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博士生导师简介:葛昌纯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2006-09-26

导师姓名 葛昌纯 性别 男 出生日期 1934年3月

技术职称 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授 行政职务 先进陶瓷材料与技术研究室主任
所在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招生专业 无机非金属材料

研究方向
1、先进陶瓷
2、粉末冶金材料(包括纳米材料)、新工艺、烧结理论
3、自蔓延高温合成、反应合成及基础研究
4、功能梯度材料设计、制备及评价
1983年毕业于Dresden技术大学材料技术专业获博士学位

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小传

葛昌纯,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52年毕业于唐山北方交通大学冶金工程系。1952-1984年在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先后从事合金钢、压力加工、涂层、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等方面的研究,1963年起任粉末冶金研究室副主任,并作为洪堡基金会研究员先后在德国Max-Planck材料科学研究所、柏林工大非金属材料研究所从事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研究,1983年获Dresden技术大学材料技术博士学位。1986年和赖和怡教授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粉末冶金博士点。
葛昌纯教授长期从事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在粉末冶金、先进陶瓷、燃烧合成和功能梯度材料等领域作出了一系列创造性成果。其主要贡献有:
一、 在粉末冶金领域的贡献:
1、 负责研制成功用于生产浓缩铀235的孔径为纳米量级的乙种复合分离膜,是国家发明一等奖"乙种分离膜的制造技术"的第一发明人,为研制后续各种复合分离膜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随后于七十年代又负责研制成功"戊种分离膜"。
2、 在粉末冶金基础研究和材料研究方面的创造性成就:
(1) 首次在重合金上采用无包套亚固相线热等静压工艺。提出了液相烧结(LPS)提高重合金力学性能的机制是氢由相界的去除和相界结合力的提高。
(2) 提出除颗粒重排、溶解析出外,液相流动、重新分布和充填孔隙是LPS致密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3) 在国内首先研制成功全密度、无偏析、使用寿命为熔炼高速钢3-4倍的粉冶T15。
(4) 70年代领导完成了提高我国还原铁粉生产技术的系统研究,为在武钢建立我国第一个现代化铁粉生产基地奠定了基础。
(5) 与韩凤麟合著"钢铁粉末生产"是该领域国内第一部专著。
二、 先进陶瓷研究领域的创造性成就:
1、 发明了以复合氮化物作为氮化硅的助烧剂,用以取代氧化物助烧剂,减少了玻璃相并提高其粘度,从而提高了材料的高温强度和抗氧化性能。在此专利成果基础上已研制成功适用于粗、精加工各种高硬材料且通用性强的ST型陶瓷刀具并实现了产业化,被国家科委评为国家级新产品,建立了三条年生产能力10万片刀片的生产线,已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1亿元以上。
2、 在燃烧合成方面的贡献:开展了气-固体系燃烧合成氮化物基陶瓷、固-固体系燃烧合成复相陶瓷、层状材料和纳米材料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提出了活性的新概念,原位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复相陶瓷,解决了燃烧合成氮化硅、氮化铝技术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
3、 在功能梯度材料方面的贡献:1991年以来开展了结构型和能量转换型功能梯度材料(FGM)研究,在先后完成了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委博士点基金和1项青年863课题的基础上,在1997年申请、论证和指导了一项863军工课题,研制成功用于下一代托卡马克装置的三种面向高温等离子体冲刷的关键材料。用户西南核物理研究院在结题评估意见中指出:此项成果"开拓了我国FGM在核聚变领域的应用前景,…本项目的研究成果具用创新性和实用性,对下一阶段为我国下一代托卡马克实验装置提供了模块和大尺寸试样及其中试产业化准备了坚实的材料体系和工艺技术基础。"
葛昌纯教授共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1项,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专利1项。合著钢铁粉末生产一书,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SCI收录15篇,ISTP收录11篇,EI收录19篇。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