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肝癌病例(A)中发现均有或相当部分有乙肝病毒感染标记(a),表明乙肝病毒是肝癌的影响因素。各病例可能还有其他特征(如B,C,D,E……),但肝癌(A)特征是共同的;各病例可能还有其他暴露(如b,c,d,e……),但乙肝病毒感染(a)是共同的。
4.设A1,A2,A3……是事件(疾病)效应不同数量的状态,a1,a2,a3……是研究因素(暴露)不同数量的状态,两者间有共同变动的关系,因此因素a是疾病A的影响因素。当有关(暴露)因素不是定性的,而是等级或定量的,并与事件(疾病)效应成量变关系,才可以应用共变法。
如在吸烟与肺癌的研究中,随着吸烟剂量(等级)a1,a2,a3的增加,肺癌的优势比(OR)或相对危险度(RR)也增加,即呈共变或剂量—反应关系,所以支持吸烟为肺癌的病因。
5.整个流行病学病因探找的过程可以分为三部分:
(1)根据研究背景构想可能的病因模型
(2)通过描述流行病学(主要来自于生态学研究、横断面调查等研究方法)提出病因假设,分析流行病学(包括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方法)或流行病学实验(临床试验、社区干预试验)验证假设
(3)根据病因判断标准做出综合评价:关联的时间顺序,关联的强度,剂量-反应关系,暴露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关联的可重复性,关联的合理性,暴露终止效应。
6.一般而言,关联的强度越大,同弱关联相比,该关联为因果关联的可能性就越大。一个强关联如果为混杂因素所致,该混杂因素与疾病的关联将更强,因此这种混杂是容易被识别出来的。另一方面,弱的关联更可能是未识别的偏倚所致。
总之,有时间先后的统计关联说明暴露可能为危险因素,而关联强度越大,则为偏倚所致的可能性就越小。关联强度的测定,根据资料的性质或来源可以有:优势比OR(病例对照研究),相对危险度RR(队列研究)等反映分类资料的关联指标。
7.根据生态学模型或疾病因素模型提供的框架可以寻找多方面的病因,这些病因相互存在联系,按时间先后联接起来就构成一条病因链,多个似有节点“鱼线”的病因链存在相互联系,交错联接起来就形成一张似“鱼网”的病因网。病因网的每一个节点是前面若干因素的结果,又是后面若干结果的原因之一,最后的“总节点”就是疾病终结局。这就是病因网模型,它提供因果关系的完整路径。
8.单一的充分病因几乎是不存在的,一种病因可导致多种疾病,一种疾病可能有多个病因所引起。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仅仅能找出并只需要找出主要病因的“组合”,而这种病因“组合”很难说明是否是充分的。流行病学研究是寻找使“结果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因此流行病学的病因研究是对危险因素测量其“使疾病发生率升高”的程度。传染病的特定病原体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必要病因。对于一般的慢性病,从疾病的名字或者定义上,我们不可能得到“必要病因”的启示。但对某些按照“病因”分类的慢性病,就可以知道它们的必要病因。总之,对于按照病因进行分类的疾病,该病因就是它的必要病因,并且正因为有该病因才被分类为该种疾病。流行病学研究中,对某种疾病可以归因于某种危险因素的比例,可看成是“必要性”测量。对于按病因分类疾病,该病因的必要性肯定为100%。换句话说,必要病因只是必要性等于100%的特例。我们可以测量病因的必要性或必要的程度,而不必刻意追求“必要病因”。学习传统的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概念,是帮助我们澄清模糊思想,加深对概率论因果观的认识,绝不是要求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寻找充分病因和必要病因。
填空题
1.单因单果,单因多果,多因单果,多因多果,直接病因和间接病因。
2.假设演绎法,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3.随机,选择偏倚,测量偏倚,混杂偏倚,因果判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