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刘成禹性别男民族汉
出生年月1970.6职称副教授职务
工作单位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通信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闽侯上街福州大学
旗山校区学园路2号嘉锡楼3F邮政编码350108
电子信箱liuchengyuphd@163.com手机**
办公电话传真**
最高学历(院校、毕业时间、院校及专业)院校毕业时间专业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硕士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博士1994年、2000年
2003年铁道工程专业
岩土工程专业
个人简介(工作经历、擅长领域的专业技术方向及成绩)1986年初中毕业后考入衡阳铁路工程学校铁道工程专业。1990年9月由中专保送入西南交通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1994年7月本科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其后在衡阳铁路工程学校从事中专教学工作并在校勘测设计所从事岩土工程、路桥工程的设计工作。1998年9月考入西南交通大学道路与铁道工程专业,在母校攻读硕士学位,2000年12月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1年1月至2003年2月在衡阳铁路工程学校勘测设计所从事岩土工程、路桥工程设计和桩基检测工作。2003年3月考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师从何满潮教授,攻读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3月毕业,同年到福州大学工作,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地质工程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隧道与地下工程;环境岩土工程;石质古建筑保护。
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包括龙厦铁路象山特长隧道、成绵乐客运专线双流机场隧道等多座技术复杂隧道的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作为主要成员(研究报告撰写人)完成包括布达拉宫西印经院、义乌宋代古月桥等十余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的科研和技术服务工作。
开设教学课程本科课程: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岩土工程施工、科研讲座
硕士研究生课程:弹塑性力学、岩土工程数值计算、环境岩土工程学
教学研究项目在部分实践性强的课程中推行职业技能鉴定的探索,校教改项目,2013-2015年,项目负责人。
科学研究项目1、古建筑石构件风化层厚度和力学参数的确定方法及其随时间和深度的变化关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2014年,项目负责人。
2、福建省花岗岩残积土边坡失稳演化及稳定性评价方法研究,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2009年,项目负责人。
3、龙厦铁路象山特长隧道(长16km、地质条件复杂、最大埋深780m、高风险隧道)关键施工技术研究,2008-2012年,项目负责人。
4、城市建筑密集地区浅埋隧道施工技术研究,2008-2011年,项目负责人。
5、龙厦铁路LX-Ⅲ标隧道(11座隧道总长近20km)超前地质预报,2008-2011年,项目负责人。
6、龙厦铁路吴坑隧道膨胀性辉绿岩大变形段现场监测及科研技术服务,2009-2011年,项目负责人。
7、成绵乐客运专线双流机场隧道(长5.6km,周边建筑物密集)现场监测及科研技术服务,2009-2013年,项目负责人。
8、成绵乐客运专线双流机场站(宽52.6m、深25m、距机场航站楼大拱承台最近处仅8.7m)现场监测及科研技术服务,2009-2013年,项目负责人。
9、黑色岩层风化引起的边坡破坏机理研究,福州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2007-2008年,项目负责人。
10、风化为石质构件力学性能劣化主控因素的石质古建筑稳定性研究,福州大学引进人才基金项目,2006-2008年,项目负责人。
11、降雨诱发球状风化花岗岩边坡地质灾害的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1-2013年,项目第二参加人。
12、地质雷达资料去噪处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2013年,项目第二参加人。
13、吉林省集安市高句丽遗址保护工程─太王陵、国内城、将军陵稳定性及加固对策研究,2003-2004年,主要完成人,研究报告撰写人。
14、河北涉县娲皇宫危岩体稳定性及加固对策研究,2003年,主要完成人,研究报告撰写人。
15、西藏江孜宗山抗英遗址稳定性及加固对策研究,2004年,主要完成人,研究报告撰写人。
16、浙江义乌宋代古月桥稳定性及加固对策研究,2004年,主要完成人,研究报告撰写人。
17、布达拉宫西印经院稳定性及加固对策研究,2005年,主要完成人,研究报告撰写人。
18、湖南里耶秦代古城遗址稳定性及加固对策研究,2005年,主要完成人,研究报告撰写人。
19、北京市西城区西黄寺清净化诚塔及其附属石质文物表层劣化机理研究,2005年,主要完成人,研究报告撰写人。
发表著作、学术论文名称1、刘成禹,何满潮.滑坡前缘挡墙变形后滑动面抗剪强度指标的反算.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24(6):847-849(EI)
