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深圳大学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深圳大学 /2012-11-10

 

深圳大学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中外互译、撰写外文论文摘要和一定的听说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培养方向
学科、各培养方向与研究内容简介。

学科名称
培养方向
研究内容
指导教师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政治哲学与社会发展研究
田启波、杨茂明、李泳梅、郑湘萍、包毅
人学研究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
景海峰、王立新、黎业明
中国近现代哲学
中西哲学比较
外国哲学
外国哲学史
赵东明、葛欢欢
现代人本主义哲学
分析哲学
伦理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张以明、董世峰、李隼、刘国红、余树萍、傅鹤鸣
西方伦理学史
中国古代伦理思想与当代社会发展
宗教学
宗教学理论
李大华、王兴国、问永宁
世界各大宗教研究
宗教与当代社会
科学技术哲学
科学发展与环境保护
汪天文、姜琬、刘椿
科技创新与产业政策
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
    逻辑学
逻辑哲学
徐明明、余洋
 
逻辑与方法
数学哲学
    美学
西方美学史
王晓华、陈海静
 
美学专题研究

 
三、学习年限
本学科学制三年。研究生应该在规定的学制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课程和学位论文,修满学分,按期毕业。经研究生本人申请、学院同意、研究生院(筹)批准,可延长学习年限,但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五年。研究生在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前提下,可以申请提前半年或一年毕业,但在学年限不得低于2年。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与学位(毕业)论文的时间比例一般为1:1。
 
四、培养方式
(一)实行导师负责制,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
(二)研究生应完成个人培养计划所列的课程学习任务,承担导师安排的科研工作,完成学位论文。
(三)研究生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中期考核,中期考核参照《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筛选办法》执行。
(四)跨学科、专业或以同等学力录取的研究生原则上应补修本学科、专业本科的主干课程,由导师在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时予以确定。
(五)重视科研能力和方法的训练,除本专业开设系统的学位课程外,还建立与相邻专业方向的交叉联系;因材施教,强调自学和对话式、讨论式教学,发挥导师和研究生双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个人培养计划
第一学期结束前,指导教师与所指导研究生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共同拟订并提交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个人培养计划纸质文档由学院保存,电子文档上传至研究生院(筹)。
 
六、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及学分
课程学习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理学专业为35学分),学位课程21学分
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讲授形式
考核方式
要求
学位课程(21学分)
公共学位课
政治理论课
3学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1
36
讲授
考试
平均≥75分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文)
2
70
讲授
考试
自然辩证法概论(理工科)
2
54
讲授
考试
外语
6学分
基础外语
英语(一)
2
160
讲授
考试
英语(二)
3
专业外语
1
40
讲授
考试
专业学位课
基础理论课
6学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
2
40
讲授
考试
中国哲学研究
2
40
讲授
考试
外国哲学研究
2
40
讲授
考试
专业课
(六选三)
6学分
伦理学研究
2
40
讲授
考试
宗教学研究
2
40
讲授
考试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
40
讲授
考试
逻辑与方法
2
40
讲授
考试
中国哲学经典选读
2
40
讲授
考试
外国哲学经典选读
2
40
讲授
考试
非学位课程(不少于11学分)
必修环节
3学分
学术讲座
1
登记满10次
考查
通过
文献阅读(开题报告)
2
导师考核
考查
教学或社会实践
选修课
8学分
当代发展哲学研究
2
40
讲授
考试
≥60分
马克思与尼采思想比较研究
2
40
讲授
考试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
2
40
讲授
考试
法兰克福学派专题研究
2
40
讲授
考试
先秦诸子研究
2
40
讲授
考试
宋明理学研究
2
40
讲授
考试
经学史专题研究
2
40
讲授
考试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
2
40
讲授
考试
现象学研究
2
40
讲授
考试
分析哲学与数学哲学
2
40
讲授
考试
康德与当代新儒家研究
2
40
讲授
考试
中西诠释学比较研究
2
40
讲授
考试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研究
2
40
讲授
考试
西方伦理思想研究
2
40
讲授
考试
应用伦理学
2
40
讲授
考试
宗教学前沿问题研究
2
40
讲授
考试
中国古代宗教经典研究
2
40
讲授
考试
宗教社会学与宗教人类学
2
40
讲授
考试
中国近现代科学与社会
2
40
讲授
考试
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研究
2
40
讲授
考试
自然科学史原著选读
2
40
讲授
考试
逻辑学专题研究
2
40
讲授
考试
 
