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张洪模教授讣告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6



  讣 告
  中国共产党党员、音乐学家、音乐翻译家、音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前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一位对中国音乐理论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并获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的知名****,张洪模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8月21日下午15时2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对张洪模先生的离世,我们深表哀悼!对他的家人表示深切慰问!
  中央音乐学院
  2020年8月22日


  张洪模教授生平


  张洪模先生是河北沙河人,1926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其兄张洪岛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创建人。他从小受家庭浓厚的语言环境与音乐环境影响,显露出超凡的语言天赋。1949年,他毕业于外国语学院俄语系,从18岁开始翻译工作算起,张洪模先生从事翻译工作70余年,在祖国音乐翻译事业上一直不懈耕耘。
  张洪模先生是位多语种的翻译家,他精通俄语、英语,而且日语、意大利语、法语和德语都有很好的基础。他最早正式翻译,是从日语起步的,中学时即在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主持讲解西洋音乐欣赏会,18岁翻译了日文《音乐的欣赏》一书。以后数十年里,除了主要从事俄语和英语翻译外,还有许多意大利文献翻译的成果。此外,他也从事大量法文、德文的编译和审校工作。张洪模先生的翻译文献涉及领域极为广泛,包括了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表演艺术、作曲家研究等各个方面。


  (张洪模先生工作照)
  张洪模先生的早期翻译贡献突出体现在上个世纪50年代建国初期的翻译工作中。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们向西方音乐文化学习主要体现在向苏联的学习。这给了俄文非常过硬的张洪模先生难得的施展机会。为配合苏联作曲专家讲课,张洪模先生最先翻译了斯波索宾的《曲式学》,往往是在专家讲课之前,才匆忙将有关章节翻译好印发给学员。这本书的完成,是新中国音乐翻译界一项重要的大事,它是我国首部体系严谨、剖析缜密的西方音乐曲式学专著,其中一些今天耳熟能详的专业术语就是在这部专著中得以确立,如今天大家熟悉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声中部、织体” 等等众多专业术语,都是由这部译著提供的,如今,这些词汇早已是作曲技术理论中最为常见的通用术语和词汇。此译著出版后,很快成为国内曲式学的教材和研究的基础文献,共再版了4次。
  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技术理论体系建构初期,张洪模先生的翻译起到了关键作用。这时期也是他最为活跃的翻译时期,除了这部《曲式学》,在作曲技术理论方面他还翻译了《交响配器法》《复调音乐》《音乐的写法》等,今天的部分复调专用术语也出自张先生的笔下。他这时期翻译的译著都是苏联音乐院校作曲理论基础性教科书。
  这时期,在音乐史学方面,为配合苏联音乐史专家的教学,张洪模先生翻译了《俄罗斯音乐史》《俄罗斯音乐家论西欧音乐》,以及与人合译《西洋音乐史》《外国音乐名作》,这些也都是苏联音乐学院的专业教程。此外,他还翻译了《舒伯特史料文献》《比才日记选》等专业辅助性的文献资料。


  (20世纪60年代的张洪模先生)
  张洪模先生不仅在作曲技术理论和音乐史翻译方面硕果累累,他的翻译实践还延伸到艰深的音乐美学领域。张洪模先生曾对他的学生说过:“若能将一部学术份量较重的美学专著翻译过来,你几乎就是一位音乐美学的****啦。”这正是张洪模先生自己翻译实践中获得的深切体会和经验。这时期,他翻译了《音调论》,这是一部学术价值很大,且行文极为晦涩的专著。美学方面,他还与人合译了《苏联音乐美学问题》。此外,他还翻译了《论音乐表演艺术》《威尔第评传》《民歌采集须知》等。
  经历了文革时期,改革开放之初,他影响最深远的工作体现在综合性《外国音乐参考资料》刊物的主编和翻译上。这本刊物引介了国外作曲、美学、表演艺术等方面的信息,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外国音乐参考资料》的重要意义在于,那是一部改革开放初期艰难探索环境下的内部参考性刊物,是了解外面世界难得的窗口,因此深受国内学界和广大青年的喜爱。在那个时代,国家的文化事业百废待兴,当时的年轻学生们可谓充满了求知的欲望和旺盛的活力。《外国音乐参考资料》正好满足了求知若渴的青年学子们的需求,成为那个时代学术文献中一个非常光鲜的亮点。
  这时期他与时俱进,在作曲技术方面先后翻译了《格里格的和声研究:关于他对印象派音乐所作贡献的探讨》《20世纪的作曲技法》,这是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比较大胆地引进曾被视为异端的西方作曲技法的两部译著,为我国作曲学科的新发展起到了开拓性作用。


