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是指发生在奥陶纪,特别是早-中奥陶世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急速增加事件。在华南,相关研究已经开展超过十年,各主要海洋生物类群在大辐射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型式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但关于多样性演变的机制及其环境背景的研究尚不充分。
早-中奥陶世的扬子台地上发育过一次台地淹没事件,具体是指由于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浅水碳酸盐台地没入透光带之下,从而减缓发育甚至“死亡”的过程,通常会导致沉积体系的改变。此次台地淹没恰好发生在华南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第一次高潮之前,赋予了这次事件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下古生界创新研究团队研究生栾晓聪和其导师詹仁斌研究员等,联合北京大学和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专家,针对湖北省松滋市刘家场镇响水洞剖面记录了这次台地淹没事件的下-中奥陶统序列展开了详细的沉积学研究。
研究发现,这次淹没事件在台缘地区主要表现为以灰色泥粒灰岩、颗粒灰岩为特征的红花园组台地沉积被以紫红色、含泥质灰岩为特征的紫台组缓坡沉积所替代。在台地内部,红花园组则被紫台组同期地层——包括大湾组、湄潭组在内的碳酸盐岩-碎屑岩混合沉积所代替。淹没过程具体表现为:台地边缘滩——内缓坡——稳定的缓坡,是一个逐渐淹没的过程,同时,红花园期的碳酸盐台地沉积模式也被缓坡所取代。
研究认为,此次淹没事件成因主要包括全球性海平面上升以及区域地质构造运动造成的陆源碎屑供应增加。在台地完全淹没后,紫台组沉积了紫红色瘤状泥质灰岩,指示氧化海底条件。这一推论,和在紫台组内部出现的华南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第一次多样性峰值相吻合。
此外,碳酸盐台地向碳酸盐岩缓坡的演变,增加了不同的生态位,为相关生物提供了进一步辐射的契机。该项研究为人们进一步理解华南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特殊性提供了详细的环境背景方面的信息。
相关研究进展于近期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三古》(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论文相关信息: Luan Xiaocong, Carlton E. Brett, Zhan Renbin, Liu Jianbo, Wu Rongchang, Liang Yan. 2017. Microfacies analysis of the Lower-Middle Ordovician succession at Xiangshuidong, southwestern Hubei Province, and the drowning and shelf-ramp transition of a carbonate platform in the Yangtze region.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研究揭示华南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与扬子台地淹没事件存在联系_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2018-05-14
相关话题/辐射 生物 过程 环境 北京大学
几丁虫多样性及生物地层研究取得新进展_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华南宜昌地区是奥陶纪生物地层及生物宏演化的经典地区。中—上奥陶统庙坡组为一套在扬子台地上的局部凹陷中沉积的笔石页岩地层,各门类(如腕足类、三叶虫、笔石、介形虫、牙行类、疑源类、几丁虫等)生物化石保存精美,丰度大,分异度高,对研究该时段各主要门类的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地层至关重要。 几丁虫作为一类已灭绝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湖南张家界陡山沱组发现大型带刺疑源类_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距今约6.35亿年前,地球从全球冰封的“雪球地球”事件中解冻,开启了一个新的地质时代——埃迪卡拉纪。在埃迪卡拉纪,由于“雪球”事件而演化停滞的真核生物迅速复苏并辐射。最早出现的主要生物类型是具有机质壁、表面发育复杂装饰的大型带刺疑源类(Doushantuo-Pertatatatkaacritarch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腕足动物研究表明奥陶纪末大灭绝存在复杂生态效应_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奥陶纪末大灭绝是显生宙以来地球生态系统遭受的第一次大规模集群灭绝事件,也是古生代演化动物群(PaleozoicEvolutionaryFauna)起源及早期演化以来所经历的第一次重大转换。灭绝事件在生物多样性损失上居显生宙五大灭绝事件的第2位。近年有研究认为该次大灭绝事件在生态系的破坏程度上与其多样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热河生物群叠饰叶肢介模式标本形态学研究新发现_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叶肢介是一种淡水甲壳类节肢动物,个体很小,一般在几个毫米到两个厘米左右。叶肢介身体包括软体部分和壳体部分,软体部分像虾,包括头部、胸腹部和尾部,壳体像贝壳,几丁质,左右对称。从泥盆纪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现在,中生代尤其繁盛,通常在湖相沉积中大量保存。现生的叶肢介通常生活在安静、碱性的淡水里,也经常生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研究揭示晚泥盆世守刚蕨真叶植物演化特征_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真叶植物(euphyllophyte),是广义蕨类、节蕨类植物、前裸子植物和裸子植物所组成的类群,在晚泥盆世具有丰富的化石记录,出现了片状的叶子。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徐洪河研究员与北京大学王德明教授等研究人员人开展合作,对我国晚泥盆世早期真蕨类植物守刚蕨(Shougangia)进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延吉盆地叶肢介及地层对比研究取得新进展_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叶肢介是一种淡水甲壳类动物,个体大小一般在几毫米到两厘米之间。它由形似虾的软体和形似贝壳的弱矿化的几丁质壳瓣两部分组成。叶肢介的分布时代从泥盆纪一直延续至今。它们广泛分布在晚石炭世以来的陆相地层中,是非海相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延吉叶肢介群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早白垩世非海相地层中,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新疆中泥盆世发现具过渡演化特征的微小真叶植物_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泥盆纪(距今4.2-3.6亿年)是陆地景观发生显著改变的时期,植物界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植物类型,各种高大的早期真蕨类植物,石松类、工蕨类植物几乎占据了当时所有的陆地,大规模的森林也首次出现。新疆准噶尔盆地西缘地区泥盆纪地层剖面连续,产出有非常丰富的中泥盆世植物化石,该地区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区中泥盆世晚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松辽盆地晚白垩世介形类动物研究取得进展_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松辽盆地是最大的白垩纪陆相沉积盆地之一,几乎保存了完整的白垩纪陆相沉积序列并产出极其丰富的介形类化石。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Aptian-Cenomanian),全球发生了大规模的海侵事件,致使陆相介形类的生境减少,曾经在全球广泛分布和繁盛的“Purbeck-Wealden”类型的陆相介形类动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安徽巢湖早三叠世发现一类形态特异的节肢动物_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袋头类(Thylacocephala)是一类底栖型的海生节肢动物,它们具有左右对称的非钙质双瓣壳,一对大的复眼,三对大的捕食足,8-16对游泳足,8对鳃以及分节的体节。此前发现的化石材料多数仅保存壳体,因而目前其分类主要依据其壳体形态和表面的壳饰。其化石记录自志留纪至白垩纪,然而多样性一直较低,关于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轮藻化石揭示山东平邑盆地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位置_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白垩系-古近系(K/Pg)界线标志着新生代的开始,是最重要的地质界线之一。该界线记录的白垩纪末生物大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中五大灭绝事件之一,导致了海洋中菊石和箭石等生物的灭绝;同时,统治地球长达1.5亿年的(非鸟)恐龙时代也宣告结束。 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粘土层是寻找该界线的标志,该粘土层的底界也是古近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