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熊有伦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7-24

熊有伦

姓名:熊有伦
电话:
职称:教授
邮箱:famt@hust.edu.cn
个人基本情况 熊有伦(Xiong Youlun,Professor,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39年4月出生,湖北枣阳人。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66年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制造自动化专业研究生学习毕业,1980年至1982年英国Sheffield大学控制工程系访问****,1988年至1989年英国Salford大学航空与机械工程系客座教授,1995年荣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6年获何梁何利科技奖。
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重点项目、973课题等多项国家级重大课题,在数字制造、电子制造、机器人技术等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果,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5本,培养博士研究生40余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曾任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现任高性能复杂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E辑、科学通报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 数字制造
电子制造
机器人技术等


开设课程

近年的科研项目、专著与论文、专利、获奖 承担的科研项目:
长期致力于机械工程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高超音速流场实时精确测量系统的研制与应用”、重大项目“支持产品创新的先进制造技术中的若干基础研究”、重点项目“大型复杂曲面零件的数字化设计-加工-测量一体化理论与技术”等多项国家级重大课题,在数字化制造、机器人操作、精密测量理论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1)在数字化制造方面,建立旋量空间几何推理的层次结构和计算方法,提出大规模点云处理(如曲面拼合、分割、特征提取等)的高效方法,开发出集成快速测量、数字建模及面向制造设计于一体的系统平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湖北三六一一机械厂等多家单位得到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新增产值近6亿元。获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评为2004年机械工业科学技术重大进展之一;2)在机器人操作方面,在国际上首次设计出具有偏置连杆结构的换刀机械手,具有独创性,换刀动作灵活、准确、可靠,居国际领先水平;建立复合夹持的封闭性、可达性和可接近性理论,在国际著名期刊IEEE Trans ASE,ASME Trans MSE等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了该方向我国第一本专著“机器人操作”。提出J-函数新概念和基于J-函数的碰撞、干涉检验方法,为冗余度和欠自由度机器人设计、分析和轨迹规划提供了统一的准则和方法;主持开发了基于微机的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HOLPS,有效地提高机器人编程水平,获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3)在精密测量理论方法,建立了形状误差评定和仲裁的极差极小化理论,提出统一判别准则和代数判别方法,实现了智能仲裁。在直纹面的判定,特征参数估计和复杂曲面的评定与判别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所著的“精密测量的数学方法”一书和有关论文被国内外广泛引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荣誉与奖励:
1.“高性能无线射频识别(RFID)标签制造核心装备”于201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三完成人;
2.“发动机类零件的快速测量、数字建模及面向制造的设计”于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3.《机器人操作》于2004年获湖北第二届图书奖,第一完成人;
4.“基于微机的机器人离线编程系统HOLPS及其应用”于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
5.“精密测量的评定判别理论”于1990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


代表性著作:
1.熊有伦.机器人技术基础,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1
2.熊有伦,尹周平,熊蔡华等.机器人操作,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3.熊有伦.精密测量的数学方法,中国计量出版社, 1989
4.Y. L Xiong, T Xiong, Y.H Wang.Algebraic test of relative form closure grasps with its implementation. Science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 2014, 57(7):1401-1410
5.Y.L Xiong, X.R Xiong. Algebraicstructure and geometric interpretation of rigid complex fixture systems. IEEE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7, 4(2):252-264
6.Y.L Xiong, H Ding, M.Y Wang.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inner force distribution and load capacity of graspsand fixtures. ASME 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02,124(2): 444-455
7.Y.LXiong. Theory of point contact restraint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robotgrasping.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1994,37(5):629-640
8.J. B. Wu, Z. P. Yin, Y. L. Xiong.The fast multilevel fuzzy edge detection of blurry images. Ieee SignalProcessing Letters, 2007, 14(5):344-347
9.Z. P. Yin, H. Ding, Y. L. Xiong.Geometric reasoning on molding planning for multishot mold design.ASMEJournal of Computing and InformationScience in Engineering, 2006, 6(3):241-251
10.W. Q. Hu, W. Y. Yang, Y. L. Xiong. An adaptive meshmodel for 3D reconstruction from unorganized data poi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005, 26(11-12):1362-1369



相关话题/工程学院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