2、刘成禹,何满潮,王树仁,胡江春.花岗岩低温冻融损伤特性的实验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0(1):37-40(EI)
3、何满潮,刘成禹,武雄.延吉盆地强膨胀性软岩边坡加固对策研究.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35(4):496-500
4、何满潮,刘成禹,王树仁,杨国兴,毛利勤,王新波.国家重点文物—高句丽将军陵变形破坏机理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3):2220-2224(EI)
5、孙晓明,何满潮,刘成禹,顾金才,王树仁,明治清,景海河.真三轴软岩非线性力学试验系统研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6):2870-2874(EI)
6、何满潮,韩雪,刘成禹,王树仁.西藏布达拉宫西印经院稳定性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9):1784-1789(EI)
7、刘成禹,何满潮.古王陵变形破坏机理及稳定性研究—以国家重点文物高句丽太王陵为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5):25-28
8、刘成禹,何满潮.石质构件风化层内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07,15(2):222-227
9、刘成禹,何满潮.水库渗流影响文物遗址安全发掘研究—以湖南里耶秦代古城遗址为例.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18(4):88-92
10、刘成禹,何赤忠,何满潮.湘西铁路沿线红层边坡工程地质研究.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7,18(2):58-62
11、何满潮,韩雪,刘成禹.布达拉宫西印经院地基应力特征与结构变形分析.岩土力学,2007,28(2):283-287(EI)
12、刘成禹,何满潮,周旭荣.隐伏古护城河的勘察方法研究.工程勘察,2007,(6):66-69
13、刘成禹,何满潮.石质古建筑风化深度确定方法.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8,30(1):69-73
14、李宏松,刘成禹,张晓彤.两种岩石材料表面剥落特征及形成机制及差异性的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S1):2825-2831(EI)
15、戴自航,刘志伟,刘成禹.考虑张拉与剪切破坏的土坡稳定数值分析.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8,27(2):375-382(EI)
16、赵喜斌,刘成禹,张继奎.管式锚杆提高破碎软弱围岩支护效果的理论与实践.隧道建设,2009,29(1):1-6
17、刘招伟,刘成禹.混凝土早期裂纹发展规律.建筑材料学报,2009,12(6):693-698(EI)
18、郭海满,刘成禹,杨建成,林瑚旺.浅埋隧道上覆建筑的稳定性研究.铁道工程学报,2009,(7):84-88
19、郭海满,刘成禹,林瑚旺,杨建成.龙厦铁路象山特长隧道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铁道勘察,2009,(3):25-29
20、林瑚旺,刘成禹,杨建成.复杂地质条件下长大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铁道勘察,2009,(5):88-92
21、李红军,刘成禹,李云.锚注联合支护效果的数值模拟研究.铁道工程学报,2010,(7):1-5
22、徐代宏,刘成禹.建筑密集地区浅埋双线铁路隧道施工变形控制技术.隧道建设,2010,30(5):561-564
23、金强国,刘成禹.岩溶隧道递进式综合地质预报技术.铁道勘察,2010,(3):36-40
24、刘成禹,何满潮.对岩石风化程度敏感的化学风化指数研究.地球与环境,2011,39(3):349-353
25、刘成禹,张维泉.花岗岩残积土中浅埋隧道修建的主要工程问题.铁道勘察,2011,(3):31-34
26、王浩,刘成禹,陈志波.闽东南花岗岩球状风化不良地质发育特征及其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学报,2011,19(4):564-569
27、刘成禹,李宏松.岩石溶蚀的表现特征及其对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地球与环境,2012,40(2):255-260
28、王明辉,刘成禹.复合支撑系统基坑围护结构变形分析.施工技术,2012,24(13):2220-2224
29、黄振,刘成禹.地质雷达波频率与围岩等级相关关系统计分析.隧道建设,2012,32(1):61-65
30、黄争胜,刘成禹.根据桩身侧向位移反演非极限状态下土压力分布.土工基础,2012,26(3):54-56
31、王明辉,刘成禹.地质雷达在隧道塌方范围探测中的应用.勘察科学技术,2012,(2):62-64
参加学术组织、担任职务中国岩石力学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理事
所获教学、科研等奖励1、作为主要成员(15人中排名第3)与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项目“龙厦铁路象山隧道复杂地质条件下关键施工技术研究”获2011年度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创新成果特等奖。奖励单位: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
2、2011年获福建省委教育工委优秀共产党员;奖励单位:福建省委教育工委。
发明、专利
备注
英文简历
(Resu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