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1952年由北洋大学等5所国内著名大学的部分系科组建而成,现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等学校之一。学校原隶属冶金工业部,1998年9月1日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
建校五十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为社会培养各类层次人才近7万多人,大部分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尤其是冶金、材料工业的栋梁和骨干。党和国家领导人罗 干、刘淇、徐匡迪、黄孟复曾在校学习,另有30名在校学习、工作过的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因此被誉为“钢铁摇篮”。
学校由八个学院及研究生院、体育部、管庄校区、延庆分校组成。现有36个本科专业,4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42个硕士学科点(另有MBA、EMBA、MPA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8个博士学科点,6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在冶金、材料、机械、矿业等领域的7个全国重点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管理、科技史等学科享有盛誉;控制、热能、力学等学科具有雄厚实力;一批新兴学科,如计算机、电子信息、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等焕发出勃勃生机。
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专业)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4个部委级开放实验室。现有2个国家一级学会、22个二级学会、19个三级学会。图书馆藏书一百万册,订有中外期刊2150种。定期出版《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物流技术与应用》、《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刊物
截止2003年3月,在校各类学生总数2.4万人,其中本专科生10155人,研究生3163人(博士生841人),在站博士后32人、外国留学生132人,成人教育学院学生9156人。已形成全日制本科、专科、高职教育,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多层次、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共有专任教师1034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6人,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1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长江计划”特聘教授5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96人,教授、副教授578人。跨世纪人才梯队正在壮大,一大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
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1978 年以来,共有1187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级奖106项;申请专利455项,已授权265项。学校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九五”期间应用 成果平均转化率达到72.8%,授权专利实施率达到55%,为社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多亿元,其中7项科研成果创造了亿元以上社会经济效益。1991年至1993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居全国高校第6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居全国高校第4名,获国家科技发明奖居全国高校第15名;1995年至1996年学校获国家三大奖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8名。1999年教育部编辑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校获奖重大成果一览表》中收录北京科技大学12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九五”期间编写科研专著101种,发表学术论文4300篇,“SCI”、“EI”、“ISTP”收入论文数大幅增加,排名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01年“EI”在全国高校排名第16位,“SCI”排名第23位。
学校先后与19个国家和地区的38 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并于1996 年5 月建立了校董会,努力探索面向世界、面向社会的开放办学机制,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努力营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校园文化氛围,先后被授予北京市高等院校“文明校园”和“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的光荣称号。
学校的体育竞技水平和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北京乃至全国享有盛誉。学生田径代表队在全国及北京市高校竞赛中威振田径场,数度摘桂;女篮代表队英姿飒爽,在北京市高校联赛中十次夺冠;涌现出了一批以李敏宽、楼大鹏为代表的国家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官员。同时取得了2008年奥运比赛场馆的建设权。
面向新世纪,学校的发展目标是:把北京科技大学建设成为以工为主, 工、理、管、文、经、法协调发展,规模适度,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国家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成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