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罗辉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4-04



姓 名:
罗辉 性 别:

职 务:
微体室副主任 职 称:
研究员
通讯地址:
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
邮政编码:
210008 电子邮件:
huiluo@nigpas.ac.cn


简历:
罗辉:研究员,博士。1979-198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及地层学专业并获学士学位;1983-1986年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并获理学硕士学位;1997-2001年为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研究生,获哲学博士学位。自1986年起在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从事有关晚古生代及中生代有孔虫和放射虫及其地层学研究,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研究员。现为微体室副主任。
目前担任国际放射虫古生物****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adiolarian Paleontologists) 主席,中国微体古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和《微体古生物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2002-2008年多次赴香港大学进行有关华南泥盆纪放射虫的合作研究。2005年1-8月和2007年10月-2008年1月分别获德国马普协会及DFG资助在德国不莱梅大学做有关西藏白垩纪的放射虫合作研究。1998年曾荣获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第二届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1999年所参与的有关“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层古生物研究”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同年所参加的“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地质、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项目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已发表论文30余篇。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工作兴趣有:
1987-1991: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晚古生代有孔虫及其地层学
1991-1993:可可西里地区二叠纪和三叠纪的有孔虫 ; 华南地区石炭系中间界线地层的有孔虫;塔里木盆地晚古生代对比及其微体古生物学.
1993-1997: 东昆仑山地区古生代地层微体古生物学
2002-2003 :中国北方石炭?—二叠纪微体古生物地层学研究
1997-现在: 华南泥盆纪放射虫
2002-现在: 特提斯白垩纪大洋红层中的放射虫
2007-现在:中国海相三叠系地层划分对比
社会任职:

获奖及荣誉: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华南泥盆纪放射虫的多样性研究”。国家基金委面上基金。
2.“藏南晚白垩世大洋红层的放射虫动物群与古海洋事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专题及国家基金委面上基金项目。
3.“中国海相地层研究-三叠纪”。中石化前瞻性项目。


代表论著:
Hui Luo, Jonathan C. Aitchison and Yujing Wang. 2000. Inter-shell casts of entactiniid radiolarians from the Devonian of SW China. Journal of Micropalaeontology, 19: 8, 1pl.
Luo, H., Aitchison, J. C. and Wang, Y. J. 2002. Devonian (upper Emsian lower Givetian) radiolarians from the Tanhe Formation, Nanning, Guangxi, southwest China Micropaleontology. 48 (Suppl. 1): 113-127.
Wang, Y. J., Aitchison, J. C. and Luo, H. 2003.Devonian radiolarian faunas from South China. Micropaleontology 49 (2), 127-145.
Wang Yu-Jing, Luo Hui, and J. C. Aitchison. 2006. Influence of the F-F event on radiolarian faunas. Eclogae Geologicae Helvetiae, Swiss Journal of Geosciences. 99(2006) Supplement 1,S127-S132.
王玉净、罗辉. 2005.华南晚泥盆世F-F大灭绝事件中放射虫动物群的兴衰. 见戎嘉余等编: “重大地史时期生物的起源、辐射、灭绝与复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381-408,1057.
王玉净、罗辉、邝国敦、李家骧. 1998. 广西钦州小董-板城上古生代硅质岩相地层. 微体古生物学报,15 (4):351-366。
罗辉,2005. 土耳其Sinop盆地晚白垩世大洋红层中的放射虫.地学前缘,12(2):45-50。
罗辉, 1987. 广西南丹早石炭系中间界线地层的有孔虫. 微体古生物学报, 4(3): 265-279
罗辉, 1995. 二叠纪有孔虫. 见:沙金庚主编: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古生物。北京:科学出版社. 23-48。
罗辉、何炎. 1995.三叠纪有孔虫. 见: 沙金庚主编:青海可可西里地区古生物。北京:科学出版社.48-54。
罗辉, 1998. 羌唐西北部泥盆纪和石炭纪有孔虫. 见: 文世宣主编: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古生物。北京: 科学出版社.27-55。
Davis-A.M.; Aitchison J.C.; Badengzhu; Hui-L., Oblique-slip basin development during island are collision along the Yarlung-Tsangpo suture zone, Tibet.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001. 19(3A): 13.
Aitchison, J. C., Davis, A. M., Badengzhu & Luo, H. (2002). New constraints on the India-Asia collision: The Lower Miocene Gangrinboche conglomerates, Yarlung Tsangpo suture zone, SE Tibet.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1, 253-265.
Ziabrev, S. V., Aitchison, J. C., Abrajevitch, A., Badenzhu, Aileen M. Davis , Luo Hui. 2003. Precise radiolarian age constraints on the timing of ophiolite generation and sedimentation in the Dazhuqu terrane, Yarlung-Tsangpo suture zone, Tibet.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160 (4), 591-600.
Aitchison, J. C., Davis, A. M., Badengzhu & Luo, H. (2003). The Gangdese thrust: a phantom structure that did not raise Tibet. Terra Nova 15, 155-162.






相关话题/中国科学院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