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各领域培养方案的通知(农推指委 [2010]10号)

广东海洋大学 /2013-10-10

 

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
农推指委 [2010]10
关于转发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各领域培养方案的通知
 
各培养单位: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精神,农业推广硕士各领域协作组积极开展工作,组织领域专家讨论制定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了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等要求。为进一步规范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工作,提高培养质量,现将各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转发给各单位,请参照执行。本方案的解释权在农业推广硕士各培养领域协作组。
 
 
 
附件:
1、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作物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园艺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3、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资源利用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4、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植物保护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5、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6、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草业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7、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8、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机械化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9、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10、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11、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信息化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12、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二○一○年六月三十日
 
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发:各培养单位


 

附件1: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作物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为做好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作物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确保质量,根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和国务院学位办〔2009〕23号文件有关要求,特制定《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作物领域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请各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做好培养工作。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作物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
1)作物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2)作物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作物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作物领域的研究或开发、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一) 采取课程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各培养单位应根据培养需要建立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作物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其中实践研究不少于12个月。
(二) 学位论文指导实行导师负责制。以校内导师为主,聘请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校外导师一般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农业推广硕士作物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应突出对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培养的特点。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含实践研究及报告6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作物领域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本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本科阶段主干课程如下:
作物栽培学   种子学   作物育种学 农业生态学 耕作学
(一)课程学习
1. 公共课(10-12学分)
1)政治理论课                                   2-3学分
2)外国语                                       2-3学分
3)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                             2学分
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2学分
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学分
2.领域主干课:(8-10学分)
1)作物栽培理论与实践                            3学分
2)作物育种及种子生产理论与技术                  3学分
3)植物生物技术概论                              2学分
4)现代农业发展与实践                            2学分
3.选修课:(6~8学分)
1)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进展(推荐)            2学分
2)作物科学研究法(推荐)                        2学分
选修课可由各单位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研究工作需要自行增设,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2学分。
4. 实践研究(6学分)
研究生根据选题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实践研究。指导教师应为研究生制定详细的实践学习计划,指导其开展实践。实践期满后研究生要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培养单位应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二)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制定研究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或文献阅读、实践报告)等。
六、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附件2: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园艺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为做好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确保质量,根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和国务院学位办〔2009〕23号文件有关要求,特制定《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请各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做好培养工作。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农业推广硕士园艺领域专业学位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相关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园艺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园艺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
1. 农业推广硕士园艺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 农业推广硕士园艺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独立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3. 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一) 采取课程学习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各培养单位应根据培养需要建立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其中实践研究不少于12个月。
(二) 学位论文指导实行导师负责制。以校内导师为主,聘请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等环节的指导工作。校外导师一般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农业推广硕士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应突出对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培养的特点。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含实践研究及报告6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园艺领域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本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具体课程由培养单位确定。
(一)课程学习
1. 公共课(10-12学分)
1)政治理论课                                  2-3学分
2)外国语                                      2-3学分
3)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                            2学分
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2学分
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学分
2.领域主干课(8-10学分)
1)园艺学进展                                    2学分
2)园艺植物育种与良种繁育                        2学分
3)园艺植物栽培与生态                            2学分
4)设施园艺工程技术                              2学分
5)园艺产品采后处理与营销                        2学分
6)园艺产业案例分析                              2学分
3.选修课(6-8学分)
1)园艺专题报告                                  1学分
2)园艺产业经济学                                2学分
3)农村社会学                                    2学分
4)农业法律基础                                  2学分
5)园艺产品安全生产                              2学分
6)园艺商品学                                    2学分
7)农业标准与应用                                2学分
8)科技论文写作                                  1学分
9)文献检索                                      1学分
