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奋力开新局”系列宣传报道四
“十三五”期间,教育科学学院全面贯彻学校六个专项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师范特色,积极推进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学研究,特别是在课程建设上,全力打造精品课程,走在全校前列,各方面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

“十三五”回眸
专业建设稳步发展。“十三五”期间,学院专业建设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教育技术学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前教育为校级重点专业。三个师范专业采用教育学大类招生,卓越教师教育稳步推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圆满完成,已经形成了教师资源高效共享、课程资源互相支撑、专业间有效融合、实践实训资源有效配置的良好局面。积极筹备小学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新增师范技能训练室4间、微格教学实验室1间、微课制作教室1间、智慧教室1间,更新了计算机多媒体实验室、电子编辑实验室相关设备,修缮了数字音频处理实验室。建成了本科实习基地17处。
学科建设提档升级。学院以学科建设促进学位点建设,通过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建设了具有较强实力和明显特色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十三五”期间,建成了教育学校级重点一级学科,心理学校级重点培育一级学科,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教育技术学4个院级重点二级学科;教育管理、应用心理、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小学教育5个二级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校专业认证团队深入学院进行教学材料准备指导
课程建设成绩斐然。学院先后获批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精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门、省高校课程联盟精品线上线下课程2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校网络课程建设项目10门、校百门课程建设项目16门、校课程思政立项课程8门,进一步提升了课程教育信息化水平,课程建设取得了新成效。

学生在教师技能训练室练习板书
教研科研成果丰硕。“十三五”期间,学院共发表教科研论文240多篇,其中,中文核心20篇;出版著作11部,其中,百佳4部;出版教材18部,其中,百佳出版社7部;科研立项26项,其中,教育部1项、省级项目11项、厅级项目9项、市级和校级项目5项;获批省部级以上教育科研课题7项、厅局级6项、校级各类课题24项;获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1项,佳木斯市社会科学奖一等奖1项,佳木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阎瑞华教授主讲的《平面动画设计》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考研就业增量提质。学院注重养成教育,每年寝室内务卫生排名均为全校第一或名列前茅,优秀率70%以上。学院四个本科专业历届毕业生深受中小学、幼儿园、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社会各教育机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欢迎,近三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平均为66.16%,其中,学前专业为60.69%、小学教育专业为64.03%、教育技术学专业为74.74%、心理学专业为65.2%,就业质量较高,在我校各专业中一直名列前茅,在我省同类院校中也处于前列。保送和考取研究生的学生逐年增加,考研率连续多年稳定在30%以上。
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学院专任教师高级职称由11人发展到21人,占教师总数47.7%;具有硕士学位教师由31人增长为37人,占教师总数84.1%,其中,在读博士2人。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各有1名学科带头人,校内领军人物2人。五个学科领域分别有1名高级职称的学术带头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5人。

学院举办建党百年“亮身份,当先锋,树形象,做表率”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
“十四五”展望
“十四五”期间,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着力转变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提高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到2025年,把学院建设成特色鲜明,各方面实力较强的校内一流且有一定省内影响力,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的应用型学院。
学科评估。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准备迎接新一轮学位点评估,努力通过教育硕士学位点评估。


学院重视学生养成教育,常年开展寝室文化建设
专业认证。师范类专业要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思路,深化“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办学理念,建立基于产出的持续改进质量保障机制,形成较为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在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支持条件、质量保障和学生发展等维度达到专业认证标准,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教育技术学3个专业通过国家师范专业认证。
师资队伍。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博士、硕士人才,扩大教师队伍,提升教师职称和学历水平,加强自身师资建设。
学生工作。以学生养成教育为核心,持续加强寝室文化卫生建设,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加强就业规划指导,促进学生能力素质提升。
(融媒体中心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