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传习·中艺名家进校园”项目自创立以来,已经走进了20多所中小学,有12000名同学现场参与和聆听。受新冠疫情影响,该项目将“让艺术走进学校”转化为“让艺术走进剧场”,推出了“在剧院感受艺术魅力”系列公益活动,为学生们带来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彩演出。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此次中央音乐学院的演奏家团队用音乐践行艺术普及、文化惠民,为青少年一代提供美育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为孩子们开设的“专属剧场”中,中央音乐学院师生们带来一堂生动的“艺术课堂”,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着艺术对心灵的滋养。

音乐会在章红艳教授的讲话中拉开了序幕。面对台下8岁左右的孩子们,章老师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音乐厅文化,让小听众们了解到观众与艺术家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学会用“掌声”回馈舞台上的精彩呈现。
音乐会采用讲演结合的形式,选取经典民族器乐作品,演奏家讲解乐器,讲述乐曲创作背景、音乐风格、演奏特点、艺术内涵,旨在让听众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和了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民乐系打击乐教师魏然以中国传统打击乐乐器组合和表演形态为切入点,讲述了中国锣鼓乐这一传统器乐表演形式。它以悠久的历史、宏大的民族气势和独特的东方气质著称。锣鼓乐讲究精气神,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精神内涵之一。
本场音乐会演奏的鼓曲《夜深沉》是根据京剧曲牌改编而来,以昆曲《思凡》一折中“风吹荷叶煞”四句唱腔为基础,后来又经过历代京剧琴师们的加工改编而成。在京剧《击鼓骂曹》和《霸王别姬》中用来配合弥衡击鼓和虞姬舞剑等场面。

青年教师齐洁讲述了琵琶在中国民族器乐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她提到民族乐器的拟声性以及琵琶在这一方面的强大优势。琵琶可以模仿打击乐的敲鼓心、鼓边儿、小锣小镲,还可以模仿战争中金戈铁甲的声音,甚至模仿两军交战、悬崖勒马、群众呐喊的声音。而这些都会在琵琶经典作品《十面埋伏》中听到。
《十面埋伏》是琵琶传统音乐曲中的经典,乐曲由数段带有小标题的段落构成,分别是: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和得胜回营。音乐以公元前202年刘邦与项羽垓下之战的史实为内容,用标题音乐的形式描绘了激烈的战争场面,具有丰富的感情色彩。

青年教师闫国威从二胡的音色入手,讲述了二胡的声音贴近人声,善于表现歌唱性,容易使听众产生共鸣。它的音色变化多样,可以满足各种情绪、意境的需要,可凄凉、可欢快、可激昂、可柔情。二胡还经常被用于电影、电视剧以及流行歌曲的配乐,本场音乐会演奏的作品《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即是根据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插曲改编而成。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本来是一首古老的塔吉克族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区特色。后由作曲家雷振邦先生改编成电影插曲,表现了一名驻守新疆唐古拉山的解放军边防战士与一名当地姑娘的爱情故事。本首乐曲由二胡与扬琴共同呈现,两者的合作关系十分紧密。
青年教师马英俊讲述了扬琴的历史渊源,介绍了扬琴与地域文化的紧密关联。由于其音域宽广,音色清脆明亮,除独奏外,还常被用于伴奏、重奏等各类民族器乐演奏形式。

苏畅副教授从古筝的发展入手,介绍了古筝具有距今2000多年的历史。古筝起源于在战国时期的秦国,所以最久远的名称是“秦筝”。根据不同地域文化,其产生了不同的音乐流派和风格。如:河南、山东、浙江、潮州客家,陕西。
本场音乐会演奏的《秦桑曲》是陕西筝派的代表作。乐曲最初的曲名为《碗碗腔》,后借用李白《春思》一诗中“秦桑”一词,改名《秦桑曲》。作曲家周延甲先生运用流行在陕西关中一带的戏曲音乐“碗碗腔”曲调为旋律素材,描述了一位女子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表达了盼望早日回到家乡和亲人团聚的急切心情。乐曲旋律凄婉、缠绵、柔和并富有激情。


王磊副教授讲述了笙的历史渊源,并通过“滥竽充数”的历史典故向小听众们传达了要实事求是的道理。战国时期“滥竽充数”典故中的“竽”就是古代的笙。齐宣王爱听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奏。南郭先生混在队伍里给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之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也爱听吹竽,但喜欢听独奏,于是便让乐师挨个演奏给他听。南郭先生听说后便逃走了。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实事求是,要有真才实学,弄虚作假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
本场音乐会演奏的乐曲《微山湖船歌》,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山东微山湖一代流传的“微山湖端鼓腔”,是当地渔民经常演唱的一种地方戏。乐曲吸取了“端鼓腔”节奏鲜明、曲调欢快的特点,形象的描绘了渔民欢快、愉悦的捕鱼场面,也体现了渔民渴望丰收情感。



音乐会的最后,在李沐埜的指挥下,中央音乐学院弹拨乐团用精彩的演奏为观众们带来了视听盛宴。乐团演奏了结合中国民族弹拨乐器点、线特点创作而成的经典弹拨乐作品《悄然》《杨柳青》,将各类弹拨乐器的特性全方位地呈现出来。音乐会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落下了帷幕。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的师生们发挥专业优势,用音乐育人育才,积极奉献社会,用音乐艺术积极引领社会风尚,让思想深刻、音韵悠扬的优秀音乐作品滋养青少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用实际行动践行“艺术为人民服务”的使命担当。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