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工程工程
(领域代码:430135)
交通运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领域代码:430123)
一、领域概况
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领域的研究对象是机车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汽车及工程车辆等路上移动设备的理论、设计与技术问题。两个领域从初期只涉及到力学、机械设计理论、动力机械工程理论、牵引动力传动理论,到今天已拓展至与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子技术、测试计量技术、交通运输、控制技术等相互融合,并进一步涉及多个领域,是一门涵盖多种高新技术的综合性学科。
我校在工程领域研究生培养和管理方面有着规范的制度和严格的要求。为了加强两个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学校从相关专业中选择了一批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功底,又具有丰富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实践经验的高级职称教师组成了两个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导师组,从而为培养具有较宽知识面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管理和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二、培养目标
培养在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领域中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掌握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现代电子技术、现代控制技术、现代测试技术及必要的实验技能,能够运用现代科技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从事科研、工程设计和产品开发工作。
注重培养学生:
1.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文明进步而奋斗的价值观。
2.面向现代化、面向进步、面向未来的实践、开放和创新意识。
3.勤奋而严谨的治学精神。
4.敏锐观察、全面审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工程硕士培养年限及学分要求(有学位标准的按学位执行)
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为3年,课程学习成绩有效期为5年。工程硕士研究生采取进校不离岗方式培养。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学生在校学习研究的累积时间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
工程硕士研究生前一年半主要是课程学习,必需至少修满32学分。后一年半主要是学位论文工作。
四、学位论文要求
1、论文选题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背景,其研究成果要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拟解决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论文要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先进性。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选取:
(1) 技术攻关、技术改造、技术推广与应用;
(2) 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
(3) 引进、消化、吸收和应用国外先进技术项目;
(4) 应用基础性研究、预研专题;
(5) 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或工程管理项目的规划或研究;
(6) 工程设计与实施。
2、论文形式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工程设计或研究论文。论文应包括以下部分:
(1) 中英文摘要、关键词;
(2) 独立完成与诚信声明;
(3) 选题的依据与意义;
(4) 国内外文献资料综述;
(5) 论文主体部分:研究内容、设计方案、分析计算、实验研究等;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8) 必要的附录(包括企业应用证明、项目鉴定报告、获奖成果证书、设计图纸、程序源代码、论文发表等);
(9) 致谢。
3、论文内容要求
1.文献综述应对选题所涉及的工程技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国内外状况有清晰的描述与分析;
2.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科学方法、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对所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在某方面提出独立见解;
3.论文工作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或理论深度,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4.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工作量饱满,一般应至少有一学年的论文工作时间;
5.论文写作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版式规范;
6.对不同领域或形式的论文另要求如下:
l 工程设计类论文:应以解决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设计方案正确,布局及设计结构合理,数据准确,设计符合行业标准,技术文档齐全,设计结果投入了实施或通过了相关业务部门的评估;
l 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类(包括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预先研究、实验研究、系统研究等)项目论文:综合应用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分析过程正确,实验方法科学,实验结果可信,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l 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为主要内容的论文:要求需求分析合理,总体设计正确,程序编制及文档规范,并通过测试或可进行现场演示;