美学专题研究
2
40
讲授
考试
 
西方美学史
2
40
讲授
考试
 
补修课程
 
 
 
 
考查
通过

 
七、课程免修
研究生通过自学或其他学习途径已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并达到其基本要求,经本人申请,任课教师同意,院、校两级批准后可免修,但需参加该门课程结束时的考试或在课程开始前单独组织的免修考试,通过考试可获得学分。
 
八、考核方式
(一)课程学习和各必修环节,均需按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成绩考核,经考核通过才能取得规定的学分。
(二)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除必修环节和补修课程进行考查外,其他课程一律进行考试。
(三)考试成绩按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定,考查科目按通过、不通过两级记分制评定。
(四)考试课程成绩要求60分以上(含60分)可获得学分,考查课程通过者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各科成绩平均达到75分以上(含75分)方可申请学位。
(五)考试可以采用闭卷、开卷或课程论文等方式,如采用其它方式须经学院主管领导同意并做好考核记录。
(六)必修环节中,开题报告通过获得文献阅读学分;研究生参加讲座并填写《学术讲座登记表》,导师签名确认后获得学术讲座学分;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由导师进行考核,不计学分。必修环节不通过者不能申请论文答辩。
(七)学位(毕业)论文答辩成绩按通过、不通过记录。
 
九、学位论文
研究生通过中期考核可进入学位(毕业)论文阶段。进入学位(毕业)论文阶段的研究生首先进行开题,撰写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文献阅读,学位论文选题、科研调查、研究方法、实验手段、理论分析、论文工作计划等。开题报告向研究生指导小组提交,经学院批准,由各培养单位存档。凡首次开题未通过者,应于一个月内重新选题并再次组织开题,仍未通过者应终止学习,按退学处理。研究生的学位(毕业)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撰写要求详见《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细则》。有关学位(毕业)论文的学术规范问题由研究生本人承诺,导师负责。
论文要求从搜集资料、掌握动态及分析问题上表现作者初步的学术研究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 在确定选题前要对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动态作充分的调查研究,选题应属研究基础较为薄弱的问题;
(2) 论文选题必须经过开题报告阶段,经过导师和本专业其他专家审核,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3) 论文要提出有别于现有学术成果的新见解;
(4) 论文观点鲜明,引用的资料翔实、可靠,结构严谨,逻辑层次清晰,行文流畅;
(5) 论文字数在2-5万字为宜;
(6) 论文的写作时间不能少于两个学期。
 
十、毕业与学位申请
研究生按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要求,修满规定学分,通过论文答辩,准予毕业,并根据《深圳大学学位条例实施办法》申请学位。
 
