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深圳大学传播学研究生指导学习书目

深圳大学 /2012-11-10

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硕士研究生指导阅读书目

一、 根据新闻传播学的跨学科特点及应用性社会科学的特点,深圳大学文学院要求研究生按照知识谱系完成基本阅读计划。阅读计划考虑了知识结构的系统性要求与专业性要求的统一,同时也考虑了在不同知识水平阶段进入这一学科的学生的自主选择性。
二、 阅读书目按照基础书目、进阶书目两类编排;在每一类别中,再划分专业书目和相关学科书目两类。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新闻传播学科的研究生来说,并非专业书目比相关学科书目更加重要。本书目同时提示了本学科最具原创性的典范著作,此类著作一般是学科进步的阶段性水平的代表,或者是某一学派的代表。对于列入的书目,一般加以简要提示。
三、 本书目在确定新闻传播学科主干知识系统的前提下,重视前沿知识、相关知识。不可避免地反映了深圳大学传播学科所强调或侧重的某些知识领域:社会哲学、社会心理学、社会科学方法论、文化研究、广告研究等,这也是由于大学的学科建设的特点所决定的。所列书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三年时间内读完,其中部分内容作为考察范围。
四、 考虑到学科知识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也考虑到研究生所需要的往往是最为精要的书目提示,因此推荐的指导阅读书目尽量精简。近年来,本学科知识进步幅度很大,大量的翻译和研究专著不断出版,这个指导书目也可能会有遗漏,因此,指导书目将每年在教授中征求意见更新一次。


第一类  基础阅读书目
一、 传播学专业书目
1、《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著,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本书为大众传播学学科奠基人施拉姆的主要著作,扼要论述了各个传播要素及传播的社会效果。
2、《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瑞典]温德尔著,祝建华、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本书为美国大学大众传播学经典教材,反映了大众传播学理论的模式化阶段的研究探索。
3、《大众传播学诸论》,[美]德弗勒、鲍尔-洛基奇著,新华出版社,1990年。本书为20世纪70年代较为系统的美国大众传播学专业教材,较全面地反映了学科水平。
4、《人类传播史》,[美]施拉姆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本书是从传播学的观念出发叙述的人类文明史,也可以被看作传播技术演进与文明社会构成的互动的简史。
5、《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目前国内高等院校使用最广泛的专业教材,条理清晰地论述了传播学理论观念的形成,并概括地介绍了传播学研究方法。
二、 新闻学专业书目
6、《中国新闻事业通史》(1~3卷),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起陆续出版。目前国内体例和资料最完整的中国新闻史著作。

7、《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美]迈克尔·埃默里等著,展江等译,新华出版社,2001年。根据1996年在美发行的第8版翻译而成。信息量丰富、内容全面的标准教科书,内容涉及报刊、广播电视、电影、公共关系、图书、因特网等大众传播的所有门类和领域,着重解释新闻传播史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潮流的互动关系。

8、《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著,开明出版社,1993年。此为系统研究马克思新闻思想的代表作。

9、《新闻传播学》(修订版),黄旦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此书对新闻、新闻传播、党报思想等各个方面作了深入的思考,能系统了解新闻传播各要素及其本质、规律。

10、《西方新闻事业概论》(第2版),李良荣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此书对西方(以美国为代表)的新闻思想和操作理念进行了系统的概括。

11、《论自由》,[英]密 尔著,商务印书馆,1959年。世界经典新闻学专著,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建立的自由主义新闻观念的基本价值理念。

12、《报刊的四种理论》,[美]施拉姆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译,新华出版社,1980年。此书为反映美国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传播观念的代表性著作。作者将人类传播观念的划分为四种类型,这些类型均基于不同社会的政治制度结构。

