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湖南张家界陡山沱组发现大型带刺疑源类_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2018-05-14

距今约6.35亿年前,地球从全球冰封的“雪球地球”事件中解冻,开启了一个新的地质时代——埃迪卡拉纪。在埃迪卡拉纪,由于“雪球”事件而演化停滞的真核生物迅速复苏并辐射。最早出现的主要生物类型是具有机质壁、表面发育复杂装饰的大型带刺疑源类(Doushantuo-Pertatatatka acritarchs, DPAs)。了解大型带刺疑源类的空间和时间分布及其与埃迪卡拉纪其他生物类型和地质事件的关系,对我们探讨埃迪卡拉纪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有着重要意义。

  华南的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保存了连续完整的埃迪卡拉纪早–中期地质记录,产出大量的大型带刺疑源类化石,是全球埃迪卡拉纪古生物与地层学研究的热点。过去对陡山沱组大型带刺疑源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台内盆地环境下的宜昌三峡地区和台地边缘的贵州瓮安地区,已经发表的资料显示这些大型带刺疑源类在一次全球性碳同位素负漂移事件(EN3)之前消失,这一特征与世界其他地区一致,因而EN3所代表的古环境变化长期被认为是大型带刺疑源类灭绝的可能原因之一。然而,来自世界其他地区的一些最新研究暗示了不同的可能性。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长期开展华南陡山沱组微体化石的古生物学和生物地层学研究。近年来,南京古生物所博士研究生欧阳晴及其导师周传明研究员等在湖南张家界地区一条连续的斜坡相陡山沱组剖面中发现了大量的燧石结核。薄片观察显示燧石结核中保存了包括5属8种大型带刺疑源类在内的多种微体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表明,大型带刺疑源类的生存空间可以延伸到局限盆地以外的广海海域。更有意义的是,两个大型带刺疑源类层位出现在该剖面的一次碳同位素负漂移之上。通过对比该剖面与邻近剖面的地层序列以及碳同位素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大型带刺疑源类的层位已经延续到EN3之上。如果这一推测成立,未来将有可能在更多剖面的EN3层位之上发现大型带刺疑源类化石,甚至在同一剖面发现大型带刺疑源类化石和埃迪卡拉型宏体化石的共存现象,从而改变我们对埃迪卡拉纪真核生物演化进程的认识。

  上述发现于近期发表在《前寒武纪研究》(Precambrian Research)。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973项目的资助。

  论文相关信息:Ouyang, Q., Guan, C., Zhou, C.*, Xiao, S., 2017, Acanthomorphic acritarchs of the Doushantuo Formation from an upper slope section in northwestern Hunan Province, South China, with implications for early–middle Ediacaran biostratigraphy. Precambrian Research, 298: 512–529.

