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自1998年以来,共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5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取得了多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其中1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多项获深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600篇,被SCI、EI、ISTP三大索引收录约300篇。拥有发明专利、软件著作二十余项,多项成果在深圳市实现了产业化,应用于深圳政府部门和国内首批MP4生产企业。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该学科和MOTOROLA公司、美国明导科技公司有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是美国XILINX、ALTERA、ACTELFPGA技术中国大学合作伙伴。研究方向有:智能信息处理、图象传输与处理、数字信号处理与系统设计、网络系统与信息安全等。
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是深圳大学1996年首批获得国家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之一。经过十几年的多年的发展建设,该学科现有的宽带通信与网络、通信信息处理、网络信息安全、新一代移动通信和分布式系统与网络等5个研究方向,不仅十分符合国家和广东省产业发展的需要,而且已经在国内外学术和产业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形成一定的特色。该学科自“七.五”起就承担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曾先后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973项目、军口项目、公安项目等,取得列一系列高水平成果,目前在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国家973项目子项1项、省市级项目34项、军口项目14项、横向项目1批。
本领域依托的主要实验室有:
ATR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室
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
深圳市重点实验室:现代通信与信号处理重点实验室(含智能计算及应用实验室、无线通信与网络实验室、EDA技术中心、宽带通信技术实验室)
085209集成电路工程(专业学位):
本领域是2006年国家首批集成电路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之一,立足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产业最集中、最活跃的华南地区与深圳特区,依托深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信号与信息系统学科和电路与系统学科领域领先的学术团队和科研条件,主要开展集成电路系统设计技术、SOC与嵌入式系统技术两个方向的工程技术研究,致力于广泛的产学研互动合作,为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培养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
集成电路系统设计技术:依托深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专业领域领先的学术团队和科研环境,基于国内知名的深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EDA技术中心平台,广泛开展和深圳市政府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知名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国内外知名集成电路技术专家的资源合作、技术合作、教学合作,拥有海外归来的高层次资深的集成电路设计专家、年轻有活力的国内国际名校毕业的博士团队,以及国际一流的集成电路设计软件环境,为学生提供先进的教学体系和特色化设计实践的办学模式,系统、专业地为社会各界提供集成电路系统设计技术方向的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教育。
SOC与嵌入式系统技术方向:依托深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在SOC与嵌入式系统技术领域领先的学术团队与科研方向,广泛开展和深圳市政府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知名SOC与嵌入式系统技术企业、SOC系统应用企业、国内外知名SOC专业人士的资源合作、技术合作、教学合作,引入企业的SOC与嵌入式系统产品研发与管理理念,以创新设置的先进教学体系和特色化强调设计实践的办学方式,系统、专业地为社会各界提供SOC与嵌入式系统设计技术方向的正规全日制工程硕士学位教育。特别是通过SOC与嵌入式系统设计的系统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课程实践、设计实习以及前沿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的教学与实训,学生将掌握扎实的嵌入式系统的基础理论、开发技术和工具,并具备嵌入式系统在移动数字通信、移动多媒体、网络技术、信息家电、工业控制等领域的软件设计与系统设计的工程能力。
本专业领域拥有国内一流的办学条件,包括深圳大学EDA技术中心、深圳大学--深圳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集成电路设计实践联合实验室”、深圳大学--振华微电子“SOPC系统与应用模组联合实验室”、MENTORGRAPHIC集成电路设计联合实验室、深圳大学飞思卡尔MCU应用研究中心等。
学院简介:
深圳大学医学院于2007年经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8年12月,临床医学专业申报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的评审,2009年9月首次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了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将原在深大信息工程学院的生物医学工程系转入医学院。目前医学院拥有3个本科专业(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医疗器械工程),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医学工程),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拥有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医学超声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省生物医学信息检测与超声成像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变态反应分室、深圳市合成生物学工程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已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以及南加州大学药学院等多家国际知名医学院校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钟南山院士担任医学院名誉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著名临床肿瘤学专家、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副会长姜文奇教授任医学院首任院长。
深圳大学医学院师资配备齐全,现有师资170名,其中,基础医学师资38名,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10人,讲师6人,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临床医学师资89名,其中,正高职称77人,副高职称12人;60%以上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
医学院2010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其中,1项获得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2010年度医学院科研合同经费超2000万;“蟑螂过敏原诊断试剂的研制及临床应用研究”项目获2010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资助率为33%,合计金额350万;新增深圳市重点项目7项,合计金额240万元;新增横向课题17项,合计金额138万元;合同经费超过2000万元。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推广类)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
