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长:严景华 博士、研究员
研究队伍
研究组长:严景华
电话:
传真:
电子邮件:yanjh@im.ac.cn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
邮编:100101
研究方向
结构为基础的新型疫苗及抗体工程改造
研究内容及意义
人源抗体筛选及动物来源抗体的人源化:利用噬菌体展示、酵母展示及人B细胞单细胞测序技术筛选重要传染病及肿瘤治疗性人源抗体。另外对鼠等动物来源抗体进行人源化改造。
基于结构的疫苗设计:通过对蛋白抗原结构的解析以及与抗体相互作用研究,分析抗原结构特征,设计结构完整有效疫苗。这种策略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抗原表位的空间结构,从而提高疫苗的免疫源性。
抗体药物作用机制及抗体药物研发:抗体药物在治疗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病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全球销售额前十位药物中,抗体药物占据六席,抗体药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本实验室研究内容之一就是利用抗体筛选平台及结构生物学平台研究抗体药物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开发新的抗体药物。
学习经历
2001年-2004年: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遗传学专业,博士
1999年:德国汉诺威大学(Hanover University)进修
1986年-1989年:南京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专业,硕士
1982年-1986年: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学士
工作经历
2012年至今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研究员
2004年-2012年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副研究员
1989年-2001年:安徽农业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讲师、副教授
工作人员
刘梅 博士 高级工程师
马素芳 博士 助理研究员
黄庆瑞 博士 助理研究员
杨咪 实验员
马兰清 实验员
方卓 博士后
宋涛 博士后
研究生
仵丽丽 直博生
田丝雨 直博生
汪逢泽 博士生
史瑞 博士生
冀凯 博士生
段晓敏 博士生
韩超 硕士生
曾家伟 硕士生
毕晓珊 硕士生(安徽大学联合培养)
宋春丽 硕士生(安徽大学联合培养)
代表性论文(*通讯或第一作者)
1. Wang Q, Ma T, Wu Y, Chen Z, Zeng H, Tong Z, Gao F, Qi J, Zhao Z, Chai Y, Yang H, Wong G, Bi Y, Wu L, Shi R, Yang M, Song J, Jiang H, An Z, Wang J, Yilma TD, Shi Y, Liu WJ, Liang M, Qin C, Gao GF*, Yan J*. Neutralization mechanism of human monoclonal antibodies against Rift Valley fever virus. Nature Microbiology. 2019 Jul;4(7):1231-1241
2. Liu H, Guo L, Zhang J, Zhou Y, Zhou J, Yao J, Wu H, Yao S, Chen B, Chai Y, Qi J, Gao GF, Tan S, Feng H, Yan J. Glycosylation-independent binding of monoclonal antibody toripalimab to FG loop of PD-1 for tumor immune checkpoint therapy. MAbs. 2019 May/Jun;11(4):681-690.
3. Tan S, Zhang H, Chai Y, Song H, Tong Z, Wang Q, Qi J, Wong G, Zhu X, Liu WJ, Gao S, Wang Z, Shi Y, Yang F, Gao GF*, Yan J* . An unexpected N-terminal loop in PD-1 dominates binding by nivolumab.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7, 8:14369..
4. Wang Q, Yang H, Liu X, Dai L, Ma T, Qi J, Wong G, Peng R, Liu S, Li J, Li S, Song J, Liu J, He J, Yuan H, Xiong Y, Liao Y, Li J, Yang J, Tong Z, Griffin BD, Bi Y, Liang M, Xu X, Qin C, Cheng G, Zhang X, Wang P, Qiu X, Kobinger G, Shi Y, Yan J *, Gao GF *. Molecular determinants of human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isolated from a patient infected with Zika virus.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6, 8(369):369ra179.
5. Li Y, Wan Y, Liu P, Zhao J, Lu G, Qi J, Wang Q, Lu X, Wu Y, Liu W, Zhang B, Yuen KY, Perlman S, Gao GF*, Yan J *. A humanized neutralizing antibody against MERS-CoV targeting the receptor-binding domain of the spike protein. Cell Research. 2015 , 25(11):1237-49
6. Lu G, Zhang N, Qi J, Li Y, Chen Z, Zheng C, Gao GF, Yan J *. Crystal structure of herpes simplex virus 2 gD bound to nectin-1 reveals a conserved mode of receptor recognition. Journal of Virology. 2014 ,88(23):13678-88.
7. Lu G, Hu Y, Wang Q, Qi J, Gao F, Li Y, Zhang Y, Zhang W, Yuan Y, Bao J, Zhang B, Shi Y, Yan J, Gao GF. Molecular basis of binding between novel human coronavirus MERS-CoV and its receptor CD26. Nature. 2013, 500(7461): 227-31..
8. Shi Y, Zhang W, Wang F, Qi J, Wu Y, Song H, Gao F, Bi Y, Zhang Y, Fan Z, Qin C, Sun H, Liu J, Haywood J, Liu W, Gong W, Wang D, Shu Y, Wang Y, Yan J, Gao GF. Structures and receptor binding of hemagglutinins from human-infecting H7N9 influenza viruses. Science. 2013, 342(6155):243-7.
