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暨南大学《新闻写作》课程内容大纲(6)

暨南大学 /2012-08-20


“解释性报道是一种作解释或者分析的报道,也就是那个被过多地滥用的词语‘有深度的报道’。它是一种加背景给新闻揭示更深一层意义的报道”。(引自刘明华著《西方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81页)
2. 解释性报道的特点
(1)其新闻价值主要表现在对新闻事件“为什么”会发生,发生这件事有什么意义的解释上。
(2)大量使用背景材料
(3)客观性强,不做主观臆测。
(4)这类消息报道适合于重大的社会问题、国际问题,以及人们关心的需要回答的问题。
(5)除了运用常见的叙述方法外,还有夹叙夹议,描述的穿插,场景的描写等手法,增加其广度和深度。
3. 解释性报道的适用范围
一般来说有五个方面:第一,重大国际事件尤其是突发性国际事件需要解释;第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等需要解释;第三,重大科技成果的研究立项与研究成功推广使用时需要解释。第四,新的经济政策出台,如调整人民币利率等,物价涨跌等关乎到人民生活的切身利益的事项需要解释。第五,社会上出现的异常现象如自然现象等需要解释。
4. 解释性报道对记者的要求
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有广博的知识面;有较高的辨别新闻价值和敏锐的判断能力;有较强的分析能力。
16.2 解释性报道的写作
1. 补充新的事实,使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更明白易懂
2. 解释时讲究客观性。如何客观?用新闻事实、背景材料进行水到渠成的分析。
3. 开头与主体部分写作
(1)开头
①对比性开头。
②单刀直入式开头。
(2)主体.
主体部分的写作主要根据开头提出的问题使用背景材料逐步推进。可以分成几个小标题,也可以部分小标题一口气写下来。无论怎么样安排主体部分,都应做到条理清晰,步步深入。
3. 结尾
①结论式
结论式的结尾往往是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水到渠成的作出结论,给人们一个明晰的印象。
②展望式
③警示式
警示式写法时指出问题的的症结所在,以警示有关人员和部门注意这些问题的严重性。

思考与练习
1. 解释性报道的传播意义和价值何在?
2. 解释性报道如何做到客观解释?
3. 解释性报道在使用哪个背景材料时如何做到更加科学?


第17章 精确新闻报道
本章重点:
□ 精确新闻报道的特点和作用
□ 精确新闻报道的写作技巧
□ 精确新闻报道四种类型的写作技巧
□ 精确新闻报道中应注意的问题。

精确新闻(PrecisionJournalism),也称精确新闻报道,指记者在采写中运用调查、统计和内容分析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的新闻报道(肖明 丁迈《精确新闻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1月,第2页)。精确新闻经常使用的方法是民意调查。 “广义的精确新闻泛指以各种民意调查结果为新闻报道 (姜秀珍《新闻统计学》新华出版社,1998年5月,第9页)。 

17.1 精确新闻概述
1. 精确新闻的产生
精确新闻一词1967年美国记者菲利普?迈尔(PhilipMeyer)提出的。当时迈尔任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他用科学调查分析方法写出了《回到第十二条街》的系列精确报道,并一举获得普里策新闻奖。(姜秀珍《新闻统计学》新华出版社,1998年5月,第11页)。
1973年迈尔出版《精确新闻报道》(Precision Journalism)一书。精确新闻报道在美国开始受到重视,各大学新闻学院开始开设精确新闻报道课程,并逐渐形成精确新闻学派。
我国台湾地区1984年开始采用精确新闻报道。
中国内地的精确新闻的报道最早出现是在1983年。
2. 精确新闻的报道方式
精确新闻报道有两种方式:一是记者自己独立做全面的调查和研究进行的报道;二是记者利用调查机构的报告来进行的报道。
3. 精确新闻的报道作用
(1)反映民意。
(2)调整错误观念。
(3)摆脱消息来源的控制。
17.2 精确新闻的写作
精确新闻大致可分为:描述型、探讨型、解释型、观察型四种。
1. 四种类型的精确新闻写作
(1)描述型。
(2)探讨型。
(3)解释型。
(4)观察型
2. 精确新闻报道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更加规范性。国内的精确新闻报道起步较晚,但要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努力向规范化靠拢。
  第二,增强报道的时效性。
第三,增强报道趣味性和立体化。在我国,精确新闻尚处在向大众普及的阶段,一定的趣味性符合大众的阅听习惯。
  第四,加强挖掘问题的深刻性。
第五,培养精确新闻的报道人才和精确新闻报道理论研究人才。
从目前情况看这两方面的人才都缺乏。有学者出版了理论研究专著,但还太少。报道人才也很缺乏。应加强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培养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