选修课可由各单位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研究工作需要自行增设,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2学分。
4. 实践研究(6学分)
研究生根据选题从事不少于1年的实践研究。指导教师应为研究生制定详细的实践学习计划,指导其开展实践。实践期满后研究生要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培养单位应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二)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制定研究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或文献阅读、实践报告)等。
六、学位论文
(一) 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
(二) 论文形式可以是调研报告、项目(产品)设计、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应用基础研究等。
(三) 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察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本行业或相关领域应用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一般由5-7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毕业(学位)论文答辩者,可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可获得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附件3: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资源利用领域指导性
培养方案
为做好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确保质量,根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和国务院学位办〔2009〕23号文件有关要求,特制定《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请各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做好培养工作。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一)培养目标
农业资源利用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资源利用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二)培养要求
1.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农业推广硕士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资源利用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一般第一学年学习课程,第二学年开展实践实习和学位论文研究。培养单位应建立适合本领域业务发展和专业特征的实践实习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实习和技术研发、推广。实践实习累计不少于12个月,原则上在校外进行。
(二)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农业推广硕士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根据培养目标要求,突出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应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含实践实习及报告6学分),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的实习实践训练。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农业资源利用领域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具体课程由培养单位确定。
(一)课程学习
1. 公共课(10-12学分)
1)政治理论课                               2-3学分
2)外国语                                   2-3学分
3)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                       2学分
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2学分
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学分
2.领域主干课(8-10学分)
1)农业资源与利用区划                       2学分
2)农业资源利用技术                         2学分
3)农业资源利用技术开发与推广(案例)       2学分
4)农业资源利用研究法                       2学分
5)农产品生产安全评价与控制                 2学分
6)农业资源信息技术                         2学分
3. 选修课(6~8学分)
选修课可由各单位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研究工作需要自行设置,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2学分。
4. 实践研究(6学分)
研究生根据选题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农业技术研发或推广实践。指导教师应为研究生制定详细的实践学习计划,指导其开展实践。实践期满后研究生要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培养单位应对研究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二)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包括制定研究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或文献阅读、实践报告)等。
六、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可以是科技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附件4: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植物保护领域指导性
培养方案
为做好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作物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确保质量,根据教育部教研〔2009〕1号和国务院学位办〔2009〕23号文件有关要求,特制定《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植物保护领域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请各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做好培养工作。
一、培养目标
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植物保护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二)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植物保护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植物保护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的能力。
(三)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校内学习一般为1年,校外(顶岗)实习1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培养单位应建立适合植物保护专业特征的校外农业推广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
(二)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一)公共课(10学分)
1、政治理论课(2学分)
2、外国语(2学分)
3、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2学分)
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
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
(二)领域主干课(10学分)
1、植物有害生物鉴定与监测(3学分)
2、植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3学分)
3、植物保护技术与应用(案例课)(2学分)
4、农业生物安全(2学分)
(三)选修课(6学分)
由各培养单位根据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工作需要和各校条件自行确定。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32学时。
(四)校外实践研究(6学分)
植物保护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农业推广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实践研究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五)必修环节
植物保护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于第一学期制定出培养计划、第二学期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并做开题报告。一般在研究实践进行6个月后开始中期考核和论文进展报告,研究实践结束前1个月提交论文并申请答辩。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六、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
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植物保护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中植物保护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
可以是植物保护学领域的研究论文、相关项目(产品)设计或调研报告等。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植物保护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中植物保护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植物保护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附件5: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为了做好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保证培养质量,根据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特制订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是与养殖技术推广任职资格相联系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领域。主要为养殖技术研究、应用、开发、推广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
1)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获得者应掌握养殖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养殖业技术推广工作。
3)基本掌握1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和年限
采取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1、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校外实践研究主要在相关的实践基地进行,培养单位应建立适合本领域专业特征的校外实践基地,鼓励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
2、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的课程应根据培养目标要求,突出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领域主干课中应有运用本领域主要理论和技术解决养殖业实践问题的案例分析。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本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养殖领域课程设置框架如下:
1、公共课(10~12学分)
1)政治理论课             2~3学分
2)外国语                 2~3学分
3)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2学分
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2学分
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学分
2、领域主干课(10学分)
1)动物遗传原理与育种方法   2学分