9. Liu J., Qian X., Chen Z., Xu X., Gao F., Zhang S., Zhang R., Qi J., Gao GF., and Yan J *. Crystal structure of cell adhesion molecule nectin-2/CD112 and its binding to immune receptor DNAM-1/CD226. Journal of Immunology. 2012, 188(11):5511-20
10. Zhang N*, Yan J﹡, Lu G*, Guo Z, Fan Z, Wang J, Shi Y, Qi J, Gao GF. Binding of herpes simplex virus glycoprotein D to nectin-1 exploits host cell adhes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1, 2:577.
11. Liu J, Dai L, Qi J, Gao F, Feng Y, Liu W, Yan J*, Gao GF. 2011. Diverse peptide presentation of rhesus macaque MHC class I Mamu-A*02 revealed by two peptide-complex structures and insights into SIV immune escape. Journal of Virology. 2011. 85(14):7372-83.
12. Lu G, Qi J, Chen Z, Xu X, Gao F, Lin D, Qian W, Liu H, Jiang H, Yan J *, Gao GF*. Enterovirus 71 and Coxsackievirus A16 3C proteases: binding to Rupintrivir and their substrate, and anti-HFMD drug design. Journal of Virology 2011, 85(19):10319-31.
研究中的代表性图片
图:Zika 人源中和抗体筛选及保护机制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严景华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5-16
相关话题/中国科学院 微生物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王 军
组长:王军 博士、研究员 研究组研究方向 1.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微生物组成、功能以及动力学 2.人工智能方法及其在微生物组分析中的应用 3.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 4.新型测序技术以及其他组学分析技术的应用研究组研究内容及意义 近年来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使生物学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生物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16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刘翠华
组长:刘翠华 博士、研究员研究组研究方向1.重要病原菌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制2.重要病原菌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组研究内容及意义1.重要病原菌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制泛素化等蛋白修饰在病原菌与宿主互作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一方面,泛素化等蛋白修饰可调控宿主的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炎症和免疫反应、细胞凋亡、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16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何秀萍
研究组研究方向:酵母菌分子遗传学及生理代谢工程研究组研究内容及意义:1、酵母菌生理代谢功能及环境适应的分子机理研究:揭示重要代谢产物代谢途径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及生理代谢功能的环境应答和适应机制,为生理和代谢功能改造奠定理论基础。2、酵母菌生理及代谢功能改造的方法学研究:研究适用于工业酵母菌的全基因组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16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叶 健
虫媒病毒与宿主互作研究组组长:叶健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1.虫媒病毒—植物—介体昆虫互作的分子机理;2.植物油脂代谢产物在抗病免疫中的作用研究内容及意义1.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入侵型、新发和重发昆虫传作物病毒病害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农作物优质高产的主要因素。因缺乏抗病抗虫的种质资源、育种周期长,虫传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16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王 硕
组长:王硕博士、研究员 研究方向 肠道黏膜免疫淋巴细胞、肠道黏膜免疫与肠道疾病调控、肠道共生菌与免疫系统互作研究内容及意义 1)肠道黏膜免疫淋巴细胞在炎-癌转化和病原菌感染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分析结肠癌肿瘤浸润天然免疫淋巴细胞类型,筛选天然免疫淋巴细胞表达的与结肠癌进程密切相关的特征性分子,为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16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于 波
组长:于波 博士、研究员 研究组研究方向平台与高值化学品的微生物合成生物技术研究组研究内容及意义发展合成生物学、系统代谢工程等新技术,揭示重要工业微生物的胁迫抗性及其对工业环境的适应机制,改造和优化重要工业微生物的生理和代谢功能,大幅提升重要工业应用化学品与营养化学品的生物合成范围与效率,并进行产业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16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张 杰
植物免疫调控与微生物识别研究组组长:张杰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1.植物免疫激活的分子机制;2.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研究内容和意义研究组以农作物重要病害为研究对象,研究植物免疫受体对微生物的识别和免疫激活机制,病原微生物逃逸和操控植物免疫识别和信号传导的机理,为植物抗病性改良提供靶标和策略指导。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16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齐建勋
组长:齐建勋 博士、研究员 研究组研究方向:利用结构生物学等方法,解析病原微生物与宿主互作机制;并进一步基于病原与宿主的互作机制,开展病原微生物抑制剂研究。 研究组长:齐建勋 电话: 传真: 电子邮件:jxqi@im.ac.cn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16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张莉莉
虫媒生物学青年研究组组长:张莉莉博士青年研究员研究方向1、植物-媒介昆虫-植物病毒三者互作的分子机制80%的植物病毒通过媒介昆虫进行传播,以水稻-媒介昆虫灰飞虱-水稻条纹病毒(Ricestripevirus,RSV)三者互作为研究体系,课题组解析病毒在媒介昆虫体内突破免疫防御并多重物理屏障,最终水平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16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赵建华
赵建华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农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副研究员 电话: Email:zhaojh@im.ac.cn 主要研究方向: 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的分子机制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以拟南芥,烟草,油菜和棉花为研究对象,围绕非编码RNA,结合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解析植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