13、《公众舆论》,[美]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此书是传播学观念形成早期最具有思想洞察力的著作,对于新闻传播、广告和舆论思想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三、 相关学科书目
14、《社会研究方法基础》,[美]巴比著,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本书为社会科学研究的必读的方法论教材,书中系统阐释了社会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确立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工作范式。
第二类  进阶阅读书目
一、 新闻传播学专业书目
15、《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著,陈德民、叶晓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本书为美国基于言语传播学(非大众媒介传播)学术思想传统的代表性教材,重点讨论语言讯号、符号、话语及文化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的理论。
16、《传播符号学理论》,[英]约翰-费斯克著,张锦华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5年。本书为基于符号学观念而建构的文化传播理论,主要内容是讨论符号意义的构成原理,论述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理论立场与方法,并对社会意识形态与传播的关系展开讨论。此书为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代表著作。
17、《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选,关世杰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此书选编了美国大众传播学研究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模式的原创者的重要论文,内容涵盖了二级传播、议程设置、沉默的螺旋、教化理论、利用与满足理论、创新扩散、知识沟等理论模式,介绍了主要的传播学研究方法。
18、《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此书选译了西方传播学的主要代表性人物的论述,试图纲要性地显示西方传播学的发展脉络和各个学派及知识的关节点。
19、《当代西方修辞学:批评模式与方法》,[美]大卫-宁等著,常昌富、顾宝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此书选编了西方修辞学传统意义上的传播学理论文献。
20、《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英]约翰-费斯克等编撰,李彬译注,新华出版社,2004年。此书秉承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创始人雷蒙德-威廉斯的主张,采用“关键词”研究方法,梳理了传播学和文化研究的关键概念的意义。
21、《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雷蒙-威廉斯著,刘建基译,三联出版社,2005年。是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代表人物威廉斯的名著,是对文化转变中的语言的一次精彩的考察与探究,其历史和文化的视野值得传播学者借鉴。
22、《理解大众文化》,约翰-费斯克著,王晓珏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从社会分析和符号解读的方式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文化进行了探讨。
23、《文化研究读本》,罗钢、刘象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此书选译了西方文化研究学派的有代表性的理论文献以及经典的案例分析作品。
24、《文化、社会与媒体:批判性观点》,[英]古瑞维奇、班尼特、库仑等编著,唐维敏等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此书为英美批判学派的代表性论文集,重点分析媒体与社会阶级、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关系,分析媒体组织与传播权力的关系。
25、《理解媒介》,[美]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本书为享有当代信息化社会“先知”之誉的麦克卢汉的成名之作,也是传播技术决定论的代表。
26、《数字化生存》,[美]尼葛洛-庞帝著,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此书描述了数字信息技术将带来的时代和社会的变化。
27、《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著,刘海龙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本书以个案叙述的方式,详细交待了各个具有学科发展的里程碑意义的研究所发生的社会背景、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成果及影响等。展示了美国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程和主要特点。此书有多种译本。
28、《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罗杰斯著,殷晓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此书分“传播学的欧洲起源”、“传播学在美国的发展”、“传播学领域的建立”三部分,全面记叙了传播学的早期历史。重点论述传播学与相关社会科学的知识谱系以及传播学科产生的背景。
29、《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美]彼得斯著,何道宽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此书从文化哲学立场出发,对于人类传播交流的可能性进行了哲理反思。
30、《权力的媒介――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美]阿特休尔著,黄煜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本书为美国批判学派的著作,重点揭示美国新闻传媒与政治权力结构的关联。
31、《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联合国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报告,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年。此书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委员会的研究报告。参与报告研究和撰写的有美国、爱尔兰、法国、哥伦比亚、苏联、扎伊尔、印度尼西亚、日本、突尼斯、荷兰、南斯拉夫、智利、印度、加拿大、尼日利亚等国家的学者。此报告以提出“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而闻名,重点论述了国际传播与人类发展及权利平等的关系。
32、《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著,开明出版社,1993年。此书为系统论述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著作,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传播理论体系。