2)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   2学分
3)动物营养与饲养学         2学分
4)饲料加工及检测技术       2学分
5)特种动物资源及养殖技术   2学分
6)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       2学分
7)动物安全生产             2学分
1)、(2)、(3)为必选课; (4)、(5)、(6)、(7)各培养单位可选设其中2门,其它课可列入选修课。
3、选修课
由各培养单位自行确定。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32学时。
4、校外实践研究(6学分)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1学年的推广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实践研究期间,每学期进行综合表现考核1次,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5、其它必修环节
其它必修环节包括开题报告、中期考核、文献阅读报告、论文答辩。
六、学位论文
()基本要求
    1、论文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针对养殖业生产、技术、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具有明显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
2、论文应有一定的工作量,能体现作者较为全面地掌握论文选题所涉及的科学技术领域的现状,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先进技术手段解决养殖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论文必须是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综述性论文不得作为学位论文。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设计、调研报告、案例分析。
4、论文工作应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与他人合作的课题,学位论文必须是自己独立完成的部分。
(二)评阅与答辩
1、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环节,考核合格,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的评阅和答辩。
2、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养殖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3、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生产实践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附件6: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草业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为规范农业推广硕士草业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学习和学位授予等环节,确保培养质量,特制订本领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草业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是与草原牧区、农区草业以及城镇草坪与绿地等方面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草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牧区发展、草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一)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草业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二)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草业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领域相应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相关的生产环节与管理、市场动态、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草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本领域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推广和管理工作。
(三) 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和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最长不超过3年。
四、培养方式
(一) 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采用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培养单位应建立草业领域的校外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
(二) 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根据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草业领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本领域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突出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在领域主干课中应有1门运用本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技术解决农业推广实践问题的案例研究课程;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的实习实践训练。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推广硕士草业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草业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一) 公共课:(10学分)
1、政治理论课                          2学分
2、外国语                              2学分
3、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2学分
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2学分
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学分
(二)领域主干课:(8学分)
草业领域的主干课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干课程各培养单位均须开设,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草业专业学位研究生须修完第一部分全部课程。第二部分主干课程分成A、B、C三个模块,各培养单位可以根据具体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工作需要和本单位条件至少开设A、B、C其中之一或A、B、C其中两个模块的全部或部分课程。
领域主干课第一部分课程:
草业科学导论                     2学分
草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2学分 
领域主干课第二部分A模块课程(草原牧区方向):
草地资源与管理                   2学分
家庭牧场管理案例分析             2学分
领域主干课第二部分B模块课程(农区草业方向):
    人工草地管理与利用               2学分
饲草加工与贮藏案例分析           2学分
领域主干课第二部分C模块课程(草坪与绿地方向):
运动场草坪建植与管理            2学分
生态绿地建植与管理              2学分
(三)选修课(6学分)
由各个培养单位根据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工作需要和各校条件自行确定。每门课原则上不超过32学时。
部分备选课程:
草地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2学分
草类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   2学分
草地农业生态学           2学分
草业游憩                 2学分
放牧家畜生态学           2学分
草食动物饲养学           2学分
城市绿地灌排水原理与技术 2学分
草业经营管理             2学分
草原法规与草原监理       2学分
草坪工程技术             2学分
高尔夫球场建造与管理     2学分
科技论文协作             2学分
(四)校外实践研究(6学分)
草业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草业推广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实践研究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五)必修环节
草业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修环节应包括制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或文献阅读、实践报告)等。各培养培养单位可以根据自身的地域特点和条件确定其他的必修环节。
六、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应服务于草业事业发展、草业科技推广、牧场经营管理、草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等,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草业行业或与草业相关领域应用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解决草业行业或与草业相关领域应用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草业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附件7: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为做好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确保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特制订《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渔业领域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供各培养单位制订培养方案时参考。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渔业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有关该领域应用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的专业性学位,侧重于渔业实用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渔业相关教育、科学研究、开发、以及技术推广与管理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其中,渔业领域水产养殖方向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主要面向水产种质资源利用与管理、水产营养与饲料、水产养殖技术与管理、渔业环境与管理、及海洋生物利用等方面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而渔业资源管理方向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主要面向渔业生物资源调查与评价、渔业环境保护、渔业政策与法规及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渔业技术方向的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主要面向渔业新技术研发、渔业设施与工程、休闲渔业、远洋渔业及其推广应用等方面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
渔业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该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渔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
1)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信忠义。
2)具有“团结协作、勤奋敬业、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的科研素养。掌握本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形成较宽广的知识结构,较强的专业技能、实践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熟练运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渔业技术和渔农村发展工作。
