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团队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5人拥有博士学位,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合理,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均具有丰富的经验。近年来承担国家和省级课题10项,总经费107.5万元。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或被推荐到国内外知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到中学任教,或从事相关科研工作。
070202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二级学科):
该专业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4个方向:1)核结构与核谱学研究。利用在束g谱学研究原子核结构的手征特性及双核模型框架下超重元素生成机制。2)医用同位素研究。完成了14C尿素呼气试验和14C氨基吡啉呼气试验技术的研究工作,部分成果已实现产业化;3)核分析技术与环境科学研究,主要利用核分析技术研究持久性毒害物污染问题及其环境生态效应;4)高纯锗晶体研制,其成果为13N等级高纯锗晶体,主要用于核探测器的制造。
该专业共有9名核心成员,其中具有正高职称人员5名,副高职称人员4名,研究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人10名。目前,该团队共承担有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1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卫生部新药研制项目1项和多项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总经费1000余万元,发表研究论文近百篇。深圳大学拥有华南地区唯一一座商用微型反应堆,同时配备高纯锗γ谱仪、X射线荧光谱仪、液体闪烁谱仪、质谱仪等核分析设备。
粒子物理和原子核核物理以核技术本科专业和深圳市高纯锗制造重点实验室为依托平台,对人才培养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该专业毕业生发展前景广阔,或就业继续读博深造,或就职于大亚湾核电站等知名企业。
070204等离子体物理(二级学科):
等离子体物理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本科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内容之一。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等离子体技术与能源、军事、农业、医疗、环保以及日常生产生活关系日益密切,正在成为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等离子体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建成了涵盖从低气压到大气压,从直流到微波,从非平衡态到平衡态的完整等离子体体系,购置了完整的检测、分析设备。开设了三个研究方向,包括低气压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镀膜,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应用以及等离子体喷涂。
实验室拥有微波ECR增强多靶磁控溅射系统、等离子体喷涂系统、微波等离子体炬等大型设备,并有原子力显微镜、水解触角测量仪、硬度测量仪、阵列式光谱仪、高带宽示波器等一系列先进的检测分析设备,研究方向涵盖类金刚石薄膜、超硬膜、纳米膜、陶瓷涂层、耐腐蚀涂层、热障涂层的沉积,以及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非线性系统研究、等离子体诊断、光电检测与传感技术等多个领域。
低温等离子体物理学科依托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与物理学院近代物理实验课程密切相关。本学院学生经过近代物理实验训练,可以与低温等离子研究方向顺利衔接,参与到教师的研究课题中来,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把握国际研究前沿。
该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组成合理,学术梯队稳定,有先进完整的实验设备条件,完全能够保证各个研究方向的顺利开展。近年来,学科团队成员承担省市级等各类课题9项,总经费360余万元,在APPLIEDPHYSICSLETTERS、PHYSICSOFPLASMA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十多篇论文。
等离子体物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契合珠三角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在技术和人才培养上为企业提供大力支持,毕业生可到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或到珠三角相关企业工作。
070205凝聚态物理(二级学科):
凝聚态物理是当今物理学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领域中的重大成就已在当代高新科学技术领域中起关键性作用,为发展新材料、新器件和新工艺提供了科学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1)纳米器件输运特性的研究,包括分子及其复合器件的直流、交流电输运特性和电子自旋特性,热传输和量子噪声特性,电子-声子的耦合效应以及器件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2)低维纳米功能材料的光电学特性的研究,包括超细直径纳米管的制备,纳米材料的定向调控方法,纳米线的光学各向异性和光谱红移、蓝移现象,以及光子晶体光纤改性。研究成员和加拿大McGill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有密切的国际合作,研究工作一直处于世界前沿。3)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利用脉冲或连续激光制备薄膜材料以及后处理,研究材料的结构和物性的变化规律,主要为光电技术领域的传感器和太阳能电池等器件寻找新的制备方法和材料处理工艺。4)新型材料的超快光物理。本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超短脉冲光学、超短脉冲光通讯,飞秒激光与新型材料相互作用及其对光的调制和对介质的操控,超快光学光子学元器件制备及研究飞秒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出现的各种非线性光学现象,探索其在光学、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近年来,凝聚态物理研究人员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其中,863-804计划1项、863-416计划1项、863子课题1项、国家青年科学基金1项。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完成或在研广东省基金2项,完成或在研霍英东教育基金、市属基金及其他基金项目11项,项目经费达到了300余万(含深圳市政府对国家基金等的配套经费)。发表SCI论文30余篇,其中Phys.Rev.Lett.、Appl.Phys.Lett.、Phys.Rev.B、NewJPhys.、Nanotech.、JChem.Phys.、Carbon和JAppl.Phys.等本领域国际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论文总他引用次数超过80次。该专业毕业生发展前景广阔,或被推荐到国内外知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或就业于深圳企业,或到中小学从事教学工作。
0702J1薄膜物理与技术(二级学科):
薄膜物理是近代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正在迅速发展的学科,其涉及光电子、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众多应用领域与行业。目前我国薄膜相关企业数量众多,广东省有薄膜相关企业3000余家,相关人才缺口较大,特别是高端人才。在薄膜物理与应用方面,深圳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经过多年发展,在先进光学薄膜、高敏感特性薄膜、及薄膜太阳能电池方面已有了较好的研究基础。