相关话题/生物 环境 地质 中国科学院 空间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几丁虫多样性及生物地层研究取得新进展_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华南宜昌地区是奥陶纪生物地层及生物宏演化的经典地区。中—上奥陶统庙坡组为一套在扬子台地上的局部凹陷中沉积的笔石页岩地层,各门类(如腕足类、三叶虫、笔石、介形虫、牙行类、疑源类、几丁虫等)生物化石保存精美,丰度大,分异度高,对研究该时段各主要门类的生物多样性及生物地层至关重要。  几丁虫作为一类已灭绝 ...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
  • 腕足动物研究表明奥陶纪末大灭绝存在复杂生态效应_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奥陶纪末大灭绝是显生宙以来地球生态系统遭受的第一次大规模集群灭绝事件,也是古生代演化动物群(PaleozoicEvolutionaryFauna)起源及早期演化以来所经历的第一次重大转换。灭绝事件在生物多样性损失上居显生宙五大灭绝事件的第2位。近年有研究认为该次大灭绝事件在生态系的破坏程度上与其多样 ...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
  • 热河生物群叠饰叶肢介模式标本形态学研究新发现_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叶肢介是一种淡水甲壳类节肢动物,个体很小,一般在几个毫米到两个厘米左右。叶肢介身体包括软体部分和壳体部分,软体部分像虾,包括头部、胸腹部和尾部,壳体像贝壳,几丁质,左右对称。从泥盆纪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现在,中生代尤其繁盛,通常在湖相沉积中大量保存。现生的叶肢介通常生活在安静、碱性的淡水里,也经常生 ...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
  • 研究揭示晚泥盆世守刚蕨真叶植物演化特征_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真叶植物(euphyllophyte),是广义蕨类、节蕨类植物、前裸子植物和裸子植物所组成的类群,在晚泥盆世具有丰富的化石记录,出现了片状的叶子。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徐洪河研究员与北京大学王德明教授等研究人员人开展合作,对我国晚泥盆世早期真蕨类植物守刚蕨(Shougangia)进 ...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
  • 延吉盆地叶肢介及地层对比研究取得新进展_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叶肢介是一种淡水甲壳类动物,个体大小一般在几毫米到两厘米之间。它由形似虾的软体和形似贝壳的弱矿化的几丁质壳瓣两部分组成。叶肢介的分布时代从泥盆纪一直延续至今。它们广泛分布在晚石炭世以来的陆相地层中,是非海相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延吉叶肢介群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早白垩世非海相地层中, ...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
  • 新疆中泥盆世发现具过渡演化特征的微小真叶植物_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泥盆纪(距今4.2-3.6亿年)是陆地景观发生显著改变的时期,植物界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植物类型,各种高大的早期真蕨类植物,石松类、工蕨类植物几乎占据了当时所有的陆地,大规模的森林也首次出现。新疆准噶尔盆地西缘地区泥盆纪地层剖面连续,产出有非常丰富的中泥盆世植物化石,该地区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区中泥盆世晚 ...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
  • 松辽盆地晚白垩世介形类动物研究取得进展_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松辽盆地是最大的白垩纪陆相沉积盆地之一,几乎保存了完整的白垩纪陆相沉积序列并产出极其丰富的介形类化石。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早期(Aptian-Cenomanian),全球发生了大规模的海侵事件,致使陆相介形类的生境减少,曾经在全球广泛分布和繁盛的“Purbeck-Wealden”类型的陆相介形类动 ...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
  • 安徽巢湖早三叠世发现一类形态特异的节肢动物_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袋头类(Thylacocephala)是一类底栖型的海生节肢动物,它们具有左右对称的非钙质双瓣壳,一对大的复眼,三对大的捕食足,8-16对游泳足,8对鳃以及分节的体节。此前发现的化石材料多数仅保存壳体,因而目前其分类主要依据其壳体形态和表面的壳饰。其化石记录自志留纪至白垩纪,然而多样性一直较低,关于 ...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
  • 轮藻化石揭示山东平邑盆地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位置_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白垩系-古近系(K/Pg)界线标志着新生代的开始,是最重要的地质界线之一。该界线记录的白垩纪末生物大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中五大灭绝事件之一,导致了海洋中菊石和箭石等生物的灭绝;同时,统治地球长达1.5亿年的(非鸟)恐龙时代也宣告结束。  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粘土层是寻找该界线的标志,该粘土层的底界也是古近 ...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
  • 准噶尔盆地发现三叠纪大型原蜻蜓目化石_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二叠纪末期的生态危机造成了三叠纪初期昆虫多样性和丰度的急剧降低,直到中-晚三叠世昆虫才走出低迷,进入辐射期。昆虫纲蜻蜓总目受二叠纪末和三叠纪末灭绝事件的影响尤为明显,其中的原蜻蜓目出现于晚古生代晚期,在中-晚三叠世进入辐射期,但于三叠纪末灭绝。原蜻蜓目的Triadophlebiomorpha支系代表 ...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免费考研网 2018-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