33、《论出版自由》,[英]密尔顿著,商务印书馆,1958年。此书为西方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圣经”,反映了英法美资产阶级大革命以来的关于“传播自由”的理念。
34、《比较新闻传播学》,童兵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此书对中、西方新闻传播理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对比、概括。
35、《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童兵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本书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发展与理论体系的形成。
36、《新闻传播法教程》,魏永征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本书内容包括导论、宪法规范、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新闻与法治、新闻传播活动与公民、法人的人格权、特殊新闻和信息的发布、对新闻事业的行政管理等。此书为高等学校新闻传播学科法律专题推荐教材。
37、《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法]马特拉著,陈卫星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本书为法国马克思主义学派学者的传播学专著,作者具有东西方及南美洲文化工作经验,采取多元文化和世界体系观念,从世界资本主义历史和战略图景出发,论述媒体技术与国际关系的建构。
38、《传播政治经济学》,[加]莫斯可著,胡正荣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本书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思想传统出发,论述了媒体产品、媒体制度和媒体权力的构成关系,从历史与文化的互动过程中,揭示媒体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39、《组织中的传播与权力:话语、意识形态与统治》,[美]姆贝著,陈德民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本书为基于批判学派立场的组织传播学论著,包括组织形成的过程、组织传播的文化观、权力,旨趣和组织文化、意识形态和组织文化、意识形态和组织符号体系等内容。
40、《当代广告学》,[美]阿伦斯著,丁俊杰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本书为美国广告学经典性教材,涵盖了广告概览,营销战略与广告战略的制订,广告与其他传播组合元素的整合,广告创作,广告媒介应用等部分。
41、《民意――沉默的螺旋的发现之旅》,[美]诺尔-纽曼著,翁秀琪等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本书详尽介绍了“沉默的螺旋”的民意研究模式的发现,理论的背景,方法和研究案例。
42、《解读电视》,[英]费斯克、哈特利著,郑明椿译,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3年。本书为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关于电视文化、电视受众、电视符号内容的研究成果。
43、《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英]霍尔等著,徐亮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本书为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代表性论著,书中阐明了“表征”这一分析文化传播和媒体文化特质的重要范畴,并采集了丰富的研究案例。
44、《媒介研究的进路》,[英]巴雷特、纽伯尔德编著,汪凯、刘晓红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本书为英国学派整理的媒介研究经典性文献读本,此书涵盖了欧洲和北美的大众传播研究传统,包括实证主义方法的受众效果研究与新闻传播专业主义研究,也包括传播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符号研究、女权主义和图像传播研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45、《电影与方法:符号学文选》,[法]麦茨著,李幼蒸译,三联出版社,2002年。本书为电影符号学主要代表作,论述了电影符号的基本问题、电影语言与文本结构。
46、《理论符号学导论》,李幼蒸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此书系统介绍了理论符号学发展的传统、流派、知识脉络。
47、《无形的网络: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吴予敏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此书以传播学的观念和视角,论述了中国历史上传播媒介的演化、社会组织结构与传播的关系、中国政治制度和运作机制中的传播制度和技术、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的传播观念,提出了传播与社会文化建构的内在关联的概念。此书1991年在台湾再版。
48、《华夏传播论》,孙旭培等著,人民出版社,1997年。此书为中国传播史的通论性著作,论述了中国传播观念的形成、传播与媒介演进的关系、中国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传播制度与控制、多领域的传播及跨文化传播问题。此书由若干专题论文组成。
49、《美国大众传播法:判例评析》,[美]吉尔摩等著,梁宁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本书介绍了自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历史与原理,自由主义的新闻传播理念支配下的传播法体系建构与实施。
50、《作为话语的新闻》,[荷]梵-迪克著,曾庆香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本书将话语分析与媒体研究结合,并揭示新闻传播话语与社会认知及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
51、《现代日本大众传播史》,张国良著,学林出版社,1992年。以探索日本战后45年来言论自由状况的嬗变这一角度,介绍了日本大众传媒的发展历程。
52、《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美]约书亚-梅罗维茨著,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采用社会学“场景”分析研究电子媒介和媒介行为,在众多研究新媒介的著书中,此书具有独特的视野。
53、《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卜卫著,新华出版社,2002年。内地第一本关于儿童的媒介效果的专著。
54、《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美]哈罗德.拉斯韦尔著,张洁等译,展江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是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的代表作,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研究一战交战国的宣传策略及效果。
55、《中国报学史》,戈公振著,中国古籍出版社,2003年。中国第一部报刊专著,代表了1949年前报刊研究的最高水平。
56、《中国新闻事业史新编》,丁淦林等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此为被广为采用的新闻史教材,简明扼要。