3) 身心健康。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培养单位应建立适合不同领域专业特征的校外农业推广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
(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完成26-30学分的课程学习和实践研究(6学分),共计32-36学分,并通过综合水平考试、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中期考核、硕士研究生外语学位课程考试、学位论文答辩等培养环节后方可毕业和申请学位。
(三)培养期间实行导师负责制或以第一导师为主的双导师制(一位导师来自本校,另一位导师来自企业的与本领域相关的专家),导师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丰富的实践经验、广泛而稳固的社会联系。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制订和调整个人培养计划,指导业务学习、实践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按领域设置,突出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在领域主干课中应有1门运用本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技术解决农业推广实践问题的案例研究课程;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的实习实践训练。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具体科目由各培养单位确定),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一)公共课(10~12学分)
1、政治理论课(2~3学分)
2、外国语(2~3学分)
3、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2学分)
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
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
(二)领域主干课(10学分)
领域主干课中以渔业政策与管理、水域环境保护两门课程为大渔业课,渔业领域各方向的大渔业课设置必须统一,其余为方向课(设3-4门),按水产养殖、渔业资源、捕捞学等方向分别设定,特色课由各校自己设置。
1、渔业政策与管理(2学分)
2、水域环境保护(2学分)
3、水产养殖方向(任选2~4门):
1)水产动物饲料学(2学分)
2)养殖水环境监测与调控技术(2学分)
3)水产动物病害及其诊治技术(2学分)
4)水产动物育种学(2学分)
5)水产动物增养殖学(2学分)
4、渔业资源管理方向(任选2~4门):
1)渔业资源生物学(2学分)
2)渔业经济学(2学分)
3)增殖资源学(2学分)
4)渔业水域环境生态学(2学分)
5)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2学分)
5、渔业技术方向(任选2~4门):
1)渔业资源生物学(2学分)
2)渔业设施与工程(2学分)
3)海洋牧场(2学分)
4)增殖资源学(2学分)
5)现代渔业技术(2学分)
6、研究方法与论文设计(1学分)
7、案例研讨(1学分)
(三)选修课(6~8学分)
由各培养单位根据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工作需要和各校条件与办学特色自行确定。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32学时。
(四)校外实践研究(6学分)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农业推广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实践研究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五)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应包括制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或文献阅读、实践报告)等。各培养领域可以根据本领域的特点确定其他的必修环节
六、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附件8: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机械化领域指导性
培养方案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加快研究生培养类型和模式的改革步伐,教育部于2009年启动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这是我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大步骤。为做好全日制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确保质量,在《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本领域的学科特点,特制订《全日制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农机化指导方案》)。各培养单位应根据领域培养方案制定实施细则。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农业推广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农业机械化领域是农业推广中的重要部分,主要为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农村机械化发展,农业机械化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
1)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机械化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机械化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以及农村发展等工作。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1.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培养单位应建立适合农业机械化领域专业特征的校外实践基地,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
2.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根据本领域培养目标要求,突出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总学分为32-36学分。
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在领域主干课中应有1门运用本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技术解决农业机械化推广实践问题的案例研究课程;要安排校外实践研究,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的实习实践训练。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本领域相关专业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课程设置框架如下(每学分16学时,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32学时):
1.公共课(10~12学分)
1)政治理论课             2~3学分
2)外国语                 2~3学分
3)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2学分
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2学分
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学分
2. 领域主干课(10学分)
设置4~6门专业课程,其中有1门案例研究课程。
1)农业机械化推广案例类课程       2~3学分
2)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进展类课程     2~3学分
3)现代设计方法类课程             2学分
4)先进制造技术类课程             2学分
5)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类课程       2学分
6)工程经济与工程管理类课程       2学分
各培养单位依据上述课程设置类型,结合自身实际自行设定课程体系。
3. 选修课(6~8学分)
由各培养单位根据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工作需要、各校特点和条件自行确定。
4. 校外实践研究(6学分)
农业机械化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农业机械化推广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实践研究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5.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应包括制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实践报告、答辩等。
六、学位论文工作
1.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3.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机械化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若导师参加答辩会议,则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附件9: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为做好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确保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特制订《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供各培养单位制订培养方案时参考。
一、培养目标
农业推广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三)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培养单位应建立适合农业与区域发展领域特征的校外实践基地,积极探索实践教育的模式(如顶岗实践、专题调查等),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
(二)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按领域设置,突出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在领域主干课中应有1门运用本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技术解决农业推广实践问题的案例研究课程;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的实习实践训练。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具体科目由各培养单位确定),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研究生课程设置应涵盖“三农”的方方面面,具体为:农村管理、文化建设以及农村规划;农民教育、农民收入、农民组织;农业的工业与农业关系、城乡关系、现代农业建设等方面的知识。课程设置如下:
(一)公共课(10~12学分)
1、政治理论课(2~3学分)
2、外国语(2~3学分)
3、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2学分)
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
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
(二)领域主干课(10学分)
1、发展经济学与中国农村发展(2学分)
2、农村公共管理(2学分)
3、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2学分)
4、区域发展规划(2学分)
5、研究方法与论文设计(1学分)
6、案例研讨(1学分)
(三)选修课(6~8学分)
由各培养单位根据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工作需要和各校条件与办学特色自行确定。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32学时。
(四)校外实践研究(6学分)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农业推广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实践研究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五)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应包括制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或文献阅读、实践报告)等。各培养领域可以根据本领域的特点确定其他的必修环节
六、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村与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设计、调研报告、战略规划等。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附件10: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
指导性培养方案
 
