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暨南大学专门史专业博士培养方案(适用于2009级及之后入学博士研究生)

暨南大学 /2011-07-23

 

专门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专门史专业包括中外关系史、华侨华人、考古学与中外关系三个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中外关系史、中外文化交流、中国与世界地区关系史、华侨华人等。中外关系史是在研究传统的中西交通、西域南海史的基础上形成的跨时空、跨地域、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领域;华侨华人研究方向注重通过对国内移民史和华侨出国史的国别研究和比较研究,探讨华侨华人在国家、文化认同上的变化,对中国社会带来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对新移民的文化适应,华族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变异等。着力加强侨务政策、理论研究,探讨海外华侨华人所特具的优势及侨务工作的主攻方向;考古学与中外关系旨在利用丰富的考古资料阐释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与规律,并将田野调查方法、考古学理论与方法等引入中外关系史研究,拓展学科外沿。专门史专业现有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6人。
二、研究方向
1、中外关系史
2、华侨华人
3、考古学与中外关系
三、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开课学期
开课教师
考核方式
公 共学 位课
105590da01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72
1~2
 
&闭
105590da03
第一外语(英语)
40
1~2
 
闭卷
105590da05
通识教育
(境外生)
40
1
 
&闭
专 业学 位课  
060105db09
中外关系史文献及研究
40
1~2
 
课程论文
060105db10
华侨华人研究理论与方法
40
1~2
 
课程论文
060105db11
考古学与中外关系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40
1~2
 
课程论文
 
专 业选 修课
060105dc13
考古发掘成果与中外文化交流
40
1~2
 
课程论文
060105dc14
历史上的西域与中亚
40
1~2
 
课程论文
060105dc15
中俄日韩远东关系史
40
1~2
 
课程论文
060105dc16
中西交通与贸易口岸
40
1~2
 
课程论文
060105dc17
中外关系与宗教
40
1~2
 
课程论文
060105dc11
中国与世界地区关系史
40
1~2
 
论文
060105dc12
中国与大国关系史
40
1~2
 
论文
060105dc08
中国侨务政策
40
1~2
 
论文
060105dc09
海外华人社会研究
40
1~2
 
论文
060102dd01
学科前沿讲座
40
 
 
 
105590dc01
俄语(第二外语)
72
1~2
 
闭卷
105590dc02
日语(第二外语)
72
1~2
 
闭卷
105590dc03
德语(第二外语)
72
1~2
 
闭卷

*中国与世界地区关系史、中国与大国关系史为系列课程
四、必读和选读书目书目
(一)方向一研究生必读和选读书目
《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张星烺,朱杰勤 校订,中华书局
《中西交通史》,方豪,上海人民出版社
《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冯承钧,商务印书馆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向达,重庆出版社
《中西文化交流史》,沈福伟,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亚史纲》,王治来,湖南教育出版社
《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翁独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解说插图中西关系史年表》,黄时鉴,浙江人民出版社
(二)方向二研究生必读和选读书目
《华侨史系列丛书》,朱杰勤,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华侨华人研究中文书目》,徐斌,厦门大学出版社
《东南亚华侨通史》,吴凤斌,福建人民出版社
《世界华侨华人简史》,陈碧笙,厦门大学出版社
《当代海外社团研究》,李明欢,厦门大学出版社
《欧洲华侨华人史》,李明欢,中国华侨出版社
《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庄国土,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华侨华人问题概论》,周南京,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
《美洲华侨华人史》,李春辉、杨生茂 主编,东方出版社
《出国华工与清朝官员》,颜清湟 著,中国友谊出版社公司
《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林金枝 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
(三)方向三研究生必读和选读书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中华书局
《水经注疏》,郦道元(杨守敬校),江苏古籍出版社
《中亚文明史》,丹尼等编,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科林·伦福儒,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
《中国石窟寺研究》,宿白,文物出版社
《中国佛教史》,任继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姜伯勤,三联书店
《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赵万里,科学出版社
《汉魏洛阳城遗址研究》,杜金鹏 钱国祥,科学出版社
五、选课要求
必修课(包括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统一安排在第一学年。公共学位课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基础外语;专业学位课每门课程一般为40-60学时。境外公共学位课按有关规定执行。
学科前沿讲座:在学期间参加累计不少于50学时的学科前沿讲座。
 