57、《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徐培汀、裘正义著,重庆出版社,1994年。此书对中国古代、近代新闻传播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概括与梳理。

58、《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胡太春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此为一本专门研究中国近代新闻思想的专著。

59、《世界新闻传播史》,陈力丹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本书涉及五大洲的新闻传播发展史,所引材料至2000年,对英、法、德、美、俄、巴西、印度、南非、澳大利亚等国的新闻传播业状况及由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60、《美国新闻事业史》(上、下)[美]F.L.莫特著。世界书局发行(台湾),1960年。此书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史专著之一,主要涉及报刊史。

61、徐宝璜:《新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开国人自写新闻学理论之先河,美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对其新闻观有重要的影响。

62、《新闻写作方法论》,艾 丰著,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作者依据其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总结中国当代新闻写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63、《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李良荣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本书系统研究新闻报道文体及其演变。

64、《当代新闻采访》,刘海贵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此书为目前被广泛采用的新闻采访方面的教材。

65、《深度报道原理》,杜骏飞等著,新华出版社,2002年。深度报道是除了短消息外另一种重要的报道方式,该书有益于学生对这一报道方式的原理作深入的了解。

66、《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蔡  雯著,新华出版社,2001年。此书将新闻报道作为媒介产品生产的一个核心环节,从新闻资源的深度开发这一角度讨论新闻报道策划的规律、原则和技巧。

67、《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美]杰里.施瓦茨著,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3年。本书有详实的新闻报道案例分析,资料丰富,有助于了解职业记者所必备的素质与技能。

68、《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魏永征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这是由我国新闻法专门研究者所写的专著,论述了新闻传播法体系的构成设想,理论基点以及与世界新闻传播法规体系的比较,书中包括有一定的案例。

69、《大众传播法概要》,[美]T.巴顿.卡特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作为“美国法学精选丛书”之一,作者既有传播学者,又有律师和法学学者,以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产生背景为线索,辅以大量案例,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美国大众传播法。

70、《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美]克里斯蒂安著,华夏出版社,2000年。本书通过经典案例研究和评论把伦理学与媒体实践结合在一起,除了专门的理论探讨外,主要涉及新闻、广告、公关和娱乐中的伦理问题。

80.M.Schudson: Discovering the News: A Social History of American Newspaper,Basic Books, Inc.,Publishers,1978

81.D.Schiller: Objectivity and the New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81

82.T.Gitlin: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 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0

83.G.Tuchman:Making News: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NY:Free Press(1978)

84.M. Fishman: Manufacturing News.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0

85.H.J.Gans: Deciding What’s News. NY:Vintage Books.1979

86.J.C. Nerone: Last Right: Revisiting 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95

87.J.Lichtenberg: Democracy and the Mass Med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88.D.L.Altheide et.al.,Media Logic, Sage, 1979