目前该学科已形成一支由2名教授、3名副教授和2名讲师组成的学科团队。近五年来,本学科方向团队在新型薄膜材料的开发及物理效应的研究,尤其在能源薄膜、光学薄膜和纳米结构薄膜等研究方面已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共承担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等各类课题22项,总经费500多万元人民币。在国内外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49篇。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项。
本学科方向现有深圳大学薄膜物理与应用研究所和深圳市传感器技术重点实验室两个重要平台的支撑。拥有包括双离子束溅射、电子束热蒸发等比较齐全的薄膜沉积设备,以及分光光度计、X射线衍射仪等比较齐全的薄膜表征设备,完全满足薄膜物理与应用专业方向研究生培养的需要。本学科利用良好的研究平台和本学科方向自身的专业特长,积极加强校企合作。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或出国深造,或就业于深圳经济特区薄膜相关知名企业。
学院简介:
深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1997年。学院由电子工程系、通信工程系、智能信息研究所等教学科研机构组成,是深圳大学首批博士点和硕士点授予单位之一。
学院设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设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点,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两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点。设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3个本科专业。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于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01年被评为广东省IT专业首批12个名牌专业之一。 学院现有两个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一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现有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分室和一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应用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建院至今,培养出一批如马化腾等创新创业型人才。本院学生就业口径宽广,每年均有众多毕业生在政府部门、高新科技企业顺利就业,同时学院每年推荐有志于继续深造的优秀学生到海外大学攻读学位。目前在校本科生1495人,硕士研究生220人,博士研究生25人。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3人,其中专任教师54人,博士生导师9人,教授17人,副教授1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9人。
专业介绍:
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
本一级学科所属的2个研究方向——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以前均为广东省历届重点扶持二级学科,研究基础好,方向稳定,其中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于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
学科带头人谢维信教授现任中国电子学会信号处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多值逻辑与模糊逻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电子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总装备部科技委委员。谢维信教授长期从事智能信息处理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各方向学术带头人年富力强,创新思维活跃;学科梯队中有博士生导师1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学术骨干2人。
本学科紧密结合国家需要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在承担国家重要科研任务的同时,从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开展科学研究。近五年,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60多项,到账科研经费5000余万元。在多传感器组网方面,在组网技术、多源信息融合与综合处理、信息智能分发调控、信息安全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在广东的国土防空领域与深圳的反恐维稳领域得到了成功应用;研制的设备经总装列装后由深圳企业转化生产,累计产值超过2亿元,积极推动了深圳军工产业的发展。信息安全方面,在国内较早开展基于智能信息处理的入侵容忍技术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在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和国防信息系统得到应用。深入研究仿生进化优化方法,并在图像压缩编码、网络路由方面得到较好的应用。在新型光通信器件方面取得了系列性研究成果,在未来的接入网和物联网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学科近五年获得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共4项。
本学科“ATR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智能信息研究室”和深圳市重点实验室“现代通信与信息处理实验室”,仪器设备1900台套,价值4800万元;在信息获取、信息处理、软硬件开发、科学计算等方面均有良好的实验、科研平台与环境。此外,本学科地处深圳经济特区,产业环境优越;ADI、TI、MOTOROLA、XILINX等电子技术行业的国际知名企业均与我学科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为本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广东省是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产业规模连续18年居全国首位,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广东省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建设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可更好地为珠三角地区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是广东省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的需要。
085208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学位):
本专业培养从事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DSP与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电路与系统、光纤通信、计算机与数据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网设计与管理、电子元器件、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领域从事管理、研究、设计运营、维修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主要依托深圳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含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两个二级学科)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