思考与练习
1. 我国的精确新闻报道如何才能深入发展?
2. 报到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
3. 认真准备,精心策划,尝试写一篇精确新闻报道。


第18章 调查性报道
本章重点
□ 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 调□查性报道的客观叙述方法
□ 调查性报道的社会价值

调查性报道,有人称之为揭丑报道。西方新闻界一种比较特殊的报道方式。对隐瞒的消息经过记者亲自调查弄清事件真相后进行的报道。
这种报道方式专门揭露社会阴暗面、政府里的黑幕,在西方很受欢迎。

18.1 调查性报道概述
1. 调查性报道的概述
2. 调查性报道的种类
调查性报道的种类可分为:政治性调查、社会性调查、经济调查等三种。
(1)政治性调查
涉及到政治体制、制度、权利、法律、民主等事件和问题的调查报道。
(2)社会性调查
社会性调查主要是针对社会上影响到人们生活、观念等方面事件的调查。
(3)经济调查
18.2 调查性报道的写作
1. 写作前的准备工作
(1)发现线索
(2)研究线索
(3)理清头绪
(4)着手调查
(5)搜集证据
  2. 调查性报道的写作思维
  (1)逆向思维写法
逆向思维写法就是从事件结果为起点,找出事件的发生的原因的一种写作方法。
(2)叙述冷静客观
  调查性报道靠事实说话,对事实中的人物,人物与事件的矛盾,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结论与事实的矛盾,只能用调查到的事实来展现,记者只是客观叙事,不做任何评论。
3. 调查性报道注意的问题
  调查性报道是经过媒体和记者周密调查,有时甚至冒着风险从事的一项活动。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主要是事实的真实、可靠性显示出报道的魅力。保证调查准确性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如果随意走一圈,问一问,不做深入的调查,不可能写出让人们信服的报道。这方面的教训不少。

思考与练习
1. 分析《孙志刚之死》的报道价值。
2. 调查过程中如何做到准确、客观、全面,才能实现报道的社会价值?
3. 调查性报道的发展趋势如何?


第19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
本章重点
□ 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的区别
□ 连续报道的思维过程
□ 系列报道的特点
□ 系列报道选题与策划

连续报道是对新闻事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的跟踪式报道。使受众对报道对象和内容有完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由于媒体竞争,一件事发生后需要争先报道,但事件还在发生,因此需要连续报道,让受众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