l 侧重于工程管理的论文:应有明确的工程应用背景,研究成果应具有一定经济或社会效益,统计或收集的数据可靠、充分,理论建模和分析方法科学正确。
五、主要研究方向与课程设置表
1.主要研究方向简介
研究方向名称 |
研究内容 |
|
1 |
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控制 |
主要研究铁路车辆和城市轻轨车辆系统的运行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等各种振动特性,车辆振动与噪声控制、车辆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等技术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车辆系统动力学、结构振动与仿真、车辆动-轨道系统动力学与仿真、车辆限界等。 |
2 |
车辆零部件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 |
主要研究车辆结构设计中的强度问题,包括结构抗疲劳和防断裂设计、有限元技术及应用、结构动态测试与设计、结构可靠性设计及车辆CAD/CAE等技术问题等。 |
3 |
车辆牵引运行自动化及控制 |
主要研究机车车辆和城市轨道交通电动车组的牵引动力与传动控制系统、现代交流传动及控制系统的新技术、新器件及列车总线控制技术。 主要内容有:牵引传动控制,列车运行控制,牵引变频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牵引变频装置的研制;交流传动方法与实现。 |
4 |
机车车辆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 |
主要研究车辆中涉及机车车辆装备监控与故障诊断。内容包括:机车车辆装备测控与实施专家系统研究;机车车辆设备在线检测诊断系统研究;机车车辆设备可靠性设计与分析。研究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列车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故障诊断,确保列车的安全运行,提高列车运行效率;二是实现列车“状态修理”和快速修理 |
5 |
车辆热力学系统分析及优化 |
主要研究铁道机车车辆及其它车辆机械、电气设备的通风、冷却,高效换热设备开发,车辆冷却与强化传热机理及应用,。包括: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空气调节的学科的知识与研究现状,环境控制与设备的专门知识,铁路客车与动车组的专门知识。 |
6 |
列车空气动力学与气动噪声 |
空气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等学科的知识与研究现状,列车空气动力学的专门知识与发展动态,动车、铁路线路等方面的专门知识。 |
2.主要研究方向与课程设置表
主要 研究 方向 |
01、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控制 02、车辆零部件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 03、机车车辆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 04、车辆热力学系统分析及优化 05、列车空气动力学与气动噪声 06、车辆牵引运行自动化及控制 |
||||||
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学期 |
任课教师姓名 |
|
学
位
课 |
公 共 课 |
016107320105 016107320106 |
外国语 |
3 2 |
60 40 |
I Ⅱ |
|
006107320102 |
自然辩证法 |
2 |
40 |
I |
|
||
|
知识产权 |
1 |
30 |
Ⅱ |
|
||
|
信息检索 |
1 |
30 |
Ⅱ |
|
||
基础 课 |
011107320113 |
应用概率统计 |
2 |
40 |
Ⅰ |
|
|
011107320114 |
科学与工程计算基础 |
2 |
40 |
Ⅰ |
|
||
专业 基础 课 |
004080204102 |
机械振动理论 |
2 |
40 |
I |
丁旺才 何忠韬 |
|
005082302113 |
线性系统控制理论 |
2 |
40 |
Ⅱ |
滕青芳 董海鹰 |
||
004080204110 |
结构疲劳强度与可靠性 |
2 |
40 |
Ⅱ |
商跃进 石广田 |
||
004080204122 |
机车车辆系统动力学 |
2 |
40 |
Ⅳ |
丁旺才 吕小红 |
||
004080202110 |
机电一体化系统 |
2 |
40 |
Ⅲ |
祁文哲 杜亚江 |
||
004430135106 |
热力学原理与应用 |
2 |
40 |
Ⅱ |
曹 茹 李 刚 |
||
选
修
课 |
计算机应用 |
011107320115 |
计算机应用技术 |
2 |
40 |
Ⅰ |
|
004080204245 |
微机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
2 |
40 |
Ⅳ |
孟建军 殷 红 |
||
004080204113 |
微机应用系统设计 |
2 |
40 |
Ⅲ |
蒋兆远 卫晓娟 |
||
经济管理法律环保类 |
004080202109 |
企业建模理论与方法学 |
2 |
40 |
Ⅱ |
李忠学 张俊梅 |
|
006020205105 |
数量经济学 |
2 |
40 |
Ⅱ |
张冀民 范 原 |
||
|
|
|
|
|
|
||
行业发展概论类 |
004080204243 |
先进制造技术 |
2 |
40 |
Ⅲ |
李忠学 杨 晋 |
|
004430135204 |
机车车辆新技术 |
2 |
40 |
Ⅳ |
方海容 商跃进 |
||
004080204206 |
设备故障诊断与状态监测 |
2 |
40 |
Ⅳ |
何忠韬 张宝霞 |
||
004080204246 |
车辆空气动力学 |
2 |
40 |
Ⅳ |
梅元贵 周朝晖 |
||
004080204247 |
车辆现代设计方法 |
2 |
40 |
Ⅳ |
商跃进 左立娟 |
||
相关课程 |
004430135206 |
制冷与空调应用技术 |
2 |
40 |
Ⅲ |
常立民 董元信 |
|
004080204221 |
强化传热技术及应用 |
2 |
40 |
Ⅳ |
张永恒 王良壁 |
||
必修环节 |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
1 |
|
Ⅳ |
|
||
论文工作中期检查报告 |
1 |
|
Ⅴ |
|
注:根据工程单位的特点及需要,选择上述或适当增设其他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