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暨南大学外国文学史习题思考 第五章 十九世纪初期文学

暨南大学 /2011-07-25

第五章 十九世纪初期文学
 

 

 

第一节 浪漫
主义文化环境 1.解释:耶拿派、海德尔堡派、湖畔派、恶魔派、世纪病 多余人
2.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3.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4.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哲学基础和文学传统是什么?
5.浪漫主义文学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情况如何?各个国家的特色是什么?
6.为什么说普希金是俄国文学之始祖?
7.什么是“多余人”?“多余人”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是什么?今天的社会有没有 19世纪初期意义上的“多余人”?中国有没有“多余人”?怎样理解“多余人”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拜伦 1.解释:拜伦式英雄
2.拜伦诗歌的讽刺特点
3.分析《唐璜》
4.拜伦对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5.通过分析《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唐璜》来理解“拜伦式的英雄”有哪些特征。
6.唐璜形象在文学史上经历了哪些变迁?拜伦对唐璜形象的突破在哪里?
第三节 雨果 1.雨果的浪漫主义创作特色
2.雨果的人道主义特点
3.雨果人物塑造特点
4.举例说明雨果对照原则的运用
5.《欧那尼》的文学地位和意义
6.分析《巴黎圣母院》
7.比较中西文学中的建筑描写,它们在叙事中的作用
8.为什么说《<克伦威尔>序言》是浪漫主义的一篇重要理论文献?它体现了雨果怎样的文学观念?
9.怎样理解《巴黎圣母院》中副主教克洛德形象的复杂性?

 

 

 

 

 

 

 

 

 

 

 

 

 

 

 

 

 

 

 

 

 

 

 

 

 

 

重要思考题讲解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点

(1)强调主观性。与古典主义崇尚理性相反,浪漫主义受德国哲学的影响,崇尚自然,提倡解放人的主观世界,把表现自我提到首位。浪漫主义的主观性具体表现为向往唯情论,重视抒情性,强调敏感性,推崇想象力。
(2)追求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重视生活本身的真实逻辑相反,浪漫主义受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追求自由,否定现实,幻想建立平等的新社会。浪漫主义的理想主义具体表现为热爱自然美,崇尚中古风,突出象征性,追求神奇感。
(3)重视民间文学。由于民间创作具有想象丰富,感情真挚,表达方式自由,语言通俗等特点,这正是浪漫主义者所欣赏的,他们搜集民间文学,进行加工改造。
(4)采用夸张、对比手法。主要成就是诗歌。

耶拿派和海德尔堡派

耶拿派是指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理论家施莱格尔兄弟和诗人诺瓦利斯、蒂克等人在耶拿创办《雅典娜神殿》杂志,宣传浪漫主义文艺主张,反对古典主义,强调创作自由和主观幻想,追求神秘和奇异,由此形成耶拿派。其中施莱格尔兄弟是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人。诺瓦利斯的诗集《夜的颂歌》是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歌颂黑夜和死亡,充满病态心理和宗教神秘色彩。
海德尔堡派是德国晚期浪漫主义文学团体。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等人在海德尔堡出版《隐士报》,他们重视发掘德国民族文化遗产,搜集整理民歌,给当时的德国诗歌注入了新鲜血液。如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合编了民歌集《男童的神奇号角》。由此形成海德尔堡派。格林兄弟是当时涌现出的童话作家,他们整理出版的《格林童话集》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珍品,这些童话具有奇异的幻想情节,表现了人民的智慧和正义。

