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修订)(14)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1-30

长期从事麻醉学医、教、研工作,拥有扎实的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理论知识。擅长心血管外科、神经外科、老年危重及婴幼儿手术病人的麻醉;尤擅长运用漂浮导管技术对心脏手术病人、休克病人及其他外科危重症的血流动力学监测和调控,在此方面进行过多方面的研究,取得多项发现。在基础性很强的全麻原理方面也开展过研究,运用膜片钳技术研究全麻药物对NMDA受体和延迟整流型钾通道的特性的影响。近期开展益气、回阳、养阴类中医药物对危重手术病人的血流动力、氧代谢、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研究。发表论文40余篇,参与编撰《现代麻醉学》第二版、第三版、《麻醉并发症》、《临床麻醉药理学》等专著。曾获吴珏麻醉基金奖、全国中青年优论文奖、广东省优秀论文一、二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及医院医疗成果一等奖等奖项。获厅局级课题2项。1995年成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已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3名。

 

潘飞鹏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潘飞鹏, 男, 1965年生, 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芳村分院(广州市慈善医院)麻醉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8年毕业于广州医学院,曾先后到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广州陆军总医院麻醉科进修。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外科的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善于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应用于围术期的急危重症;特别对围术期的患者的辨证施麻有较深入的研究。主持省中医药局立项的科研课题一项;参与省中管局的课题两项和大学课题两项。先后在《广东医学》《临床麻醉学杂志》、《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等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并多次参加国内学术会议交流。参编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临床诊疗技术操作常规》以及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七年制教材等2部专著。

 

李向宇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李向宇, 男, 41岁,籍贯江西。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二沙岛分院麻醉科主任,副教授,麻醉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心胸麻醉学组委员。

1992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一直从事临床各科麻醉、镇痛及危重病人抢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擅长心胸血管外科、老年危重及婴幼儿外科手术的麻醉与管理,在危重病人血流动力学、氧代谢、围术期的血液保护等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先后在《中华麻醉学》、《临床麻醉学》等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编科学出版社出版《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七年制教材,主持厅局级科研课题一项,参与各级课题多项。

 

李国才副主任医师

李国才,男;37岁,湖北仙桃人。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麻醉学学士(郧阳医学院)、硕士(徐州医学院);神经生物学博士(南方医科大学)。擅长临床麻醉相关理论与实践、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主持广州中医药大学科研创新基金及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各一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SCI-E收录一篇;SCI收录一篇(影响因子2.55)。

 

柳垂亮副主任医师

柳垂亮,男,36岁,籍贯福建,中山大学麻醉学本科及研究生毕业,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临床麻醉工作,科研方向集中在麻醉与认知功能、主要脏器功能保护和急慢性疼痛基础及临床研究,承担国家省部厅局级课题七项,已发表及在刊国内外研究论文四十余篇。

 

 

第二临床医学院

中医妇科学学科简介

中医妇科学学科是校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课程,省卫生厅“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重点学科,1995年为校级重点学科,1997年通过广东省政府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组织的重点学科规划论证。中医妇科学专业于1983年获准授予硕士点学科专业,1986年获准授予博士点学科专业,2001年建成省中医妇科专病医疗中心。2002年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同年评为教育部重点学科;2003年通过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的验收。2006年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并被评为全国优秀重点专科。

学科以补肾活血法治疗妇科病为学术思想指导,分设调经种子、绝经综合征、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生殖器官炎症四个主攻方向,探讨该治法治疗妇科疾病的作用机制,拟在以下研究领域达同类先进或领先水平。

补肾活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和痛经的机理研究。

导痰种子法对排卵障碍性不孕及免疫性不孕治疗及机理探讨。

益真1、2号对高龄不孕妇女卵巢储备功能研究。

“心身同治”治疗绝经综合征中医证候规律研究。

绝经综合征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

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的研究。

腹腔镜治疗炎性输卵管阻塞围手术期治疗优化方案研究。

导师组成人员:博士后导师:司徒仪、王小云;博士生导师:司徒仪、王小云、黄健玲,硕士生导师:李丽芸、梁雪芳、黎小斌、程兰、沈碧琼、曹立幸、张春玲、徐珉、杨洪艳、冉青珍、王嘉莉。

本学科教学成果:

1、《中期妊娠引产》电视教材(1997年优秀电视教材成果二等奖)。

2、《中医妇科学》教育课程(1996年优秀电化教育试验课程一等奖)。

3、中医妇科学-异位妊娠CAI课件,获2001年优秀中医药网络课程与多媒体CAI课件评比二等奖(中国电教协会、中医药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暨全国中医药教育技术研究会)。

4、中医妇科学异位妊娠CAI课件,获2002年广东高校计算机多媒体优秀教学软件二等奖(广东省高教厅)。

5、中西医结合专业教材(共12本.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院校教材.2005年获广东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二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6、《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网络课程制作2006年获 “首届广东” 医学教学媒体教材评比三等奖。

