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适应学科发展和21世纪对麻醉专业高级人才的需求,我校根据实际情况并经国家教委批准于1999年建立麻醉系。建系四年多来,在校、院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教师们克服困难,承担了麻醉学系教学、科研、临床和日常教学管理等工作,为麻醉系的建立和运作付出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努力。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麻醉医师。
培养要求: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发奋图强、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具有高度的革命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系统掌握临床医学与现代麻醉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常用麻醉技术;初步掌握常见急难、重症监护与抢救的处理原则;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并具有初步的听、译、写、说能力;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富有创造精神,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具有健全的体魄。
学制:五年主要课程:英语、计算机、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原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临床麻醉学、危重病医学。
学位授予:医学学士本科生招生情况:1999级44人,2000级41人,2001级41人,2002级45人,2003级68人
本科生就业去向:各级医院、各大型厂矿医院麻醉科及临床科室从事临床麻醉、围术期监护、急救复苏、疼痛诊治等临床医疗工作;各级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研究生招生情况:5名/年
研究方向:临床麻醉、体外循环、临床药理、疼痛诊疗
师资情况:
基本结构:麻醉学系现有教师42人(临床课程部分),由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儿科学院麻醉学教研室教师组成。42名教师中1名为返聘,1名出国援外,4名为今年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教授2人,副教授14人,讲师20人,助教6人。硕士导师9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38.1%,青年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比例达69.2%.全系教师分别毕业于国内8所医科院校。
师资培养:麻醉学系一贯重视师资培养,有不断完善的师资培养计划,目标明确,措施可行。要求新进青年教师必须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在职青年教师中不具有研究生学历者,要求工作前3年必须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随后的2年内必须攻读麻醉学硕士研究生学位。鼓励中年教师以各种方式参加学位课程学习,鼓励有硕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在5年内报考在职博士研究生,改善麻醉学专业高学历(学位)教师少的现状。鼓励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参加半年以上脱产外语培训。2000-2003年全系共派出11名中青年教师到国内一流医科院校进修学习3-12月,7人脱产英语学习6月,数百人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及各级继教班学习。
授课教师:因麻醉学系未建系前主要承担医学系《外科学》中麻醉学章节的教学,每年课时少,教师教学经验相对欠缺。建系后系里极其重视本科教学,除采取各种方式对教师(尤其是中青年)进行授课能力培训外,为保证教学质量,安排了较强的师资力量担任麻醉学系本科教学,任课教师中符合岗位资格的教师比例为100%.2000-2003年全系共有教授、副教授16名,而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占总任课教师比例已达90.7%,说明我系的教授、副教授担任了主要的教学工作。
教学条件:
教学基本设施:麻醉学系2000-2003年度共投入教学设备费约16万元。资料室建筑面积约100m2,购置教学参考书共51册计3976.60元。教学设施基本能满足本专业教学的要求。目前我系拥有的教学设备利用率为100%.
实践基地建设:麻醉学专业首届(1999级)学生于2004年1月正式进入各教学实习基地麻醉科实习。麻醉学系已建立了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8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附属二院,附属儿童医院。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新桥医院,大坪医院。重庆市中山医院,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教学实习基地均为三甲医院,教师队伍人员结构合理,能充分满足实习要求。有明确的实践教学目的和内容(详见实习大纲)。
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效果:麻醉学专业课堂教学质量较高。教师讲授知识准确,充分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较先进。学生及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员对课堂授课质量评价优良率高达93.8%~100%.学生考试成绩分布基本合理。每门专业课考试后均及时进行了完整的试题、试卷分析,教师可从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实习教学效果:因麻醉学专业首届(1999级)学生在2004.1月才正式进入麻醉科临床实习,麻醉系2000-2003年承担的是医学系学生定向麻醉学毕业实习任务。我们在医学系学生定向麻醉学毕业实习中积极、大胆地进行教学改革,为麻醉学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具体措施:⑴要求在临床学院麻醉科实习的学生每人必须完成综述1篇(学生自行选题、查阅文献资料,本科教授指导),由科室组织在毕业前进行论文答辩。此项经过几年试行很有成效,并逐步向实习基地推广。⑵加强学生各类考核:出科考试、专业理论-综述、操作、责任制考试。从5届学生的实习情况看,学生均能较熟练地掌握麻醉学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全部达到实习大纲的要求。学生普遍反映动手能力得到极大加强,学会了理论联系实际,强化了临床思维,了解了怎样查阅医学文献及医学综述的写作方法。实习学生满意度极高,并且荣获临床学院1999-2000年度、2001-2002年度毕业实习教学二等奖,2002-2003年度毕业实习教学三等奖。