湖畔派诗人和恶魔派诗人

湖畔派诗人是英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指居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塞结成的诗歌流派。他们早年向往法国大革命,以后转向保守立场,主张恢复封建宗法制。在文学上,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歌颂大自然。通过缅怀中古的淳朴来否定现实的城市文明。其中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成为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他的代表诗作是《丁登寺》。柯勒律治的代表作是《古舟子咏》,充满神秘怪诞色彩。骚塞的长诗《审判的幻景》是谄媚英国王室之作。
恶魔派诗人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和雪莱。由于拜伦对湖畔派诗人的保守立场做过批评,骚塞就称拜伦和雪莱是“恶魔派”。这个称号在英国文学史上被沿用,象征积极反抗现实的斗士。恶魔派和湖畔派不同,他们始终坚持民主自由理想,同情法国大革命,反对专制暴政,支持受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他们肯定文学的社会作用和教育意义,写出了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丰富了诗歌形式和格律。

普希金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普希金是俄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作家,他是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的创始人,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他在俄国文学史上的意义是他的开创性、独特性、民族性和典范性。他第一个在俄国把文学提高到民族事业的高度来认识,认为作家是人民感情和智慧的表达者,作家的任务是要真实地描写生活中的一切现象。同时他又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立者,他把文学语言和大众语言区别开来,从语言的混沌中发掘出最简洁有力的文字。他的语言结构、语法结构及基本词汇,成了现代俄罗斯语言的基础。

多余人形象、新人形象

多余人形象是指俄国19世纪前半期文学中的一组贵族青年形象。他们不满现实,却又不能挺身反抗社会,想干一番事业,却又没有实际行动,想得多,做得少,最终一事无成,成了于整个社会多余的人,无用的人。通常认为,多余人形象有奥涅金(《叶甫盖尼?奥涅金》)、毕乔林(《当代英雄》)、罗亭(《罗亭》)、别里托夫(《谁之罪》)、拉夫列茨基(《贵族之家》)、奥勃洛摩夫(《奥勃洛摩夫》)。他们反映了贵族阶级趋于没落时期的社会现实。
新人形象指的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资产阶级平民知识分子。他们不同于多余人,具有明确的社会理想,抨击专制农奴制度,否定贵族社会的道德观念,与旧制度作不妥协的斗争。他们联系人民,勇于牺牲,富于实干精神。通常认为,新人形象有英沙罗夫、叶琳娜(《前夜》)、巴扎洛夫(《父与子》)、薇拉、吉尔沙诺夫、罗普霍夫、拉赫美托夫(《怎么办?》)。他们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的斗争。

拜伦式英雄

拜伦在《东方叙事诗》及其他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与社会对立的反叛者,他们被称为拜伦式英雄。其精神特征是反叛性、孤独性和浪漫性。他们追求自由独立,蔑视现存制度,同时又十分高傲孤独,脱离群众,总是陷入忧伤苦恼之中。他们大都有热烈奔放的爱情,强调主情主义。这些形象都是个人主义英雄,但在当时起了揭露反动统治者,号召人民起来斗争的积极作用。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主题思想、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拜伦两次游历欧洲的诗体记录,它是一部抒情叙事诗。基本主题是反暴政、反侵略,追求政治自由,歌颂民族解放斗争。全诗共四章,诗人在第一章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西班牙人民反侵略的斗争;在第二章愤怒批判了封建暴君对希腊文明的损毁;第三章猛烈抨击了“神圣同盟”的倒行逆施;第四章激励意大利人民为独立而战。《游记》有两个主人公,哈洛尔德和抒情主人公。哈洛尔德是一个孤独的漂泊者,他不满现实,又不愿投身到人民斗争中去,陷入孤独忧郁的境地,体现了当时欧洲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和失望情绪。这个人物在最后两章中逐渐消失,让位于充满战斗热情的抒情主人公。他是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的典型,亦或诗人自己。两个主人公形象说明拜伦自身存在双重人格,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
《游记》的艺术特点是:(1)强烈的主观抒情性,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2)丰富多彩的对比手法,自然与现实、历史与现状、人民与统治者等都形成对比,突出了主题,批判了现实。(3)生动描绘自然,语言自然、流畅,以口语化的语言直抒胸怀,富于感情色彩。




 

相关话题/外国文学史 初期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