专业介绍:
107200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
深圳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医学)包含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一)肿瘤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研究
针对恶性肿瘤这一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将肿瘤基础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促进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和临床应用。主要开展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肿瘤发病机制研究、肿瘤创新药物研发和肿瘤诊断治疗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的研究:1、肿瘤生物学行为及其分子机制;2、miRNA靶基因及生物学功能;3、肿瘤抑制基因表观遗传学变异;4、肿瘤早期诊断及风险预测模型;5、肿瘤的细胞免疫;6、蛋白生物毒性与机理及临床运用的研究;7、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8、肿瘤的个体化治疗研究;9、肿瘤治疗的预后因素探讨。
(二)创新药物研究
本研究采用现代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二维核磁NMR,多级联动质谱仪、三位色谱现代测试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细胞、动物模型,对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进行分离、纯化,结构鉴定,药效物质基础以及活性分子的构效关系研究。研究的目的是发现和阐明药物分子的结构与作用机制,并进行新药开发研究。
(三)抗衰老与再生医学研究领域
本研究领域覆盖衰老相关疾病(神经系统)的发病机制、早期检测和干预措施的研究,强调以个性化医学为导向的转化性再生医学研究,研究细胞增殖、分化和老化等基本过程的遗传与表观遗传学调控,揭示成体组织干细胞、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的体内外活性、老化与恶性转化的分子机制,研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和市场前景的再生医学相关生物材料、药物,以及体内外细胞示踪技术。
(四)筋膜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简介
筋膜学(Fasciology)是一门研究生命科学新兴的交叉学科,具有原创性及重大的科学意义。研究认为人体由两个基本系统组成,支持与储备系统(由中胚层间充质分化后遗留的未分化的非特异性筋膜组织支架构成)和功能系统(由该支架支持和包绕的功能细胞构成)组成,对该支架生物学性能的研究以及该支架与已分化的功能细胞之间相互关系和作用的研究称之为筋膜学。筋膜学对疑难病症和中医科学机制研究提供了新方法。本研究方向曾获国家973计划支持,2011年9月国家科技部专门召开了“筋膜学研究”第407次香山科学会议。
(五)心血管代谢疾病的发病机制及预防控制研究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指循环系统的一系列疾病,包括心脏、动静脉血管、微血管疾病,而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缺氧、应激、炎症反应等等,直接参与心血管病的发病过程,引起糖尿病、肥胖症、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等等。主要研究心血管疾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及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及其预防和流行病学研究。
(六)医药生化与分子生物方向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现代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基因组学、结构生物学、表观遗传学等技术为手段,主要研究疾病的分子机理并实现转化医学的应用研究。具体包括:生物活性蛋白结构与功能及新药靶点、过敏反应分子机制、基因的特异性激活、细胞基因组学与进化、疾病与分子标记、纤毛病相关基因等研究并开发传染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监测相关的诊断试剂。
085230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位):
深圳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医疗器械产业聚集地之一。在深圳,医疗器械产业是各领域高新技术充分交叉与融合的综合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深圳高科技尖端水平的标志产业之一。深圳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在全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被视为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领头羊”。
深圳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与深圳特有的产业发展环境关系密切,尤其是相关技术产业的发展,对医疗器械产业的人才、原材料、加工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基础保障。深圳医疗器械产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迄今仅三十年的时间。在此期间,相关企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呈现典型的集群式发展模式。深圳医疗器械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对产业的发展给出了较高的目标,急需相应的中高端专业人才。然而,深圳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薄弱,使得专业人才缺乏问题逐渐凸显。深圳的教育机构数量非常少,无法与国内其他大中型城市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人才培养力度的不足,对于深圳产业的发展,将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在此产业背景下,深圳大学于2006年成立生物医学工程系,整合了校内在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生物信息检测、体外诊断、生物光子学等方向的科研力量,成功申报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点,招收和培养生物医学工程本科和硕士生,并于2006年底获深圳市科技局批准成立深圳市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
近5年,在深圳市政府和深圳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在学科带头人陈思平教授的带领下,生物医学工程系大力引进来自海外高校和知名企业的高端人才,打造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力的科研团队,目前团队有近20余名研究人员,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5人,讲师6人,博士后3人,其中一半以上核心成员具备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团队注重凝练学科方向,5年来重点发展医学超声成像、体外诊断、生命信息检测和生物信息检测等四大学科方向,购置和研制高端的科研设备,打造一流的科研平台。目前已经在医学超声换能器、新型医学超声成像技术(包括超声弹性成像、图像处理、超声微泡载药和基因治疗、超声自适应波束合成及超声开放式硬件平台等)、呼吸气体、麻醉深度和血液动力学等生命信息参数等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全自动体外诊断(包括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全自动血液分析和全自动尿液分析)、床边检测技术等方面,构建了很好的开放式研究平台,并在此基础上,联合深圳其他科研机构,如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及深圳的医疗器械公司,如迈瑞、开立、恩普、威尔德、德立凯、蓝韵、奥斯科等开展了密切的合作研究。实验室坚持科研平台和科研设备对企业免费开放,进行产学研合作,目前已经完成医学超声、体外诊断等方面的省部级和市级产学研合作项目10多项,深港创新圈项目、深圳市重大产业攻关等在研项目10余项。其中全自动化学免疫发光分析仪的产学研合作已经为相关企业创造了3亿元的产值,编码超声骨伤治疗仪、经颅超声血栓自动检测仪等也成功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