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特写】1536名学生,给30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还存进了档案馆_南京审计大学

南京审计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8-05-14

新闻中心 报道

如果要给30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你会怎么想?是这样?“我哪知道三十年后是什么样啊,我的未来就像一张白纸,我要放一张空白稿纸在信封里。”还是这样?“三十年太长了,无法预知,不可掌控,写这封信感觉没什么意义。”

泽园书院2017级新生张一弛说这两种想法他都曾有过,但当他仔细思索了这道“命题作文”之后,他对写给30年后的这封信竟然有了好奇与期待。



“30年后的世界是怎样的?人类大脑潜能开发到什么程度了?艾滋、癌症被攻克了吗?未来社会是不是完全超乎想象,就像30年前的人们也没想到社会能发展到今天这样?30年后的我自己是怎样的?近50岁的我,成为自己想成为的名律师了吗?一路上,我是不是有成功,也有挫折?那时再看信,会被30年前的自己感动吗?”

这些,都是张一弛从心底对自己提出的疑问。对于这封信,他有许多话,却久久没有落笔。他一直在问自己,这封信的意义,难道仅仅是和未来的那个他打个招呼,说声你好吗?

张一弛清楚记得党委书记晏维龙在《大学与人生》课上说的那句话:“30年后你能干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大学四年干了什么。你的价值观,基本知识建构,乃至你的兴趣爱好,你的美感,你的身体素质。”



12月6日,在泽园书院举行的“青年梦 中国梦——给30年后的自己一封信”存馆仪式上,张一弛作为学生代表发言:“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市井生活的柴米油盐中,更应在内心深处根植下一颗青年梦、中国梦的种子,以青春的汗水浇灌之,以宝贵的时光孕育之。”

泽园书院全体2017级新生,34个班级,1536个人,每个人都给30年后的自己写了一封信。更为宝贵的是,这些信已经按班级装盒存进档案馆,“未来之约”的小主人们随时想看随时调阅。



泽园书院党委书记陈晓斌说:“十九大报告对青年提出了殷切期望,如何引导同学们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是书院育人的核心。2017级学生毕业30年正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之时,发起这个活动,是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内在动力,唤醒他们的责任与使命意识。”

杨航,是书院170207班的班长。当刚听说要参加“致30年后自己的一封信”这个活动时,他很是不以为然:“书院应该只是随便说说的吧。”

没想到,不只是说说的。一次次的班会,一次次的班委会,一次次的动员,大家明白了,“原来,书院是认真的。”

这时,杨航也开始认真起来。“有机会与30年后的自己对话,还可以趁机为自己定个‘小目标’,确实该认真对待。我的‘小目标’是成为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比起杨航初时的不以为然,170201班的王雪倒是一直很激动。她说:“作为个人,我不太可能写一封信给自己保存到30年后再拆开,但是保存在学校档案馆的意义就大不同了。从知道这件事开始,我每天都在想该写点什么。每天的心情不一样,每天要写的内容也不同,直到最后一天我还在补充修改这封信。”

王雪所在班级的生活委员,贴心地给每位同学买了一个信封。同学们写好信后,小心翼翼地装进信封,再一丝不苟地密封起来。作为团支书,收到同学们郑重其事交给她的信时,王雪直呼:“这些信真的是意义非凡。”



存馆仪式上,档案馆馆长王丽琳带来了自己的本科毕业文凭和上学时的学生卡片,以及当年的期末考题,引起了在场同学们的好奇心。

“哇,这个看起来年代挺久了,是哪一年的?怎么保存下来的了?”

其实,这些青春印记都来自30多年前。看到它们,同学们很受触动,抢着与班级的信盒合影。



今年正好是王丽琳毕业30年,她感慨道:“我是你们最真实的写照,30年后的你们与我现在差不多大。那时,翻出当年的信:‘今天看了两本书,听了六首歌,抄了三个菜谱,许了一个心愿…’想想都令人羡慕。回去后,我也要给30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

这封 “与未来有约”的信,让经济学专业的新生刘宽惊奇又欢喜。以往只在电影里面看见的情节,没想到发生在了身边。他和身边的很多同学一样,写信之前并没有对大学有个明确的目标。写完信后,他说至少知道了自己未来的方向。

罗楷川是刘宽的同学,写完信后,他额外给自己录制了一段小视频:“嗨,你好!我是30年之前的你……”

有同学在信封里装了一张白纸,也许多彩未来即将在这张纸上绘就。也有同学在写信时被自己感动,泣不成声。

是啊,“三十年后,我可能都忘记了当时自己写了什么,但当一封褪去颜色的泛黄信纸重新在我们面前展开,我想我一定会热泪盈眶地逐字逐句地读完,一定会想起从南审出发的30年的追梦之旅!我相信,到那时,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未负韶华,不枉此行!”张一弛说。

(责编 朱芸芸)

相关话题/档案馆 毕业 社会 生活 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