为做好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确保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9]23号),特制订《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培养方案》,各培养单位应根据领域培养方案制定实施细则。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农业推广(含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推广,下同)是与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人员的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
1)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2)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1.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培养单位应建立适合不同领域专业特征的校外农业推广实践基地,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
2.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课程应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按领域设置,突出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在领域主干课中应有1门运用本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技术解决农业推广实践问题的案例研究课程;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6个月的实习实践训练。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各领域结合自身特点和课程设置框架确定具体课程,安排校外实践研究和必修环节等。
课程设置框架如下:
1.公共课(10~12学分)
1)政治理论课             2~3学分
2)外国语                 2~3学分
3)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     2学分
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2学分
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学分
2.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主干课(8~10学分)
领域设置6门主干课程,其中有1门案例研究课程。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任选4-5门。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概论,2学分
农业科技管理与经营,2学分
农村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2学分
农业高新技术进展专题,2学分
农业教育学专题,2学分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案例讨论,2学分
3. 选修课(6~8学分)
由各培养单位根据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工作需要和各校条件自行确定。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32学时。
4. 校外实践研究(6学分)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农业推广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实践研究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5.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应包括制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或文献阅读、实践报告)等。各培养领域可以根据本领域的特点确定其他的必修环节
六、学位论文工作
1.论文选题应符合本领域的选题范围,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
2.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3.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附件11: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农业信息化领域指导性
培养方案
 