19.1 连续报道
1. 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的区别
连续报道的特点是,事件的走势、结局均无定论。记者不能控制事件,而受事件进展的制约。系列报道是事件已经发生,经过策划分期分批地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报道。系列报道的定义是:围绕同一重大事件、社会问题有目的有顺序的依次展开的报道。
2. 连续报道的思维过程
(1)首次报道写作——交待故事梗概
(2)二次追踪报道写作——矛盾展开
(3)交待事件结果,解决矛盾,故事结束
3. 连续报道的写作技巧
(1)掌握读者的接受心理,激发受众接受兴趣
(2)一张一弛,波澜起伏
19.2 系列报道
系列报道即围绕同一重大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不同层次连续推出的报道形式。
1. 系列报道的特点
(1)策划性强。
(2)系统性强。
(3)透视性强。
(4)独家性强。系列报道能发挥媒体竞争力优势。
2. 系列报道的写作
(1)选题
选题关系到报道效果和报道质量。选题的质量表现在:
①选题原则。群众关心的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事件。
②选题方向。第一,策划者能及时、敏锐、准确地判断社会和经济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必须加以解决的矛盾。第二,还要求在选题的策划过程中,选择的个案具有典型性,提出的问题有前瞻性。
③选题角度。选题要独特。独家事实、独家观点、独家分析、独家背景、独家人物。独到的报道角度,报道价值就会更大。
④选题基础。以事实为基础,占有大量的事实根据。
⑤选题依据。以政策为依据,包括党和政府在一段时期工作的方针政策、制度规定。
(2)报道及时
(3)讲究社会效果
(4)系列报道的写作结构
①提示。
②导语。
③主体。
④结尾。

思考与练习
1. 连续报道中第一次报道与后续报道之间应如何连接使受众接受更连贯?
2. 系列报道选题与策划应注意哪些问题?
3. 系列报道如何围绕选题进行构思和写作?
4. 仔细阅读下面系列报道的第一篇,从编者的话中体会系列报道策划的依据和重要性。分析记者如何采访和描写事实的。
关注中年知识分子健康系列报道之一
好多中年知识分子长期不看病不检查不休假不疗养睡不足带病干
过劳!他们平均寿命仅53岁
  编者的话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不断听到消息:谁谁入院了,谁谁开刀了,谁谁去世了……都是中年知识分子,是各个单位专业或行政方面的栋梁人物。
  中年知识分子,是承载了太多负重的一代人。在他们的青年时代,中国社会百废待兴,而他们都处于开拓创造的前沿位置。没有哪一个群体像这一群体那样,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亲手创造了时代的巨大变革。这批责任重大的中年人,继承了上一代人的价值观———多少人从“轻伤不下火线”、到“带病坚持工作”,最终“倒在工作岗位上”。太多的人物,太多的故事,无一不令我们感动。长久以来,他们都在关注着社会、关注着别人;现在,我们希望通过《关注中年知识分子健康》这组报道,引起社会对这一部分人的关注。
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精神压力,“三座大山”令知识分子不堪重负。最新的调查发现,
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比10年前下降了5岁,仅为53岁,比全国平均寿命则低17岁,中年知识分子死亡率更是超过老年人两倍,死亡年龄段多为45-55岁。
  吓一跳:一检检出多例晚期癌症
  广州某文化事业单位今年初先后有两名中年干部发现患了癌症后,今年5月的单位年度体检参检率高于历年。不检不要紧,一检吓一跳。600多名知识分子员工心电图异常的达28%,包括心肌劳损、高血压、冠心病等异常,比去年增加了一倍。此外高血脂、乳腺异常增生、乙肝携带者的检出率也相当高,分别为17%、13%和9%。这次体检新发现了3例晚期癌症患者,全部是45岁-55岁的中年骨干,有的癌症已经转移。无独有偶,广州某大医院今年的员工体检新发现三例晚期肝癌患者,全部是41岁-42岁的专业人才,一人最近已经死亡。
  得人惊:知识分子七成多亚健康
  公务员、新闻从业人员、教师、科技人员,这些令人羡慕的行业里,中年知识分子的健康问题到了令人十分担忧的地步:科技人员在35岁—55岁就英年早逝的比例偏高;在死亡的新闻工作人员中,死亡年龄段高度集中在中年人群,40岁—60岁这个年龄段占79%,平均死亡年龄为45.7岁。而在职人员健康者仅为18%,患病者为9%,其余不同程度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的表现大致有身体乏力、睡眠不稳、记忆衰退等。颈椎、腰椎长期积劳成疾也是这一人群的主要健康特征。

相关话题/新闻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