十一、推荐阅读文献

编号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
1
哈贝马斯
重建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2
德里达
马克思的幽灵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3
阿尔都塞
2010
4
雅克·比岱
2011
5
M Jay, 杰伊
辩证的想象: 法兰克福学派和社会硏究所的历史, 1923-1950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6
6
田启波
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与中国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7
田启波
吉登斯现代社会变迁思想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7
8
黄楠森
1998
9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0
10
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名编译局马列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999
11
韦政通编
中国思想史方法论文选集
世界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12
唐明邦等主编
中国古代哲学名著选读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8
13
萧萐父
中国哲学史史料源流举要
1998
14
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商务印书馆
2004
中国文化要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15
熊十力
新唯识论
中华书局
1985
体用论
中华书局
1994
16
金岳霖
论道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知识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17
贺麟
文化与人生
商务印书馆
1988
18
唐君毅
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
2006
19
牟宗三
心体与性体
1999
现象与物自身
台湾学生书局
1984
20
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中国思想史论集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4
21
柏拉图
《巴门尼德篇》、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1
《斐多篇》、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理想国》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6
22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尼各马可伦理学》
商务印书馆
2003
23
奥古斯丁
上帝之城
人民出版社
2006
忏悔录
商务印书馆
1963
24
笛卡尔
第一哲学沉思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25
斯宾诺莎
伦理学
商务印书馆
1983
26
莱布尼茨
人类理智新论
商务印书馆
2002
27
休谟
人性论
商务印书馆
1980
28
康德
《纯粹理性批判》、
人民出版社
2004
《实践理性批判》、
人民出版社
2004
《判断力批判》
人民出版社
2002
29
黑格尔
小逻辑
商务印书馆
1980
精神现象学
商务印书馆
1979(上)
1997(下)
30
尼采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强力意志》
商务印书馆
2007
31
胡塞尔
逻辑研究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4
欧洲科学危机与超越现象学
2001
32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3
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
商务印书馆
2007
34
萨特
存在与虚无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7
35
德里达
论文字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36
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
商务印书馆
1996
哲学研究
商务印书馆 /
2000
37
奎因
逻辑哲学
三联书店
1991
语词与对象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38
罗蒂
后形而上学思想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39
斯泰格缪勒
当代哲学主流(上、下卷)
商务印书馆
1986
40
马蒂尼奇
语言哲学
商务印书馆
1998
41
万俊人
现代西方伦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42
朱贻庭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3
周辅成
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下卷)
1964
44
麦金泰尔
德性之后
1905
45
罗尔斯
《正义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道德哲学讲演录》
上海三联书店
2003
46
拉斐尔
道德哲学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8.11
47
皮彻姆
哲学的伦理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
48
西季威克
《伦理学史纲》、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伦理学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6
49
雅克·蒂洛
伦理学与生活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50
梯利
伦理学导论
2002
51
宋希仁
西方伦理思想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52
徐向东
自我、他人与道德
2007
53
缪勒
《宗教学导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54
刘小枫
个体信仰与文化理论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7
55
蒂利希
基督教思想史
东方出版社
2008
56
沃尔克
基督教会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57
麦格拉斯
基督教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58
德雷恩
《旧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新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59
希克
《从宗教哲学到宗教对话》
2010
《上帝道成肉身的隐喻》
2000
60
石峻等编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
中华书局
1981
61
吕澂
《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中华书局
1979
62
汤用彤
《印度哲学史略》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隋唐佛教史稿》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63
任继愈主编
中国佛教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64
金宜久
伊斯兰教概论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7
65
伊斯兰教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66
金宜久
中国伊斯兰教史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67
李养正
道教概论
中华书局
1989
68
李养正
道教义理综论
2009
69
李大华
隋唐道家与道教
2011
70
陈振明
法兰克福学派与科学技术哲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71
拉雷·N·格斯顿
公共政策的制定
重庆出版社
2001
72
海德格尔
技术的追问,海德格尔选集》(下)
上海三联书店
1996
73
拉普
技术哲学导论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74
让-伊夫·戈菲,
《技术哲学》
商务印书馆 /
2000
75
陈昌曙,
技术哲学导论
科学出版社
1999
《论技术》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76
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77
拉卡托斯,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78
波普尔,
《客观知识—个进化论的研究》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科学发现的逻辑》
2008
79
丹皮尔,
《科学史及其与哲学与宗教的关系》
商务印书馆
1975
80
洪谦,
《逻辑经验主义》(上下卷)
商务印书馆
1999
81
夏皮尔,
《理由与求知——科学哲学研究文集》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
82
贝尔纳,
《历史上的科学》
科学出版社
1959
83
叶平,
《生态伦理学》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4
84
邱仁宗,
《生命伦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85
鲁品越,
《西方科学历程及其理论透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
86
李约瑟,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科学思想卷》
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87
梅森
《自然科学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相关话题/哲学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