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黄前程副教授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8-22


黄前程,男,1974年9月生,湖南麻阳人,哲学博士,“贺麟青年哲学奖”获得者。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副教授、学术与党建“双带头人”培育对象。1998年湘潭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2001年湘潭大学中国哲学专业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2010年中山大学中国哲学专业毕业,获哲学博士学位。

【学术方向】中国哲学、哲学方法论、哲学话语。在《哲学动态》《贵州社会科学》《广东社会科学》《管子学刊》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开放基金项目和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等7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4项。
【主讲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本科生)、《中国哲学前沿问题研究》(研究生)、《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研究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生)。
【主要论文】
1.文质论:中国传统治道的一个视角,广东社会科学,2010(6)
2.汉魏之际的名法思想及其形成,贵州社会科学,2010(5)
3.名法思想的学术性质献疑,河南社会科学, 2012(9)
4.汉魏之际的霸道思想论析,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2(3)
5.汉魏之际的清谈浮华新诠,吉首大学学报,2013(9)
6.整体论概念的梳理与整合,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2013(9 )
7.文化管理在管理发展史中的定位, 贵州社会科学, 2013(3)
8.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理论基础、历史经验与当下思考,贵州社会科学,2016(12)
9.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机理模型的当代构建,贵州社会科学,2018(12)
10.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方法论检视,哲学动态,2015(6)
11.中国现代哲学观的缘起,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9)
12.追寻形上智慧的史思之合:冯契“智慧说”体系及其形成再认识,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9(3)
13.论冯契哲学方法论的创造性运用,西南石油大学学报,2018(5)
14.自己讲自己——汉语哲学的登场、进路与前景

【论文摘引】
1、汉魏之际的清谈浮华新诠,新华文摘,2014年1期转摘
2、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机理模型的当代构建,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9年2期转摘
3、文质论:中国传统治道的一个视角,《治道新诠》选录(中山大学,2011年)
【学术著作】

1.文质相争与汉魏之际的治道嬗变,湘潭大学出版社,2017

在本书,文质论作为“中国传统治道”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种表述社会政治运行过程和特征的思想学说,其核心是“质文代变,文质互救”的社会政治史观。“质文代变”是通过文质相争,即一个社会内文、质两种因素的相互竞争(争斗),互有胜出实现的。以此观之,汉魏之际的社会政治史,就体现“质文代变,文质互救”的演变过程,即:汉末文弊,曹魏争之以质,曹魏中期以后,治道又由质趋文。这样汉魏之际的治道运行,表现为一个文质矛盾运动发展的过程,构成了一个“质文代变”的历史圆圈。其中,曹魏代汉实际上就是一个“以质救文”的社会政治过程,是对汉魏之际的清谈浮华进行大力摧廓的过程。因此,汉魏之际的社会政治史,也可以理解为一段“事功派”对“浮华派”的斗争史。
本书是笔者长期探索整体论方法的一个初步成果,即选择了对汉魏之际的社会政治运行(治道嬗变)进行整体性研究的一个结果。它也反映了笔者对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一个倾向与选择,即尝试一种“以叙事为中心”的哲学书写方式;笔者认为,“以叙事为中心”的哲学书写方式与中国哲学性质与特征是相契合的。
中国哲学的根本性质就在其整体理性,它可称为整体哲学。整体哲学的思想核心是,哲学如何从局部出发,通过跨越式的把捉,获得关于事物整体的超越性认识,即获得一种整体智慧。这种整体智慧的最高层面,也就是苏格拉底所谓的 “神圣智慧”。借用冯契先生的话说,它就是宇宙人生的总见解,是世界统一原理和发展原理。但苏格拉底认为“神圣智慧”是人所不能达的,从而实际上开出了一个不可知论的形而上学传统。与之不同,中国哲学信守形而上学;在它这里形而上学就是追求最高“整体智慧”的学问。因此,如果说哲学追求的是存在整体、是整体智慧,则中国哲学所追求的正是存在整体,也正是整体智慧。一般所谓的知识论问题,并不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问题。对这种存在整体,中国哲学的把握方式(认识方式)也是整体性的,这种方式“是把握相对中的绝对、有限中的无限、有条件东西中的无条件的东西。这是超名言之域,要通过转识成智,凭理性的直觉才能把握的。”
整体智慧的追求,需要的是“广义认识论”,它不限于知识的理论,而是研究智慧的学说,关乎“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理想人格如何培养”的问题。广义的认识是整体理性,在这种理性作用中,认识就会在实现认识、实践、人格相统一的基础上,生成理性直观的“智慧”。这样看来,诠释学(经典诠释)就可能成为整体哲学的一个实践样式。因为诠释学承续“从生命本身去认识生命”的精神科学方法,基于生命关联的体验、表达、理解、意味等范畴,承载着探测存在整体的方式。换句话说,现代诠释学在认识论上也体现为广义认识论。实际上,正是在寻找整体的存在形象,综合形上理性和分析理性的使命中,产生了哲学诠释学。
就中国哲学传统来说,面向生活世界的诠释学(中国经典诠释学)无疑是中国哲学非常合适的一种现代哲学建构形态。中国有着悠久的经典诠释传统和诠释方法,它是我们建构诠释学的重要哲学文化资源。中国哲学的经典诠释,就诠释的对象(内容)层面看,它包含了语言文字注释、文化背景揭示、人格心理探析、普遍意义解读和应然之义创构等。即它既可从语言文字方面弄清文字含义(文字注解)和文本内容(文意疏解),又可从社会历史背景和人格心理因素方面来发掘文本意蘊(言外之意、或然之义),还可就当下现实解读文本的普遍意义(必然之义),甚至可以从理想图景出发创构文本的应然之义。这也就是说,中国哲学的经典诠释能努力做到让传统作为整体统一到场,作为整体统一绽出。
哲学方法论(哲学创作方法),最终要落实到写作方法,或者说书写方式上。本书写作选择运用了“以叙事为中心”的哲学书写方式。它既适合本书关于中国传统治道研究的主题,也能彰显中国哲学的性质。实际上,正是基于中国哲学具有整体哲学特点的认知,于是尝试一种“以叙事为中心”的哲学书写方式,着手发掘文质论的治道内涵以考察汉魏之际的社会政治变迁,构成了本书写作的基本思路。
【获奖荣誉】
1.2019年第二届“贺麟青年哲学奖”提名奖
2.2019年湖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征文二等奖
3.2015年湖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征文二等奖
4.2014年度长沙理工大学优秀教师
【社会兼职】
1.湖南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研究会理事
2.长沙市雨花区委“初心讲师团”讲师




相关话题/长沙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