7、《中医妇科学网络课程制作》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

8、《B超诊断技术与原则》获中华医学会优秀视听教材一等奖。

 

本学科科研成果:

1、复方毛冬青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1996年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2、莪棱胶囊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1999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3、补肾益骨膏防治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1999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2000年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4、盆炎清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与实验研究获2002年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5、补肾益骨膏的临床前开发研究  2003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

6、补肾活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研究 2003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二等奖。

7、一种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药组合药物及其制备(莪棱胶囊新药开发)2004年获国家知识产权专利。

8、一种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中药组合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复方毛冬青颗粒新药开发)2005年获国家知识产权专利。

9、妇女更年期中医证治规律—优化治疗方案研究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证治规律—优化治疗方案的研究.2005年国家教育部二等奖。

 

临床诊治经验与特色:

本学科的主要特色是保持和发展中医学的优势,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结合现代疑难重证分设专、医、教、研相结合,促进中医妇科学理论发展和临床水平提高。调经种子专科的研究确立补肾为主:调经助孕的治疗法则,用验方促排卵助孕;子宫内膜异位症专科研究确定活血化瘀的治疗大法,采用多途径中医疗法;更年期综合征专科的研究以补肾益骨为主的中药治疗与综合治疗;女性生殖器官炎症的研究采用内服与外治法,取得满意效果;子宫肌瘤专科的研究以非手术多途径的治疗与围手术期治疗优化方案的建立。

此外,学术带头人,省名老中医李丽芸教授有丰富治疗不孕不育、防治流产的经验,学科内调经种子专科、子宫内膜异位症专科中不孕的研究、生殖器官炎症专科中输卵管不孕的研究与之相关的学科,依托本院中心实验室内的内分泌实验室,基因实验室,生殖器免疫学实验室、细胞学实验室,二级动物实验室,教学实验室及相关大型设备。通过多学科合作,对女性不孕、孕前治疗,孕后安胎均可的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在助孕成功率上可望达到国内领先或国外先进水平。

招收研究生情况:历年来招收硕士研究生95人,博士研究生21人,博士后3人。

 

博士生导师简介(中医妇科学专业)

司徒仪主任医师、教授

司徒仪,女,广州市人, 1946年5月出生。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妇科教研室主任, 广省中医院妇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学科带头人,“广州市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现任主任导师。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笫一届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广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结合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中成药》杂志;编委《中华中医妇科杂志》编委会副主任, 《广东妇幼保健》杂志编委, 《中华现代中西结合杂志》编委, 《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编委;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科技奖和中华医学青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省中华医学科技奖和中华医学青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药品注册审评专家专家。

司徒仪教授长期从事妇科医疗、临床教学及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其带领的学科为国家部级重点学科,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 其学科为‘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单位, 2003年通过了验收并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 司徒仪教授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科带头人。其致力于盆腔包块的诊治工作,结合二十年来的妇科B超诊断技术和操作经验,对盆腔包块的诊断颇有心得,尤其侧重子宫內膜异位症的研究,以补肾活血法为主导,探索一套中医对该病的诊疗经验。先后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博士研究生8名、博士后1名。其以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法为指导,研制的莪棱胶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形成的痛性结节、卵巢的内膜囊肿以及腺肌症有抑制其发展、促进盆腔内瘀血吸收的作用;对瘀血不归经阻滞经脉引起的疼痛有缓解作用。其以活血化瘀、止血止痛为指导制成的蒲田胶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及月经过多、延长等不调情况起止血、止痛效果。莪棱胶囊的研制曾获省中医药事业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更致力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研究,以补肾活血为法,序贯治疗,配合B超、生化检查检测等手段,对内异症患者起促排卵、助孕的疗效。其研制的盆炎清胶囊的临床与实验研究2002年获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其参与的复方毛冬青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与实验研究获省中医药事业局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教学上其主持的多媒体优化结合课程《中医妇科学》获1996年省高教厅优秀课程一等奖, 《中期妊娠引产》获卫生部科技教育司优秀医学视听教材二等奖。中医妇科学—异位妊娠CAI课件,获2001年优秀中医药网络课程与多媒体CAI课件评比二等奖,(中国电教协会、中医药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暨全国中医药教育技术研究会);中医妇科学—异位妊娠获2002年广东高校计算机多媒体优秀教学软件奖二等奖(广东省教育厅.2002.1);其主编的《妇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获2001年康莱特杯全国中医药优秀学术著作“优秀奖”。1996年被评为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1999年获“新南方教学奖励基金优秀教师”称号;2002年和2007年分别评为211工程重点学科优秀带头人。在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 先后于1997年, 1998年, 2002年到台湾、新加坡、香港中文大学讲学, 先后主持全国中医妇科继续教育培训班四届。

主持或参与各级课题共40余项,迄今已于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及副主编著作9部,主编中西结合妇产科学七年制教材1部。获科研成果20余项。

其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十佳员工, 其带领的妇科及妇科教研室多次被评为先进科室与先进教研室。目前她正与整个专业组同事以及其研究生一起对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相关话题/医学 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