89.D.Berkwitz(ed):Social Meanings of News,CA:Sage. 1997

90.D. Weaver et.al.,The American Journalist. University of Indiana Press.1986

91.R. Picard: Media Economics. Beverly Hills, Sage. 1989

92.J. Turow : Media Industries. NY:Longman. 1984

93.P. Meyer : Ethical Journalism. Longman,1987

94.M. Feinstuck : Media Regulation, Public Interest and the Law,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9
95.Denzin, N. & Lincoln, Y. :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1994
96.Lindlof, T. : Qualitative Commun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Newbury, Park, CA: Sage, 1994
97.Potter,W.J. : An Analysis of Thinking and Research about Qualitative Method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1996
以上3本著作,为质化研究方法论的引导性著作。
98.Wimmer,R.D. & Dominick,J. R.: Mass Media Research: In Introduction, Belmont,CA: Wadworth. 1994
   此为关于传播量化研究的著作。
99.McQuail, D. & Windahl, S. : Communication Models for The Study of Mass Communication, London and Newyork: Longman, 1993
   该著作关于19960-1980年间的经验主义研究模式论作出了论述和总结。
100.Shoemaker,P.J.: Gatekeeping, Newbury Park,CA:Sage.1991
   此为系统扼要论述“把关人”概念及其研究历程的著作。
101.Rogers,E.M.: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NY: Free Press. 1983
   此为系统论述“创新扩散”模式的导论性著作。
102.Tichenor,P.J., Donohue,G.A., & Olien, C.N.: Conflict and The Knowledge Gap., In Community Conflict and The Press, Beverly Hill, CA:Sage 1980
   此为“知识沟”理论的权威性论述。
103.Noelle-Neumann, E. : The Spiral of Silence: Public Opinion – Our Social Skin,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4
   此为“沉默的螺旋”模式的权威论述。
104.Fox,S. : The Morror Makers: A History of American Advertising and Its Creators, NY: Morrow.1984
  此书论述了美国广告的历史,包括从早期的“AIDA”模式到消费品牌研究的发展。
105.Aker, D. A. & Biel, A.L.: Brand Equity & Advertising: Advertising’s Role in Building Strong Brands, Hillsdale,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93
   此书反映了美国广告学研究与品牌研究的交叉融合。
106.Paul Cobley ed. :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Reader.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此书为传播理论的经典选本,其知识结构延续修辞学、人文学、符号学传统。包括:符号理论、意义理论、后结构主义的符号-意义理论、言语行为理论、信息受众理论、身体、主体及社会本文理论、解释学及阅读行为理论等。
107.Rogers,E. :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Critical Perspectives. Beverly Hills, CA: Sage,1976.
此书为发展传播学开创性著作。
108.McCroskey,J.C.: An Introduction to Rhetorical Communi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93.
此书是关于修辞传播研究的综合型论述。
109.Burke, K. : Definition of Man, In Language as Symbolic Action: Essay on Life, Literature and Method.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 Press. 1968
   此书为西方修辞学大家布尔克关于人的符号化行为的经典性论述。布尔克理论被认为是对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传统的重大发展。
110.Cragan, J. F. & Shields, D. C. : Symbolic Theories in Applie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Cresskill, NJ. Hampton Press.1995.
此书是基于言语传播学传统的应用传播研究的综合型论著。
111.Davis, J. J. : Advertising Research: Theory and Practice. Pentice Hall 1997
此书为广告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典范教材。
112.Fiske, S. T. & Taylor, S. E. : Social Cognition, McGraw-Hill, Inc. 1991.
此书为当代社会认知心理学的典范著作,社会认知心理学成为20世纪末传播学关于人际沟通理论及传播效果理论的主要知识来源。
113.Belch,G. E. & Belch, M. A. : Introduction to Advertising & Promotion, An 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 Perspective, Irwin, McGraw-Hill Press.1995.
本书为广告学重要的教材,从整合营销传播的角度论述广告策略,充分关注到全球化时代广告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此书中国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有中文译本)
114. William Wells, John Burnett & Sandra Moriarty: Advertis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Pearson Education Inc. 2003
   本书为广泛采用的广告学基础教材,重点讨论在信息化、全球化时代广告发展及策略问题。并对从理论到实践作出全面论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文提要本)
115. 《广告创意完全手册》,马里奥. 普瑞根编著,初晓英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此书详尽分析世界最富于魅力的广告创意,从中总结广告创意思维的特点与规律。

