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峡 大 学
200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A卷)
考试科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简答题参考答案: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2、简述非理性因素及其对认识过程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协同起作用的结果。
非理性因素对于人的认识活动和人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有些非理性因素对认识起着消极作用。
3、什么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发生了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工,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 济生活一片混乱。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 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4、什么是垄断,为什么会产生垄断?
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的产生有以下原因: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第二, 企业规模巨大,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也会产生垄断。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 行垄断。
5、如何理解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 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的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二、辨析题参考答案:
1、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观点错误。
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是感性认识的感觉阶段,是直接的感性经验。由于认识主体和客体的局限性和特殊性,有些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有些则是不符合客观事实 的虚假反映。视觉和听觉是感性认识,虽然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这是其局限性所在,因而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该命题夸大感觉在认识中的作用,将感觉与事实相混淆,在理论上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2、“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观点正确。
这是恩格斯论人类思维能力的辩证论断。人类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是思维的至上性,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 对性。但是,每一个人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 非至上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人的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是辩证统一的。
3、所有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观点错误。
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只有反映了社会存在的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如反映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属于思想上层建筑,不反映经济基础的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等不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4、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观点错误。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事物之间的联系既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运动只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所有运动是发展,发展的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观点正确。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论述题参考答案:
第1题、试用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论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内容。
一、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只有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措施:
1、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人民,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
第2题、矛盾普遍性以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原理,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方法论意义。请联系现实加以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二、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不可分割,二者的辩证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三、矛盾普遍性以及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原理,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从 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但和谐并非否认矛盾,也决非矛盾双方 的绝对同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促进优势互补,推动事物发展。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指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五、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过程中,始终存在着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和谐并不等于没有矛盾,相反,社会和谐与社会矛盾和冲突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 的,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正视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并在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过程中推动社会的和谐与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