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王 军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5-16

组长:王军 博士、研究员

 

研究组研究方向

  1. 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微生物组成、功能以及动力学
  2. 人工智能方法及其在微生物组分析中的应用
  3. 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研究
  4. 新型测序技术以及其他组学分析技术的应用

研究组研究内容及意义

  近年来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使生物学进入了大数据时代,生物数据的广度和数量能够使我们为很多之前未解决的生物学问题提供答案。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和统计学技术,将现有和未来的测序技术产生的组学数据进行有机的整合和分析,能够在多个领域和层面上解释生物学现象或者提出新的假设。在人和其他模式动物中我们利用多种组学研究他们的生态和进化,在医学的框架内研究健康以及疾病的发生,其中的一个重点则是不同菌群自身的结构功能,以及和宿主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



研究组长

  研究组长:王军
  电子邮件:junwang#im.ac.cn(请将#换为@)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邮政编码:100101



主要学习及工作经历

  2004-2008: 中国海洋大学生物技术本科,优秀毕业生
  2008-2010: 欧盟Erasmus Mundus奖学金资助,获得比利时根特大学,西班牙奥维耶多 大学,德国不来梅大学联合硕士,最高成绩等级毕业(graduate with greatest distinction)
  2010:德国不来梅马普海洋微生物研究所,硕士论文
  2010-2014: 德国普伦马普进化生物学研究所,最高成绩等级毕业(summa cum laude)



获奖情况

  2016 获弗拉芒自然基金支持
  2014 国家自费留学生奖学金
  2012 –2014 DFG博士奖学金
  2010 马普学会博士奖学金
  2008 –2010 欧盟Erasmus Mundus硕士奖学金



研究队伍


  
 工作人员
   陈 亮 博士 助理研究员(2017-)
   赵 娜 博士 助理研究员(2017-)
   徐嘉悦 博士 助理研究员(2018-)
   汤静思 博士 博士后(2020-)
 项目聘用
   杨梓薇 硕士 助 理(2018-)
   唐 萍 硕士 实验员(2019-)
   鲁晶晶 硕士 实验员(2019-)
   张 旋 学士 实验员(2019-)
   张文慧 学士 实验员(2019-)
 在读研究生
   徐西占 博士生(2017-)
   马 越 博士生(2018-)
   于 莹 博士生(2018-)
   曹佳宝 博士生(2019-)
   许亚昆 硕士生(2017-)
   夏彬彬 硕士生(2018-)
   刘小林 硕士生(2019-)
   王梓玉 硕士生(2019-)
   张雨青 硕士生(2019-)
 客座人员
   王 华 硕士生(沈阳药科大学,2019-)