六、学习年限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3年,最长不得超过5年;硕-博连读的学习年限为5-6年。非全日制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4年,最长不得超过7年。
七、培养方式和方法
本专业主要采取导师指导、课堂讲授、学术讲座、个人自学、社会实践和参与科研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对博士研究生进行全面的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 使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尤其是创造性研究的能力。导师对博士生的培养负全责,同时为加强培养工作,保证博士研究生质量,成立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集体商讨并进行博士生的培养工作。  博士研究生要围绕自己的研究方向进行学习和研究,撰写与本研究方向相关的学位论文。同时应积极参与博士生所在单位和导师主持的有关科研课题研究。
   博士研究生自入学后3周内,应在导师指导下制订出个人培养计划。每个学期初还应提供该学期的学习与科研计划交导师审定,平时每两周应主动向导师汇报个人的思想、学习和科研情况。
八、教学实践
博士生在学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可从事助研、助教活动。助研、助教内容包括指导本科生、硕士生的实验、课程研讨和毕业论文等。
 
九、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主要围绕考核博士研究生的思想品质、知识水平及科研能力进行。博士研究生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结束时须参加博士研究生综合测评。综合测评及格者方可进入后续阶段的学习和论文工作。不及格者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对存在有严重违纪或道德败坏等问题或不具备科研潜质的博士研究生予以中期淘汰即作退学处理。
十、开题报告
博士研究生入学半年内,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及论文题目,论文题目最好能结合导师研究课题,在理论方法和资料使用上创新,强调科学研究的可行性和学术价值。论文开题时间一般安排在第3学期,最迟不得超过第4学期。
 
十一、学位论文及在学期间成果要求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应以暨南大学名义在统计源期刊以上刊物(以研究生主管单位当年公布目录为准)发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方向的学术论文4篇,其中至少2篇为核心期刊。
1、选题
博士研究生入学之初,应在导师指导下明确其研究方向和范围,并在第一学期明确其重点攻关目标和辅助性的相关目标,在此基础上确定选题,并于第二学期内写出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及操作计划。
选题所涵盖的研究内容可在所属教研室或导师小组学术会议上宣读,并广泛听取校内外专家意见,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也可以在收集资料的初期阶段视所需资料的分布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总之,选题的形成和确定应将这两个过程结合进行,以使学位论文无论在资料占有还是在观点和方法论上有所突破,能达到国内前沿水平。
选题的研究方向应与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一致,但鼓励在本专业的基础上引进相关专业的研究内容和方法,鼓励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
2, 资料收集与调查研究
学位论文在撰写前必须在所确定的选题范围内进行充分的资料收集和调查研究。资料收集包括与本课题有关的各种基本资料及分布情况;调查研究包括为获取原始资料所进行的现场调查与田野调查,对国内专家的访问,对本专题前人研究成果及进展的实情分析,以及本专题的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可对原选题所涵盖的研究内容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
一旦选题最终确定,所需要的基本资料大体具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及进展、水平做到比较明了,对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方法有所考虑(这些情况均反映在其论文撰写的开题报告中,并与导师进行充分磋商),便可进入撰写阶段。在撰写过程中,允许因需要再进行小的调整和资料的补充和收集。
3,学位论文撰写
学位论文的撰写应不晚于第三学期开始。
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在撰写的一定阶段,可由导师召集博士研究生本人,指导小组召开若干次联席会议,听取专家意见。
学位论文应包括下列内容:前人研究成果、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人的主要贡献;正文;注释;主要中外文参考书目。论文应达到下列要求:立论正确,说理透彻,层次分明,文字简练,数据可靠,资料出处准确,全文符合学术规范,字数一般在8万字以上。
凡通过博士学位课程考试,完成学位论文撰写的博士研究生,可以向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申请进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博士学位论文的详细摘要应在答辩前三个月印好,交由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分送有关专家,以广泛征求同行意见。关于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程序及办法则按照《暨南大学授予学位工作细则》有关规定执行。
 
学位评定委员会分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签名):
 
 
 
学院主管院领导(签名)
 
 
 
 
关于印发《暨南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管理规定》的通知见暨研(2008)63号
 
 
 
相关话题/专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