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铝合金筒壁电弧增材制造数值模拟中分段弧形体热源模型的建立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4-15

董明晔1, 赵玥1,2, 贾金龙1, 李权3, 王福德3, 吴爱萍1,2,4
1. 清华大学 机械工程系, 北京 100084;
2. 清华大学 先进成形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4;
3. 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 北京 100076;
4. 清华大学 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4

收稿日期:2019-03-05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B1106000);航天一院高校联合创新基金(CALT201709)
作者简介:董明晔(1995-), 男, 博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吴爱萍, 教授, E-mail:wuaip@tsinghua.edu.cn

摘要:为提升铝合金筒壁电弧增材制造数值模拟的计算效率,基于Goldak移动双椭球体热源在圆弧路径上的分段化与ABAQUS的二次开发,阐述了分段弧形体热源的数学推导过程;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了移动体热源、材料参数与边界条件的试验验证,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利用3种分段策略进行计算并分析了计算精度与效率。分段策略的数值模拟结果与移动体热源的对比表明:热循环曲线的变化趋势一致,峰值温度的计算误差在8%以内;残余应力云图的分布规律一致,且计算结果对热源的分段段数不敏感;利用一段、四段、八段弧形体热源进行计算的总时间分别节约了98.24%、77.51%、65.96%。
关键词:电弧增材制造铝合金筒壁数值模拟分段弧形体热源
Development of segmented cambered body heat source model in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aluminum alloy cylindrical walls
DONG Mingye1, ZHAO Yue1,2, JIA Jinlong1, LI Quan3, WANG Fude3, WU Aiping1,2,4
1.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Key Laboratory for Advanced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3.Capital Aerospace Machinery Corporation Limited, Beijing 100076, China;
4.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ibolog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wire and arc additive manufacturing (WAAM) numerical simulation efficiency of aluminum alloy cylindrical walls, a segmented cambered body heat source model was developed with its mathematical derivation clarified based on segmentation on circular path of the Goldak body heat source with secondary development on ABAQUS. The moving heat source, the material models and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were verified in a finite element model with the numerical results agreeing well with experimental data. The accuracy and efficiency of the WAAM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evaluated using three segmented computing strategies. Comparisons of the results using the three segmented computing strategies with those using the moving heat source show that the thermal cycles are similar with peak temperatures having less than 8% errors, the residual stress distributions are consistent and the results are not sensitive to the number of segments in the segmented sources. The use of one, four or eight segmented heat sources reduces the total computational time by 98.24%, 77.51% and 65.96%.
Key words: wire and arc additive manufacturingaluminum alloycylindrical wallnumerical simulationsegmented cambered body heat source
电弧增材制造(wire and arc additive manufacturing, WAAM)是一种以电弧为能量来源,通过丝材的逐层熔覆实现构件快速成形的技术[1-5]。近年来,WAAM技术成为了金属构件快速成形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很多****基于脉冲钨极氩弧焊(PTIG)、等离子弧焊(PAW)、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焊(GTAW)、熔化极气体保护焊(GMAW)等成形工艺研究了钢、钛合金与镍合金等材料的电弧增材制造[6-12]。与传统的锻压、铸造、挤压、热轧等制造技术相比,电弧增材制造技术的成本低廉,且生产效率与材料利用率较高,因此在航天飞行器的铝合金舱体结构等大型复杂金属构件的成形制造中具有较强的应用潜力[13-14]
电弧增材制造的热循环历程十分复杂,数值模拟可作为技术手段进行沉积过程热行为与力行为的分析[15]。利用传统的移动体热源进行电弧增材制造的数值模拟时,由于热源体积小且能量密度集中,需要在增材体及附近区域划分致密的网格,同时在非线性分析中要采用小时间步长计算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与收敛。以上两点从时间域与空间域两方面决定了电弧增材制造数值模拟的非线性计算量庞大,计算效率较低[16]。目前,对电弧增材制造的报道涉及工艺设备、几何形状控制、增材体显微组织、无损检测与力学性能的研究以及数值模拟等[17-21],但对如何提升电弧增材制造数值模拟计算效率的报道较少。此外,与焊接过程不同,电弧增材制造中为制造不同形状与尺寸的构件,沉积时会选择不同的沉积路径与形式的组合,而焊接路径一般是简单的直线或曲线,若要开发高效热源模型需要考虑增材体的形状与尺寸。
本文结合铝合金筒壁的电弧增材制造试验,首先基于Goldak移动双椭球体热源在圆弧沉积路径上的分段化与热量输入等效的数学推导,结合ABAQUS软件的二次开发,提出分段弧形体热源模型;其次,结合试验结果进行移动热源、材料参数与边界条件的验证;最后,将分段弧形体热源应用到铝合金筒壁WAAM的数值模拟中。该热源模型能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提升计算效率,可为大尺寸复杂形状增材体的热源开发及高效计算提供参考。
1 电弧增材制造试验电弧增材制造试验使用的基板是300 mm×300 mm×8 mm的2219-C10S铝合金,焊丝是直径为1.2 mm的2319焊丝。基板与焊丝的化学成分如表 1所示。表 1中的数据由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提供。
表 1 基板与焊丝各化学成分的质量分数
%
材料 Si Mg Fe Cu Zn Mn Ti V Al
2219-C10S 0.2 0.2 0.23 6.5 0.1 0.3 0.15 0.10 余量
2319焊丝 0.1 0.2 0.30 5.6 0.1 0.2 0.06 0.08 余量


