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01
江西理工大学冶金与化学工程学院是我国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冶金、化学化工等行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学院坚持以质量求发展,以实力创品牌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建立起以有色金属冶金、加工及精细化工为突出代表的多个特色专业,造就了一支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教学及科研经验丰富,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并在有色金属冶金及加工领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优势,为江西在中部崛起乃至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成立以来,学院立足江西、面向全国培养了近8000名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用人单位以“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为人诚实”给予好评。在中国高校杰出校友排行榜中,我校排在第63位,在“中国高校杰出企业家校友排行榜”中,我校名列第53位。学院历史沿革如下:
1958年,钢冶系成立,分别设置炼铁、炼钢和轧钢专业;
1972年,有色系成立,分别设置重有色金属冶金、稀有金属冶金、金属压力加工等3个专业;
1979年,钢冶系和有色系合并,成立冶金系;
1983年,学校归属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钢铁领域专业分配到其他院校;
1994年,冶金系更名为材料工程系,设置有色金属冶金和金属压力加工2个专业。同年,由学校原基础部分离出工化学工程与艺、基础化学2个专业成立化学工程系。
1998年,钢铁冶金专业恢复,同时根据教育部的新专业目录,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冶金、冶金物理化学合并为冶金工程专业;金属压力加工更名为金属材料工程。
2001年,根据学校推行的优化联合、资源共享的现代办学模式,原材料工程系、资源系的无机非金属专业以及化学工程系合并,成立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2002年,根据江西省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和赣南有色金属资源的优势,2002年至2010年新增稀土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成型与控制以及生物工程、应用化学等多个专业,并由原来4个本科专业拓展到9个本科专业。
2011年,根据学校学科发展需要,将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分成冶金与化学工程学院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现设有4个本科专业:冶金工程、稀土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等,其中有色金属冶金是江西理工大学的传统优势专业,是江西省“九五”、“十五”、“十一五”重点学科;冶金工程是国家级特色专业,2012年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江西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学院拥有1个江西省品牌专业:冶金工程;拥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冶金工程、化学工程,其中冶金工程为江西省示范性硕士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点:冶金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冶金物理化学、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2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领域:冶金工程、化学工程等;1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20人,讲师和工程师12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5人,硕士学位20人,其中在读博士研究生13人,硕博研究生学历所占教师比例75.6%。拥有院士1名,江西省“井岗学者”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7名,“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名,“井冈之星”2名,江西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西省优秀教学团队1个,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1名。
学院依托有色金属冶金、化学化工等学科建设的研究开发及检测平台有:国家钨与稀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教育部钨资源高效开发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铜冶炼及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有色金属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铜冶炼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化学化工实验示范中心。现已在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工程与工艺、稀土工程等领域,特别是在钨、稀土、镍钴等的冶金、加工与新材料制备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特色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方向有冶金过程强化与优化控制、冶金分离新工艺及理论、绿色冶金与资源综合利用、水处理复合材料、纳米催化、应用电化学、表面化学研究等。近五年,学院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8项、国家86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0多项,以及企业委托科研项目100余项,科研经费4800多万元;荣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取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6项。其中“白(黑)钨矿洁净高效制取超高性能钨粉体成套技术及产业化”荣获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球形、单晶、超细仲钨酸铵粉体的制取技术”荣获2006年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0余篇,其中140余篇被SCI、EI和ISTP收录,出版专著、教材11部。
学院国际合作交流频繁,近五年,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讲学83人次,成功地主办了“第十届全国冶金反应过程学术会议”、“第三届全国湿法冶金学术会议”等6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参加国际国内会议105人次。目前已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Prince of Sonkla University)、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加拿大温哥华国家科学院燃料电池创新研究所、香港理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研究机构与大学等建立了合作研究及学术交流关系。
学院近年来一直围绕“建设江西一流、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工科优势突出、矿冶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理工大学”的长远目标,贯彻落实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以本科教学为中心,培养具有“基础扎实、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力加强学科基础课和实践教学环节,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特色科研方向提升本科教学水平。2009年获批国家质量工程1项、省级质量工程6项。学院冶金工程专业实行一本招生,在校学生规模1300人左右,本科生就业率连续4年在92%以上,硕士生就业率100%。
学院学生工作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深入开展“双学”、“学雷锋、创三好”及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推进安全文明、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近三年,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7项;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3项;在江西省电子电脑知识大赛中,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获江西省赛区一等奖2项,优秀奖2项;在全省数学建模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在第十一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院获全国三等奖2项、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3名教师等获得 “园丁奖”;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征文比赛中,获三等奖1项;在江西省文艺大赛中,获三等奖1项。
面向新世纪,学院将秉承我校“志存高远、责任为先”的校训和“育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努力将学院建成学科方向齐全、综合实力雄厚、江西一流、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的人才培养、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