代表性论文

Xizhan Xu, Zezheng Gao, Fuquan Yang, Yingying Yang, Liang Chen, Lin Han, Na Zhao, Jiayue Xu, Xinmiao Wang, Yue Ma, Lian Shu, Xiaoxi Hu, Na Lyu, Yuanlong Pan, Baoli Zhu, Linhua Zhao, Xiaolin Tong*, Jun Wang*. Antidiabetic Effects of Gegen Qinlian Decoction via the Gut Microbiota are Attributable to Its Key Ingredient, Berberine. Genomics, Proteomics & Bioinformatics. In press
Wei Zheng, Yue Ma, Ai Zhao, Tingchao He, Na Lyu,Ziqi Pan, Geqi Mao, Yan Liu, Jing Li, Peiyu Wang, Jun Wang*, Baoli Zhu* & Yumei Zhang*. Compositional and functional differences in human gut microbiome with respect to equol product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blood lipid level: a cross-sectional study. Gut Pathogens 2019, 11:20 doi:10.1186/s13099-019-0297-6
Jun Wang#, Alexander Kurilshikov, Djawad Radjabzadeh, Williams Turpin, Kenneth Croitoru, Marc Jan Bonder, Matthew A. Jackson, Carolina Medina-Gomez, Fabian Frost, Georg Homuth, Malte Rühlemann, David Hughes, Han-na Kim, MiBioGen Consortium Initiative, Tim D. Spector, Jordana T. Bell, Claire J. Steves, Nicolas Timpson, Andre Franke, Cisca Wijmenga, Katie Meyer, Tim Kacprowski, Lude Franke, Andrew D. Paterson, Jeroen Raes, Robert Kraaij, Alexandra Zhernakova. Meta-analysis of human genome-microbiome association studies: the MiBioGen consortium initiative. Microbiome, 2018 6:101
Jun Wang#, Liang Chen, Na Zhao, Xizhan Xu, Yakun Xu, Baoli Zhu. Of genes and microbes: solving the intricacies in host genomes. Protein Cell. 2018 9(5):446-461
Jun Wang*, Louise B. Thingholm , Jurgita Skiecevi?ien?, *, Philipp Rausch, Martin Kummen, Johannes R. Hov, Frauke Degenhardt, Femke-Anouska Heinsen, Malte C. Rühlemann, Silke Szymczak, Kristian Holm, T?nu Esko, Jun Sun, Mihaela Pricop-Jeckstadt, Samer Al-Dury, Pavol Bohov, J?rn Bethune, Felix Sommer, David Ellinghaus, Rolf K. Berge, Matthias Hübenthal, Manja Koch, Karin Schwarz, Gerald Rimbach, Patricia Hübbe, Wei-Hung Pan, Raheleh Sheibani-Tezerji, Robert H?sler, Philipp Rosenstiel, Mauro D’Amato, Katja Cloppenborg-Schmidt, Sven Künzel, Matthias Laudes, Hanns-Ulrich Marschal, Wolfgang Lieb, Ute N?thlings, Tom H. Karlsen, John F. Baines, Andre Franke.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 identifies variation in vitamin D receptor and other hos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gut microbiota. Nature Genetics, 2016 (48)1396–1406 (* contributed equally; Nature Genetics封面文章)
Gwen Falony*, Marie Joossens*, Sara Vieira-Silva*, Jun Wang*, Youssef Darzi, Karoline Faust, Alexander Kurilshikov, Marc Jan Bonder, Mireia Valles-Colomer, Doris Vandeputte , Raul Y Tito, Samuel Chaffron, Leen Rymenans, Chlo? Verspecht, Lise De Sutter, Gipsi Lima-Mendez, Kevin D'hoe, Karl Jonckheere, Daniel Homola, Roberto Garcia, Ettje F. Tigchelaar, Linda Eeckhaudt, Jingyuan Fu, Liesbet Henckaerts, Alexandra Zhernakova, Cisca Wijnenga, Jeroen Raes. Population-level analysis of gut microbiome variation. Science, 2016, 352(6285):560-565 (* contributed equally; Science封面文章)
Alexander R. Moschen*, Romana R. Gerner*, Jun Wang*, Victoria Klepsch, Timon E. Adolph, Simon J. Reider, Hubert Hackl, Alexandra Pfister, Johannes Schilling, Patrizia L. Moser, Sarah L. Kempster, Alexander Swidsinski, Dorothea Orth?H?ller, Günter Weiss, John F. Baines, Arthur Kaser, Herbert Tilg. Lipocalin 2 protects from colonic inflammation and tumorigenesis through its microbiota modulating properties. Cell Host Microbes, 2016, 19(4):455–469 (* contributed equally)
Jun Wang, Shirin Kalyan, Natalie Steck, Leslie M. Turner, Bettina Harr, Sven Künzel, Marie Vallier, Robert H?sler, Andre Franke, Hans-Heinrich Oberg, Saleh M. Ibrahim, Guntram A. Grassl, Dieter Kabelitz, John F. Baines. Analysis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hybrid house mice reveals evolutionary divergence in a vertebrate hologenome.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5, 6:6440.
Jun Wang, Miriam Linnenbrink, Sven Künzel, Ricardo Fernandes, Marie-Josée Nadeau, Philip Rosenstiel, John F Baines. Dietary history contributes to enterotype-like clustering and functional metagenomic content in the intestinal microbiome of wild mi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4, 11(26):E2703-E2710.
Miriam Linnenbrink*, Jun Wang*, Emilie A Hardouin, Sven Künzel, Dirk Metzler, John F Baines: The role of biogeography in shaping diversity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house mice. Molecular Ecology 2013, 22(7):1904-1916.




