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辉(1973—),男,汉族,湖南常宁人,副教授,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二级)。1999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7年4月毕业于福州大学环境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方向),获工学硕士学位;目前正在职攻读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与隧道工程隧道安全防治方向博士学位。自1999年8月至今,在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主要从事“隧道安全工程”、“矿井水害防治”、“矿井通风与安全”、“安全检测与监控”、“安全评价与管理”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加人员主持或参与的科研课题18项、教研课题7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EI收录4篇,参编高等教育安全工程系列“十一五”规划教材《物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和精品课程建设系列教材《安全科学与工程》三部;研究成果“事故预测预防”获福建省2010年度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三等奖、“福建煤矿通风系统改造技术及应用”获福建省2007年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论文“化工贮罐区安全评价的探讨”于2004年获福建安全建设征文比赛一等奖,“基于事故树分析的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煤矿职工安全意识分析及其强化”分别于2010年和2001年获福建省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优秀论文。现担任中国煤炭劳保科技学会矿井通风专业委员会委员、福建煤矿安全监察局安全生产专家组专家、安全评价师职业培训师资。
一、讲授的主要课程
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工业防火防爆,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通风与空调,工业通风与防尘。
二、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指导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指导《工业防火防爆》、《安全评价》课程设计,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
三、参加的教研课题
1.安全检测与监控技术网络课程教学建设,2011-2012,主持;
2.安全评价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福州大学,2010-2012,排名第二;
3.安全系统工程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福建省教育厅,2005-2008,排名第二;
4.安全系统工程省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福建省教育厅,2004-2007,排名第二;
5.安全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福州大学,2003-2005,排名第二;
6.安全科学技术导论多媒体研制,福建省教育厅,2002-2003,排名第二;
7.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综合改革与实践,福州大学,2001-2005,排名第二。
四、发表的教研论文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安全科学理论与实践,2005年,排名第二。
五、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2000年福州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0年,排名第二。
六、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1.福建煤矿水害预防理论与方法研究,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1-2014,项目主持;
2.火灾烟气与消防系统的动力学耦合作用研究,福建省教育厅,2006-2008,项目主持;
3.福建省公路清障救援措施及其内在响应机理研究,横向项目,2011-2012,项目主持;
4.道路交通事故预测与控制研究,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06-2009,排名第二;
5.道路交通事故模拟与再现系统研究,福建省科技三项基金,2003-2006,排名第三;
6.灾害风险管理技术研究,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00-2002,排名第三;
7.矿工不安全行为的干预技术研究,福建省科技三项基金,2000-2002,排名第三;
8.福建煤矿通风系统改造技术及应用,福建省煤炭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2006,排名第三;
9.福建省隧道及地下工程火灾及防范研究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05-2007排名第四。
七、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1.无喷淋室内火灾烟气温度变化特性的实验研究,《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6期,独著;
2.典型内装修材料烟密度的实验研究,《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1第6期,独著;
3.模糊数学理论在福建煤矿安全评价中的应用,《工业安全与环保》,2010年第6期,第一作者;
4.基于FTA的矿井通风系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年第12期,第一作者;
5.矿井通风优化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年第3期,第二作者;
6.StudyonConstructionandQuantificationofEvaluationIndexSystemonMineVentilationSystem,2009’6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iningScinece&Technology,2009.10,主办单位:中国矿业大学,EI收录,第二作者;
7.ElementsResearchOfSecurityManagersBasedOnConditionTheory,FirstInternationalSymposiumonMineSafetyScienceandEngineering,2011.10,主办单位: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第二;
8.关于道路交通安全科学的哲学认识,安全科学理论与实践,第一作者,2005.8;
9.试论福建省矿井通风系统改造,中国煤炭劳保学会矿井通风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矿井通风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作者,2004.11;
10.化工贮罐区安全评价的探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第二作者,2003.8;
11.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时间序列交通事故预测,福建工程学院学报,第二作者,2005.8;
12.TheAnalysisandMeasureofHumanFactorsonTrafficAccidents,2004年ISSST(国际安全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集),EI收录,第三作者,2004.10;
13.瓦斯爆炸过程中火焰厚度的实验室测定及其分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EI收录,第二作者,2000.1;
14.物流安全,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二作者,2011.5;
15.安全科学与工程导论,香港长城出版社第二作者2004.12;
16.道路交通安全,机械工业出版社,第三作者,2007.3。
八、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
1.事故预测与预防,2010年度福建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排名第二,2011年;
2.福建煤矿通风系统改造技术及应用,2007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排名第四,2007年;
3.基于事故树分析的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福建省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科优秀论文,排名第一,2010年;
4.化工贮罐区安全评价的探讨,福建安全建设征文比赛一等奖,排名第二,2004年;
5.煤矿职工安全意识分析及其强化,福建省劳保学会优秀论文,排名第二,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