二、相关学科书目
116、《社会学》,[英]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本书为目前社会学教科书中最能反映现代性社会特点分析水平的著作,全书分为21部分,分别论述了什么是社会学、文化与社会、变化中的世界、社会互动与日常生活、性别与性、家庭、犯罪与越轨行为等内容,作者高度关注媒体技术对于社会变迁的深刻影响。
117、《社会的构成:结构化理论大纲》,[英]吉登斯著,李康、李猛译,三联出版社,1998年。此书系统论述现代性和自反性社会构成的关系,论述了传播媒体和信息沟通网络是构成自反性社会的基本条件。
118、《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德]西美尔著,林荣远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本书为19世纪至20世纪初最具洞见的德国思想家对于现代性社会构成的深入剖析,包括社会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及其测量、社会组织的构成、社会等级、社会空间等主题内容。
119、《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本书为当今法兰克福学派最具代表性的思想家的主要著作,其中提出了“公共领域”(又译为“公共空间”)的著名概念。全书论述了与广义传播学关系密切的“公共领域”在欧洲的形成,以及公共空间与社会民主的关系。
120、《社会实在问题》,[德]许茨著,霍桂桓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本书为社会现象学代表人物的社会研究专著。其中的思想对于美国传播学有重要影响。
121、《人论》,[德]卡西尔著,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再版)。本书为新康德主义哲学家卡西尔运用符号哲学观念关于人类及社会文明的深刻论述,独树一帜地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并从这一定义出发,对各种文化现象,诸如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进行全面的论述。
122、《文化与交流》,[英]利奇著,郭凡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本书是从结构主义理论立场出发所作的文化人类学的纲要性著作,书中将文化的构成与传承机制归结为传播交流的作用。
123、《文化的解释》,[美]格尔茨著,韩莉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本书为当代象征人类学的代表著作,从象征与意义的关系入手,全面梳理了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里的误区,对文化的概念、文化与宗教、文化与意识形态等的关系进行了详实的研究。
124、《话语与社会变迁》,[英]费尔克拉夫著,殷晓蓉译,华夏出版社,2003年。本书为批判学派的代表性的话语分析著作,简要地描述了近二十年来流行的几种话语分析方法,对各个学派的贡献和作用,优势和局限等进行全面讲述。
125、《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法]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本书为反映法国社会思想家布迪厄主要观念的著作,书中提出了“符号权力”“场域”等重要概念。
126、《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德]曼海姆著,艾彦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本书为西方知识社会学的经典著作,是社会意识形态批判的重要理论武器。
127、《狱中札记》,[意]葛兰西著,曹雷雨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本书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性著作,深入剖析了知识人、知识生产于国家权力、意识形态的关系。
128、《普通语言学教程》,[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本书为普通语言学经典著作,其开创性的基本观念和方法论直接导出20世纪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语言学转向”。
129、《交往行为理论》,[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本书是哈贝马斯代表性著作。哈贝马斯试图阐发“交往行为”的社会构成及合理性结构,重新改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现代性困境指出出路。此书有多个译本。
130、《心灵、自我与社会》,[美]乔治-米德著,赵月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年。此书为米德的社会心理学代表著作。该书阐发的理论对于人类传播学的建构具有经典的意义。
131、《语言哲学》,[美]马蒂尼奇编,牟博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该书是语言哲学经典选本。其中第二部分“言语行为”,第七部分“隐喻”,第八部分“私人语言”与言语传播学、文化传播研究关系密切。
132、《词与物》,[法]福柯著,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此书为现代文化思想大家福柯的代表作之一。福柯采取的思想路径,不同于结构主义,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主义,而是将历史主义和批判思想结合,发展出独特的“文化考古”思想方法,试图通过对于符号构成的文化过程的解析,完成对于现代性社会文化根基的批判和颠覆。
133、《科学革命的结构》,[美]孔恩著,程树德等译,台北:远流出版社,1989初版,1994年二版。此书国内译本:1、T. S. 库恩著,李宝恒、纪树立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2、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此书论述了科学知识进化的规律,对于北美传播学理论和学科发展曾经发生重要影响。
134、《文化帝国主义》,[英]汤林森著,冯建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此书是全球化时代对于“媒体-文化帝国主义”的批判性著作。
135、《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美]詹明信著,张旭东编,陈清侨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此书为西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代表性著作。
136、《法兰克福学派论著选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外国哲学研究室编,商务印书馆,1998年。本书目前仅出版了上卷。此书收入了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库塞的主要论著的节译,选本较为精审。
137、《诠释与过度诠释》,[意]艾柯等著,王宇根译,三联出版社,1997年。本书收入了意大利哲学家艾柯、美国哲学家罗蒂等几位著名符号学家关于文化符号学的论述。
138、《法兰克福学派史1923-1950》[美]马丁-杰伊著,单世联译,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此书是目前关于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发展史的重要的研究论著,是研究传播批判学派思想源流的必备参考书。
139、《社会如何记忆》,[美]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此书从符号人类学角度论述了历史文化传承与符号传播的关系。
140、《结构人类学》,[法]莱维-施特劳斯著,谢维扬、俞宣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本书为结构主义人类学经典著作,揭示了人类社会生活、文化认知结构与符号象征的关系。
141、《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费孝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本书为中国社会学家20世纪最主要的论著,对于解释中国传统社会的人际交往、社会结构有重要的意义。
142、《自由秩序原理》,[英]哈耶克著,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本书为西方现代自由主义社会政治理论的代表著作,有助于理解新闻传播学的自由主义思想的逻辑与根源。
143、《通往奴役之路》,[英]哈耶克著,王明毅、冯兴元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本书为自由主义思想家对自由主义和集权主义社会的比较分析,其中关于传播的论述占据一定的比重。
144、《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洪汉鼎主编,东方出版社,2001年。本书收录了德国、意大利、法国、美国近现代著名的解释学哲学家的重要论述,有助于理解解释学与符号学的关系、认识论与现象学的关系。
145、《哲学与政治――阿尔杜塞读本》,陈越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本书收入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代表人物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论述。
146、《社会性动物》,[美]埃利奥物-阿伦森著,郑日昌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本书初版30年后,其第8版被引荐到中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的这部著作被称为“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
147、《文化研究导论》,[英]阿雷恩-鲍尔德温等著,陶东风等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本书的英文版是流行于英美大学的文化研究教材。本书非常系统、全面,是文化研究的一门很好的入门书籍。
148.《文化与公共性》,汪晖、陈燕谷主编,三联书店,1998年。本书收入关于现代性、后现代、后殖民文化研究若干主题论文,重点涉及当代世界政治与文化体制批判。
149、《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美]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本书为贝尔关于后现代文化批评最具原创性的著作。
150、《货币哲学》,[德]西美尔著,陈戎女等译,华夏出版社,2002年。本书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化哲学著作之一,西美尔作为西方最具洞察力的思想家,对于工业化前景及其文化危机的深刻分析,直接构成为当代文化批判的思想源泉。

