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港大地球科學系古生物學家提出新方法 重建古生物顏色研究框架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10-13

香港大學地球科學系古脊椎動物實驗室的文嘉棋博士和其博士生Arindam Roy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審視了過去化石顏色的重建方法,並提出一個嶄新的研究框架,改善現行的方法。文章剛於學術期刊Biological Reviews中發表。

文嘉棋博士表示:「一般人對恐龍和其他史前動物的顏色和圖案均感興趣,因為這些資訊能幫助我們了解牠們。就以斑馬和孔雀為例,我們審視了一切關於化石和現今動物顏色的認知,利用這些資料來建構一個研究框架,以改善我們日後該怎樣重建化石的顏色。」

動物的顏色和圖案對我們了解牠們的生活、生態、生理和行為皆十分重要。當光和動物組織的色素和結構發生相互作用時,就會產生顏色。常見自然出現在動物的色素包括黑色素、類胡蘿蔔素、卟啉翅色素、黃素和多烯色素。它們能產生多種顏色 — 從黑和灰到黃,以及橙和綠(圖1)。

能助了解鳥類起源的帶羽毛恐龍化石,是動物化石中發現黑色素的第一個證據,即我們眼睛和頭髮裡找到的色素 (圖2和圖3)。於過去十年,科學家已在超過三十種古動物重建顏色圖案,包括鳥、非鳥類恐龍和哺乳類,提供了寶貴機會讓我們驗證有關動物生態和行為的假設。可惜的是,我們對其他色素的認知仍非常有限,因為黑色素以外的色素較難被化石化。由於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和一個標準的研究方法,重建古生物的顏色依然是一個考驗。

論文的其中一個作者、美國芝加哥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的Evan Saitta博士表示:「我們正處於使用跨學科方法來推進古生物學的黃金時期。這個研究不但嚴謹地審視了現有的方法,更提供了一個可靠的框架來研究各種脊椎動物的色素,而這並不限於黑色素。」

由文嘉棋博士、博士生Arindam Roy和國際團隊所提出的古顏色重建框架(圖4)有四大步驟:(1)在標本中分辨出已知或懷疑的顏色圖案;(2)利用電子顯微鏡尋找帶色素的微結構,例如顯微形狀能讓我們分辨出黑色素的顏色,如黑、灰和啡;(3)若找不到黑色素顏色,則使用高端化學分析技術去尋找其他色素的生物標誌物;(4)利用已重建的顏色圖案來驗證有關動物生理、生態和行為的假設。這個新框架考慮到各種色素的化學標記、化石中可見的大小型解剖細節,以及各種色素化石化的可能性。這個框架為顏色製造機制提供了基礎背景,並有助推進各種動物的顏色重建研究,其中包括非恐龍爬蟲類和哺乳類。

研究第一作者及香港博士生獎學金得主Arindam表示:「我對這個評論研究感到十分興奮,因為我將可解答很多我在港大讀書期間發現的研究難題。」

研究論文:A Roy, M Pittman, E T Saitta, T G Kaye and X Xu. Recent advances in amniote palaeocolour reconstruction and a framework for future research. Biological Reviews.

論文連結: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brv.12552

傳媒查詢
傳媒查詢,請聯絡港大理學院助理傳訊總監陳詩迪(電話:(852) 3917-5286/ (852) 6703-0212; 電郵:cindycst@hku.hk)或 地球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文嘉棋博士 (電郵: mpittman@hku.hk).

影片下載

圖片下載:
https://www.scifac.hku.hk/press

相关话题/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