学科水平:
学科简介:1957年由全国著名的麻醉学专家董绍贤教授亲手建立重庆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并在国内率先建立麻醉学教研室,是临床、教学、科研规范化单位之一。
70年代成立临床麻醉学科。1983年成立硕士点,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98年通过教育部硕士点验收。1998年招收临床医学麻醉方向(本科)学生,同时开始接受临床医学系学生定向麻醉学毕业实习。1999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成立重庆医科大学麻醉学系并招收首届本科学生。麻醉学系依托于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麻醉学教研室,涵盖第二临床学院及儿科学院的麻醉学专业。
专业开展情况:
40余年来,麻醉学专业逐渐配备了先进的麻醉及监测设备,为临床、教学和科研提供了保证。1979年我校首例心脏直视手术的完成标志着我科体外循环心肌保护领域研究的开始,至今已达国内先进水平。1989年开设西南地区首家镇痛门诊及镇痛病房。1993年开设麻醉恢复室。1998年开展了门诊无痛技术(无痛人流、术后病人自控镇痛、胃、肠镜检、其它急慢性疼痛治疗、晚期癌痛治疗)。2001年经重庆市卫生局批准为重庆市疼痛治疗中心。2002年开始开展肝移植手术麻醉。
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较高的科研水平,已为西南地区培养了数百名麻醉专业人员、培养了20余名硕士研究生,承担历届本科、大中专学生麻醉学教学任务。主编了《麻醉并发症》、《静脉麻醉药理临床应用》。参编了高等医药院校统编教材《外科学》1-6版麻醉部分(董绍贤、蒋夏、闵苏);《妇产科理论与实践》第一、二版(董绍贤);《黄家驷外科学》第六版(蒋夏);《急诊麻醉学》、《老年病人麻醉学》(闵苏)等15部著作。在《中华麻醉学杂志》以及其它专业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同时还进行了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在1999年成立麻醉学系以后,整合了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儿科学院麻醉学教研室的资源优势,使学术水平得到进一步加强与扩大。
1999-2002年全系共承担省级科研项目3项,院级科研项目7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全系教师参加科研项目比例73.8%.麻醉学系现有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后备队伍人员共7人,是重庆及西南地区麻醉学专业技术力量雄厚的学科之一。
目前状况:麻醉学系建系已近5年,本科学生已招收5届。尽管目前还没有毕业生,但是学生的毕业分配前景看好。麻醉学系在国内同行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麻醉学专业工作会议拟定明年初由我校麻醉学系承办。
发展规划:除了进一步提高重庆医科大学麻醉学专业在重庆及周边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外,需扩大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目,力争在近几年申请博士生导师(目前重庆地区还没有麻醉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提高重庆及周边地区的麻醉水平,力争创办三峡库区麻醉医师培训班(2年制)。努力改善重庆地区麻醉医师学历偏低的落后状况。努力完善、争创国内一流的麻醉学专业教学实验室。
教学管理与改革:
教学管理:麻醉学系有较完善的教学管理队伍,管理人员全部为兼职,结构合理。教管人员对教学工作极其认真负责,有较强的进取心及主动工作意识,不计个人得失,没有任何怨言,常常利用业余时间为麻醉系工作。尤其麻醉学系是由3所临床学院麻醉学专业的教师组成,在完成系部的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时组织协调工作难度较大。但系里有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并能严格执行,并且教管人员尽职尽责,保证了麻醉系教学的顺利进行,没有发生任何教学差错事故,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各种教学文件、工作计划、总结、教研活动记录、考试成绩、试卷分析、集体备课、试讲、听课记录等档案资料齐全、规范。
教学改革:麻醉学系承担了麻醉学系3门专业课,临床医学五年制、七年制及其他专业本科《外科学》中麻醉学部分的教学。五年制麻醉学专业较之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更多,学生学业负担更重,不利于素质教育。而临床医学五年制、七年制又因麻醉学课时较少(仅有理论课8学时,实践课5学时),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多,学习难度大。为了改变麻醉学老师难教,学生厌学的状况,麻醉学系自1999年以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完善课程体系,力争体现麻醉学课程自身的特色,使教学质量有了极大提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1.调整、缩减教学任务:总课程数由47门减为43门;总学时由3525学时减为3366学时。2.缩减课时:每学时由50分钟缩减为40分钟,理论课坚持以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为主,实践课以传授学生基本技能为主。给学生以充分的课余时间进行课后自学,以拓展专业知识视野。3.合理取舍,重点突出。4.多媒体教学5.示教课形式丰富多彩(光盘、仿真人教具等)。6.毕业实习教学改革,重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