研究中代表性图片


  2016年Science特刊封面:Microbiota at work

  2016年Nature Genetics封面:Human-Microbiota genomics

   人(右半部分)和小鼠(左半部分)中影响肠道微生物的基因位点(2016年Nature Genetics)



 申请专利

王军,赵娜;一种依赖Nanopore单分子测序的多组学测序及分析技术;申请号:4.4






相关话题/中国科学院 微生物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刘翠华
    组长:刘翠华 博士、研究员研究组研究方向1.重要病原菌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制2.重要病原菌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组研究内容及意义1.重要病原菌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制泛素化等蛋白修饰在病原菌与宿主互作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一方面,泛素化等蛋白修饰可调控宿主的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炎症和免疫反应、细胞凋亡、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16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何秀萍
    研究组研究方向:酵母菌分子遗传学及生理代谢工程研究组研究内容及意义:1、酵母菌生理代谢功能及环境适应的分子机理研究:揭示重要代谢产物代谢途径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及生理代谢功能的环境应答和适应机制,为生理和代谢功能改造奠定理论基础。2、酵母菌生理及代谢功能改造的方法学研究:研究适用于工业酵母菌的全基因组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16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叶 健
    虫媒病毒与宿主互作研究组组长:叶健博士研究员研究方向1.虫媒病毒—植物—介体昆虫互作的分子机理;2.植物油脂代谢产物在抗病免疫中的作用研究内容及意义1.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频发,入侵型、新发和重发昆虫传作物病毒病害已经成为限制我国农作物优质高产的主要因素。因缺乏抗病抗虫的种质资源、育种周期长,虫传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16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王 硕
    组长:王硕博士、研究员 研究方向    肠道黏膜免疫淋巴细胞、肠道黏膜免疫与肠道疾病调控、肠道共生菌与免疫系统互作研究内容及意义  1)肠道黏膜免疫淋巴细胞在炎-癌转化和病原菌感染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分析结肠癌肿瘤浸润天然免疫淋巴细胞类型,筛选天然免疫淋巴细胞表达的与结肠癌进程密切相关的特征性分子,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16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于 波
    组长:于波 博士、研究员 研究组研究方向平台与高值化学品的微生物合成生物技术研究组研究内容及意义发展合成生物学、系统代谢工程等新技术,揭示重要工业微生物的胁迫抗性及其对工业环境的适应机制,改造和优化重要工业微生物的生理和代谢功能,大幅提升重要工业应用化学品与营养化学品的生物合成范围与效率,并进行产业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16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张 杰
    植物免疫调控与微生物识别研究组组长:张杰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1.植物免疫激活的分子机制;2.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理研究内容和意义研究组以农作物重要病害为研究对象,研究植物免疫受体对微生物的识别和免疫激活机制,病原微生物逃逸和操控植物免疫识别和信号传导的机理,为植物抗病性改良提供靶标和策略指导。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16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齐建勋
    组长:齐建勋 博士、研究员  研究组研究方向:利用结构生物学等方法,解析病原微生物与宿主互作机制;并进一步基于病原与宿主的互作机制,开展病原微生物抑制剂研究。  研究组长:齐建勋  电话:  传真:  电子邮件:jxqi@im.ac.cn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16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张莉莉
    虫媒生物学青年研究组组长:张莉莉博士青年研究员研究方向1、植物-媒介昆虫-植物病毒三者互作的分子机制80%的植物病毒通过媒介昆虫进行传播,以水稻-媒介昆虫灰飞虱-水稻条纹病毒(Ricestripevirus,RSV)三者互作为研究体系,课题组解析病毒在媒介昆虫体内突破免疫防御并多重物理屏障,最终水平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16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赵建华
    赵建华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农业微生物与生物技术研究室,副研究员  电话:  Email:zhaojh@im.ac.cn  主要研究方向:  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的分子机制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以拟南芥,烟草,油菜和棉花为研究对象,围绕非编码RNA,结合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解析植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16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颜永胜
    植物营养与微生物群的关系青年研究组  组长:颜永胜博士、青年研究员研究方向:  1.植物营养高效利用的机制;2.植物营养与微生物群相互调控的机制。研究组研究内容及意义:  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共生着大量的微生物,形成特定的微生物群。微生物群影响植物营养的吸收利用。反之,植物营养的吸收利用及信号调控影响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