尤精于脑血管病和神经系统变性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现为南京脑科医院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南京市优秀医学专家”、江苏省“135工程”重点人才。现同时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医学会神经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市医学会神经精神病学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初评委等。承担江苏省科委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市科委基金、南京市卫生局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江苏省政府“333”工程基金等多项资助。多次获省、市科研进步奖奖励。

 

王自正,男,1976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医疗系,77年-79年任内蒙古伊盟达拉特旗医院医师,1981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基础医学系研究生班,后担任基础医学系生理教研室教师,1986年调入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现担任中心实验室主任,兼南京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及南京临床核医学中心主任,第三临床医学院核医学教研室主任。

目前学会任职:中国核学会理事,中国核学会江苏省核医学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抗癌协会肿瘤肿瘤标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江苏省核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美国癌症研究学会会员(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Cancer Research,AACR, Active Member #125851)。该专科为南京市及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002被评为南京医科大学重点学科。

科研主攻方:分子核医学和肿瘤核医学:(包括:分子生物学与分子核医学,小分子多肽肿瘤靶向性诊断与治疗,放射性核素肿瘤间质治疗)。

 

沈海琦,男,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学士学位,中共党员,2002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华医学会江苏骨科分会第四、五届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南京市骨科分会第七、八届学会委员,江苏省及南京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第六、七、八届编委,《南京医学杂志》编委江苏省职工医科大学兼职教授。中共南京市第一医院第八届党委委员,历任外科党支部书记,大外科主任,外科教研室主任,骨科主任。擅长骨科创伤急救、人工关节置换、脊柱损伤、断肢再植、淋巴吻合等各种新技术。

    近年的科研成果:《正常足与拇外翻足第一序列的测量及机理、临床研究》获2004年江苏省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新型治疗下胫腓联合分离可调套式栓钉的研制及其临床应用》 2001年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二等奖;《中药“接骨灵”促进骨折愈合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2000年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淋巴-静脉分流术治疗下肢慢性淋巴水肿的临床及模型实验研究》1993年南京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医用可调套式多用栓钉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局实用新型专利  专利号:ZL 01 2  66557.6; 中药“接骨灵”2005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专利号:ZL 03 1 12787.8。

参编、审教出版《人类疾病学概论》、《实用外科诊疗规范》等著作,发表中华级、省级以上论文共数十篇,先后指导并培养硕士生共八名。

    目前承担如“动态放免指标测定在四肢间隔综合征诊疗中的应用研究”、“人工髋关节置换组合定位器的研制和临床应用”、“中药“接骨灵”的研究与开发”等多项省市级重点课题。

 

丁义涛,男,1950年出生,毕业于原南京医学院医疗系,曾深造于解放军肝胆外科研究所及澳大利亚国家肝脏移植中心,现任南京鼓楼医院院长,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普外科、肝胆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国际肝胆胰协会会员,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江苏省器官移植学会主任委员,江苏省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副理事长等学会工作及中华器官移植杂志等20余种专业杂志编委。

八十年代中期,在国内最早提倡、运用了改良式无血切肝术。九十年代初期又在国内外首创了半离体切肝技术,突破了肝脏手术禁区。1996年在华东地区率先成功地完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背驮式”肝脏原位移植。1998年完成了的“人工肝脏支持系统联合肝脏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课题,为国际前沿,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1年完成的“生物人工肝的构成及临床应用”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自然基金等4项,先后发表论文、著作80余篇(部),并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等8项(第一作者)。并被评为江苏省十佳白衣战士、南京科技功臣、南京十大科技之星、全国百佳医务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993年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4年获中国最高医师奖。并被光荣的当选为中共第十五大、十六大代表。

 

胡娅莉,医学博士,卫生部产前诊断技术专家组成员,曾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妇女医院产科,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表遗传室学习。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30年,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篇。获得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二、三等奖3项。

 

徐标,男,教授,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和教学科研工作。临床方向:在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特别是冠心病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经皮封堵),复杂心律失常诊治,顽固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高血压合理用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科研工作:主要从事冠心病、高血压诊治,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机制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十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重点攻关项目的研究。先后有60余篇论文发表在FESEB J, Acta Pharmacol Sini, Clin Sci,  Cir Res,  Br J Pharmacol.等杂志上,在血管内皮功能的调控,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机制,心力衰竭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干细胞移植修复心肌损伤方面的研究处国际先进水平。

 