为做好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确保质量,特制订《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各培养领域协作组应在指导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本领域的学科特点制定具体培养方案;各培养单位应根据领域培养方案制定实施细则。
一、培养目标
农业推广(含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推广,下同)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祖国,热爱农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艰苦奋斗,求实创新,积极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服务。
(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
(三)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一)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实行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培养单位应建立适合不同领域专业特征的校外农业推广实践基地,鼓励采用顶岗实践的方式进行实践研究,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
(二)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由具有实践经验并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应根据培养目标要求,按领域设置,突出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在领域主干课中应有1门运用本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技术解决农业推广实践问题的案例研究课程;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的实习实践训练。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各领域结合自身特点和课程设置框架确定具体课程,安排校外实践研究和必修环节等。
课程设置框架如下:
(一)公共课(10—12学分)
1、政治理论课(2—3学分)
2、外国语(2~3学分)
3、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2学分)
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2学分)
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2学分)
(二)领域主干课(8~10学分)
1、农业信息化导论(2学分)
2、农业信息化进展(2学分)
3、农业信息化案例(案例研究)(2学分)
4、农业信息获取与处理(2学分)
5、农业应用系统开发(2学分)
(三)选修课(6~8学分)
由各培养单位根据培养目标、研究生的工作需要和各校条件自行确定。每门课程原则上不超过32学时。
(四)校外实践研究(6学分)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农业推广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实践研究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五)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应包括制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中期报告<或文献阅读、实践报告)等。各培养领域可以根据本领域的特点确定其他的必修环节
六、学位论文
(一)论文选题应服务于农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论文要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
(二)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三)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实际问题的能力;审查学位论文工作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攻读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评阅,其中应有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委员。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附件12: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
为规范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研究生的入学条件、培养方式、学位授予等环节,确保培养质量,特制订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培养目标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是与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加工、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及监管等方面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为宗旨,为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2.培养要求
1)“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践行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现代食品加工与安全理念,能够独立承担本领域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二、招生对象
主要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四、培养方式
1.采取校内课程学习和校外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实行学分制,采用多学科综合、宽口径的培养方式。培养单位应建立“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的校外实践基地,实践研究累计不少于12个月。
.学位论文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采用校内、校外双导师培养,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五、课程学习及必修环节
    根据全日制“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本领域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体现宽广性、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加强实践教学,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的实践研究。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
同等学力或跨专业攻读“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应补修相关领域本科阶段的主干课程2-3门,成绩不计入总学分。
具体课程设置如下:
1.公共课:(10学分)
1)政治理论课                          2学分
2)外国语                              2学分
3)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                  2学分
4)农业科技与“三农”政策              2学分
5)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2学分
2.领域主干课:(不少于10学分)
1)食品原料生产安全控制技术            2学分
2)食品加工新技术                      2学分
(3)食品加工过程控制                   2学分
(4)食品质量安全检测新技术             2学分
(5)农产品贮藏与物流学                 2学分
(6)食品标准与法规                     2学分
(7)国内外食品安全案例辩析             2学分
3.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
1)科技论文写作                        1学分
(2)农业现代化与可持续发展             2学分
(3)人力资源管理                       1学分
(4)农业投资管理                       1学分
(5)农产品国际贸易与营销学             2学分
(6)现代农业知识产权与保护             2学分
(7)食品经营管理实务                   1学分
.校外实践研究(6学分)
全日制“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必须从事不少于12个月的生产实践,并结合实践进行论文研究工作。实践研究的综合表现考核通过者取得相应学分。
5.必修环节
必修环节应包括制定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实践研究等。
六、学位论文工作
1.论文选题原则与要求
 论文选题应结合食品原料生产、食品加工、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与监管等方面的实际,解决食品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食品安全管理技术水平。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要体现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论文形式
   论文形式可以采用调查研究报告、项目策划书、研究论文、科技发明成果报告、新产品或样机研制报告、工程设计、项目(产品)设计等。
3.评审与答辩
攻读全日制“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达到规定的学分,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所有环节,成绩合格,方可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的评审应着重考查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食品生产与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论文应有一定先进性、实用性和工作量。
 学位论文应至少有2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相关专家评阅,其中须有来自非本单位的专家。答辩委员会应由5位以上专家组成。导师可参加答辩会议,但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成员。
七、毕业与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相关话题/专业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