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3)

本站小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5-08-06



611 政治学原理

一、考试目标
通过考试使学生掌握政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掌握政治学的基本框架和逻辑结构,具有一定的书面表达和初步从事本学科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能力,能够运用所学政治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
三、考试范围
1.政治与政治学
政治(政治的含义,政治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地位);政治学(政治学的含义和内容构成,政治学的历史发展,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2.政治关系
利益与政治(利益的含义,利益关系,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含义,政治权力类型和政治权力关系,政治权力的作用);政治权利(政治权利的含义,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
3.政治行为
政治统治(政治统治的含义,政治统治的基础和类型,政治统治的方式和作用);政治管理(政治管理的含义,政治管理的职能和类型,政治管理的方式和作用);政治参与(政治参与的含义,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条件,政治参与的作用和发展方向)
4.政治体系
国家(国家的含义,国家的形式,国家机构);政党(政党的含义,政党制度);政治社团(政治社团的含义,政治社团的类型,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5.政治文化
政治心理(政治心理的含义,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和构成要素,政治心理的类型和作用);政治思想(政治思想的含义,政治思想的结构和类型,政治思想的发展和作用);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的含义,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
6.政治发展
政治革命(政治革命的含义,政治革命的类型和方略,政治革命的方式和作用);政治改革(政治改革的含义,政治改革的目标和方式,政治改革的条件和作用);政治民主(政治民主的含义,政治民主的类型,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和社会政治作用)

6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考查目标
要求考生比较全面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二、考试形式和试题结构
(一)试卷总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总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180 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题型
1.基本概念:共 5 题,每小题 8 分,共 40 分;
2.简答题 :共 3 题,每小题 20 分,共 60 分;
3.论述题:共 3 题,选答 2 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 分。
三、考试范围
(马克思主义哲学:70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50分;科学社会主义:30分。)
(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功能;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物质观;
(三)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
(四)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五)社会基本结构物、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六)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真理观、价值观;
(七)劳动价值论;
(八)剩余价值理论;
(九)经济危机理论;
(十)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
(十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十二)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解放。

613    中国近现代史

一、考试目标
《中国近现代史》是为招收攻读《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设置的考试科目,旨在考察考生是否具有攻读此一学位所应具备的相关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素质,是否具有通过相关学习后能初步具备运用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和理论科学地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潜质。
二、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总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总分为150 分,考试时间180 分钟。
(二)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三)题型结构主要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具体要求与分值如下:
1.名词解释
(1)要求考生根据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知识对所列名词题目进行具体解答。
(2)共4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简答题
(1)要求考生根据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知识,运用分析、归纳等方法对所列题目进行一定理论解答。
(2)共2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材料分析
(1)要求考生根据中国近现代史基本知识,对所列材料进行合理科学的解读与分析,根据材料后的具体要求作出相应的回答。
(2)共2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
4.论述题
(1)要求考生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应用基本理论和方法,对所列题目进行比较深入系统的理论阐述。
(2)共2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三、考试内容
本课程考试范围主要覆盖了1840——1949年历史时期内有关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理论、线索、事件和人物。
1.从历史演化而言,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近代中国社会的开始(第一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
(2)新社会结构的发生(清政府政治体制与政策的局部调整、洋务运动的展开、私营资本企业的产生、城乡社会的变化)
(3)民族危机的加深(边疆危机与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
(4)民族运动的递进(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列强侵华的新形势与爱国运动的高涨、共和革命的兴起)
(5)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清政府谋求政治改革、民主革命运动与立宪运动、清政府的覆亡与中华民国建立)
(6)社会与文化的新变化(社会阶层的新变动、城市化和社会风俗的变化、文化变革)
(7)民初的政治与社会(袁世凯柄政下的民初政局、军阀派系政争与护法运动、社会动荡中的经济与教育发展)
(8)社会转折的新取向(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文化运动)
(9)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政外交(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重建中外关系、教育、科研与文化的发展)
(10)苏维埃革命的兴起与受挫(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根据地的政权建设、苏维埃革命的严重受挫与红军长征、左翼文化运动)
相关话题/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