  (2011年张洪模夫妇生日合影)
  离休后,张洪模先生作为文化部翻译高级职称评委,中国音协美国音乐研究会理事、中国翻译工作者文学艺术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贡献津贴****,仍笔耕不辍,一直没有停下翻译的脚步。这时期他的翻译著作有《俄罗斯作曲家与20世纪》(此译著填补了与苏联隔绝后苏联音乐学术研究的空白)、《歌剧经典》,以及原文歌剧脚本《鲍里斯·戈都诺夫》《叶甫根尼·奥涅金》《为沙皇献身》《梦游女》《爱斯米尔达》的翻译等。此外,他还为音乐爱好者编写了《柴可夫斯基传》《格里格传》等。
  难得的是,年近90,张洪模先生还主编并完成了《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音乐美学》的翻译。这是一部带有挑战性的专著,体现了先生不衰的敬业精神、精湛的翻译技艺和深邃的思想。
  除了大量译著外,半个多世纪以来,张洪模先生还在众多刊物如全国多家音乐院校学报、《人民音乐》《中国音乐学》《音乐研究》等刊物发表大量文章和翻译文献。作为学校资深的翻译****,他是我国专业音乐文献翻译教学的开拓者,为祖国的音乐文献翻译事业培养了诸多优秀的翻译人才。他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严格,他给学生们修改的翻译作业使学生们叹服并日后常常提起,他将自己的翻译经验无私地奉献给了年轻的一代学人。
  值得提及的是,张洪模先生的奋斗人生充满着对祖国、民族深切的爱,他早年在解放前夕的北京,不顾生命安危积极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祖国的解放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漫长的70余年从未停止事业的脚步,为祖国音乐文化事业贡献终生更是体现在这一点上。


  (2018年生日,与关门弟子,黄枕宇老师一家合影)
  总结张洪模先生的翻译道路,可以说,他的翻译实践从一个侧面,具体生动地反映了我国作曲技术理论、音乐美学、音乐史学、表演艺术建设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为此,于润洋先生对翻译家张洪模曾有过这样的一段评价:
  “新中国半个世纪对西方音乐精华借鉴和吸收的重要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而西方音乐文献翻译工作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离不开我国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翻译队伍,而洪模同志是这支队伍中的一位杰出的领军人物,他对多种西方语言的精深掌握,对西方音乐文化的深入认识,行云流水般的文采,以及他在一生工作中不懈的执着精神,使他成为新中国音乐翻译事业中难得的、不可替代的人物”。


  中国音乐界一位兢兢业业、译著等身的翻译前辈走了,他取得的事业高度,或许我们只能仰望,因为,那是一座难以企及的音乐翻译成就之丰碑。除了仰望和缅怀,我们还将继承和发扬张洪模先生的敬业与奉献精神,将先生铺就的道路继续延伸,并不断拓展。
  张洪模教授千古!


  张洪模教授告别仪式兹定于 2020年8月25日上午7:00点,在八宝山殡仪馆梅厅举行(疫情期间,人员限流,望谅解)。
  联系人:黄枕宇
  联系电话:13651381609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




相关话题/翻译 音乐 作曲 美学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