王心如 , 男,1950年9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毒理学研究所所长、江苏省应用毒理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部共建教育部现代毒理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遗传交互作用与人类生殖健康。1993-1995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毒理学与环境卫生研究院(ITEH)和Davis分校医学院,主要从事肺癌原癌基因、Kappa opioid受体和农药生殖内分泌毒理学课题(NIH)研究。回国后曾先后主持江苏省、卫生部、国家“九五”和“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分题,中-美及中-日-韩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前期研究专项、“973”项目和“863”计划分题,发表论著80余篇,被SCI收录40余篇。主编卫生部第五轮规划教材《毒理学基础》、《毒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及《生殖医学》。先后获江苏省政府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一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三等奖各一项、江苏省和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一项。现任中国毒理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预防医学会和计划生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等编委。

 

周建伟,男,1958年9月生,江苏常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会员;中国毒理学会理事,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致癌专业位于会常委;江苏省预防医学会常务理事,卫生毒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自1998年回国以来,一直围绕自己发现和克隆的新基因JWA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开展研究。围绕该基因的研究工作,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性的进展,先后获得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10多篇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上;获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的授权;2005年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已培养研究生20多名。

  课题组研究方向稳定,技术平台完善,已建立数十种系统的分子、细胞生物学实验模型和动物模型。

 

沈洪兵,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学科带头人,校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全国普通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会员。1999年至2002年留学美国。研究方向为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现主持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973项目分题1项,教育部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1项。累计已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在Cancer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等国际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SCI收录)。

 

陈峰,男,教授,中国卫生统计学会统计理论与方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医学统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卫生统计学会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中国卫生统计》等杂志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九五、十五攻关项目5项,参与973课题1项,主持省级课题多项。获省级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省级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第5),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第2)。发表或合作发表论文80多篇。主编教材和专著3部,副主编或参编教材和专著15部。主持的《医学统计学》是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编著的《医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是教育部推荐的研究生教材。

 

张正东,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职业医学与环境卫生学系主任。1987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卫生系并留校任教至今。1994年和2000年先后于上海医科大学和复旦大学获环境卫生学专业硕士学位和劳动卫生学专业博士学位。2002年-2005年在美国UT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做博士后研究。研究领域为肿瘤环境基因组学,主要研究方向为:DNA修复与肿瘤发生危险性;环境应答基因及其转录调控与肿瘤发病机制。近五年来先后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教育部重点项目和2项江苏省教育厅自然基金研究项目,发表科研论文近5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近20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7篇),累计影响因子近80。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1部。现为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毒理学会和中国诱变剂学会会员,Pharmacogenetics Genomics杂志同行评阅人(2005-)。

 

肖杭,男,江苏泰州人,1958年10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12月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卫生系,留校任教。一直从事神经毒理学、药物毒理学、实验动物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年来承担了十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研究课题,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新药基金1项,参加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973”项目3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作为主要研制者获国家新药证书3张,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承担为企业服务的科技开发项目近千项。科研成果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二等、三等奖各1项。被评为江苏省“三三三”工程培养对象,省政府“产学研”先进个人,现任国家和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专家组组长,江苏省实验动物协会理事长、应用毒理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神经毒理研究室主任等职。

 

王林,男,早年曾赴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和Northwestern University牙学院进行学习。现担任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院长、《口腔医学》主编、中华口腔医学会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正畸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口腔医师分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医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和省内率先开展数项新型矫治技术,获江苏省卫生厅医疗新技术引进一等奖四项。主持国家级和省厅级科研课题多项,独立或合作撰写论文40余篇。被评为江苏省“333”工程跨世纪第二梯队培养人才,江苏省卫生厅“135”医学重点人才。由于其突出贡献,2002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现主要从事儿童颅面生长发育、上颌快速扩大、种植支抗等方面的基础研究。

 

陈宁,男,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副院长。1992年以来先后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牙科学院、香港大学牙科学院、加拿大McGill大学牙齿和骨代谢研究中心进修和高级访问学者。1980年起一直从事口腔颌面外科临床、医疗、科研工作。研究方向:颌面缺损的功能重建;颌骨代谢机理和相关因素的研究。在《中华口腔医学杂志》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著42 篇。参编学术著作5部,担任6本口腔医学专业杂志的编委。获江苏省科委、省教委、香港大学及江苏省卫生厅资助科研项目6项,资助资金37万。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江苏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种植专业委员会理事等职。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