 

相关话题/传播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2012年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课程班招生简章
    为了快速培养适应我省我市传媒和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经广东省教育厅和省学位办批准,深圳大学传播学院现开 ...
    深圳大学 2012-11-10
  • 深圳大学传播学2011年考研初试复习经验
    深圳大学传播学2011年考研初试复习经验 考研论坛 欣子然2011-04-27   各位学弟学妹:  大家好。总结一下我考深大传播学的一些经验吧。  首先说到初试,我的分数不是很高,368,各科分别是:政治81,英语65,传播97,广告125,排并列第九。之前论坛上已经出现了第三名和第七名的童鞋的经验帖,我的初试成绩,专业课并不突出,作为本科广告专业的学生, ...
    深圳大学 考研论坛 2012-11-10
  • 深圳大学传播学2011年考研初复试全经验
    深圳大学传播学2011年考研初复试全经验 考研论坛 love_乖2011-05-03   作为论坛的受益者,早在考研的时候就决定结果出来之后,无论成败都要写点什么来回馈论坛的。这一路走来,虽然磕磕绊绊,但是还是幸运的获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  这里为什么说是复试经验呢,因为我一志愿并非深大。今年一志愿报考武大传播学,各科成绩分别是:政治80 英语64 专一11 ...
    深圳大学 考研论坛 2012-11-10
  • 深圳大学2009年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经验小结
    深圳大学2009年新闻传播学考研复习经验小结 考研论坛 落落宁2009-06-07   在论坛上留了帖子,这几天有很多10年要考传播的师弟师妹们加我,真是看见你们就像看到了去年的自己。其实也不过才完全结束不到两个月而已,却觉得好久好久了。你们的执着和坚持,以及那些热情和迫切,让我又回到了那段奋斗的日子。  我是08年的4月份左右开始备研的,但那时只是晚上上会 ...
    深圳大学 考研论坛 2012-11-10
  • 深圳大学传播学——关于择校关于复习
    深圳大学传播学——关于择校关于复习 2010-07-13 考研论坛 lws8855   先从选择学校开始说起吧,我是跨专业考的,所以仅从我个人的角度出发。  1.了解自己的兴趣,并十分确信自己喜欢新闻传播这一行业,有明确的目标,不盲从!有简单的上研计划及毕业从业方向的规划。  2.考研是一个充满考验的过程,首先要确保自己可以坚持到最后,不做半途而废的 ...
    深圳大学 考研论坛 2012-11-10
  •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介绍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介绍 2011-07-15   学院简介:  深圳大学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创办新闻传播学专业。现开设有新闻学、传播学和广告学等3个本科专业,其中包括新闻学、广播电视、网络与新媒体、广告策略、广告设计等专业方向。目前,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100余人,研究生70余人。学院现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与暨南大学合作, ...
    深圳大学 考研论坛 2012-11-10
  • 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介绍
    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介绍 2011-07-14   追求和谐发展的人文与传播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成立于2002年。学院下辖中文系、新闻系、社会学系、广告系、大学语文教研室和艺术教育教研室。开设汉语言文学等7个本科专业(方向),现有学生1087人,其中校本部777人,三水校区310人。学院拥有一支教学水平与学术造诣较高、敬业精干、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 ...
    广东商学院 考研论坛 2012-11-08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导师师资队伍
    教授、副教授简介郭光华,教授。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2005年起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2006年获广东外语外贸大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2-11-07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介绍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介绍 2011-07-14   为培养职业教育类教育技术专业人才,2001年8月学校在原电教中心的基础上创建了教育技术系,并于2007年4月更名为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  学院开设有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技术三个本科专业和一个职业教育技术硕士培养方向,其中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了教育技术师范、教育影视制作、教育软件工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考研论坛 2012-11-06
  • 广州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与传播系介绍
      发展沿革   本系的前身是体育社会科学系体育新闻专业,该专业于2000年试办,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招生,学名为新闻学 ...
    广州体育学院 2012-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