表选项






试验系统由Fronius公司的CMT Advanced 4000 R焊机、保护气、操作控制台、焊接机器人与工作台组成。沉积技术为冷金属过渡(cold metal transfer, CMT)焊接技术,保护气为Ar(99.99%)。焊枪圆形运动轨迹平面与基板上表面平行,其轨迹半径为0.05 m,圆心与基板上表面的中心点同轴。试验工艺参数如表 2所示。沉积层数为5层,沉积速度为7 mm/s,保护气流量为25 L/min,摆频为3 Hz,摆幅为5 mm,沉积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层间有30 s的停留。电弧增材制造的试验系统与铝合金筒壁试样如图 1所示。
表 2 试验工艺参数
沉积层数 焊机模式 送丝速度Vf 焊接电流I 焊接电压U
m·min-1AV
1
2
CMT+脉冲 7.5 163 18.7
3 11 131 12.4
4 CMT+变极性 10 126 12.3
5 脉冲 9 124 12.2


表选项






图 1 (网络版彩图)试验系统与铝合金筒壁试样
图选项





2 分段弧形体热源的建立与数值计算2.1 分段弧形体热源的数学推导在电弧增材制造的数值模拟中,对具有一定速度的Goldak移动双椭球体热源,总存在弧形运动路径上的一个长度,在该长度范围内,可将该热源等效为段状热源。图 2是Goldak移动双椭球体热源(以下简称为移动体热源)在局部坐标系Oxyz′下的表达。
图 2 移动体热源三维及截面图
图选项





图 2中移动体热源模型的热流密度分布qs(x′, y′, z′)的表达式[16]
${q_{\rm{s}}}\left( {{x^\prime }, {y^\prime }, {z^\prime }} \right) = {q^\prime } \cdot \exp \left( { - \frac{{3{x^{\prime 2}}}}{{{a^2}}} - \frac{{3{y^{\prime 2}}}}{{{b^2}}} - \frac{{3{z^{\prime 2}}}}{{{a^2}}}} \right).$ (1)
其中:abq′分别是移动体热源的两个形状参数以及最大热流密度。本文中移动体热源的形状参数ab分别为5 mm、2 mm,q′的表达式为
${q^\prime } = \frac{{6\sqrt 3 {Q_{\rm{e}}}}}{{{a^2}b{\rm{ \mathsf{ π} }}\sqrt {\rm{ \mathsf{ π} }} }}.$ (2)
其中:Qe=ηe·Ue·IeUeIeηe分别是沉积电压、沉积电流与热效率。在CMT焊机专家库中,沉积电压与沉积电流由送丝速度一元化决定,热效率ηe取0.9 [3],最大热流密度可以基于以上数据与式(2)计算得到。Qe是移动体热源的热流分布函数在其作用域上的全场积分,
${Q_{\rm{e}}} = \int {\int {\int {{q_{\rm{s}}}\left( {{x^\prime }, {y^\prime }, {z^\prime }} \right){\rm{d}}{x^\prime }{\rm{d}}{y^\prime }{\rm{d}}{z^\prime }.} } } $ (3)
图 3是分段弧形体热源在柱坐标系下的表达。基于图 2中的Goldak移动双椭球体热源模型,下面建立图 3中分段弧形体热源的数学描述。
图 3 分段弧形体热源三维及截面图
图选项





设移动体热源的运动轨迹半径为rs,其中一段的弧形体热源的圆心角为θs,热流分布函数qs(ρ, y, θ)在柱坐标系下的表达式为
${q_{\rm{s}}}(\rho , y, \theta ) = {q_{\rm{m}}} \cdot \exp \left( { - \frac{{3{{\left( {\rho - {r_{\rm{s}}}} \right)}^2}}}{{{a^2}}} - \frac{{3{y^2}}}{{{b^2}}}} \right).$ (4)
其中:ab与式(1)中移动体热源的形状参数一致;qm为热流密度的最大值,与移动体热源热流密度的最大值相等。
该段的弧形体热源的热输入功率Qs是热流分布函数qs(ρ, y, θ)在其作用域上的全场积分,
${Q_{\rm{s}}} = \int {\int {\int {{q_{\rm{s}}}(\rho , y, \theta ){\rm{d}}\rho {\rm{d}}y{\rm{d}}\theta .} } } $ (5)
该段弧形体热源输入的总热量与在该段圆弧上运动的移动体热源输入的总热量相同,
${Q_{\rm{s}}}{t_{\rm{s}}} = {Q_{\rm{e}}}{t_{\rm{e}}}.$ (6)
其中:ts是该段弧形体热源的等效加热时间;te是在该段弧形体热源作用的圆弧路径上移动体热源的运动时间,
${t_{\rm{e}}} = \frac{{{\theta _{\rm{s}}}{r_{\rm{s}}}}}{{{v_{\rm{e}}}}}.$ (7)
其中ve为移动体热源的运动速度。联立式(4)—(7),可得分段弧形体热源的等效加热时间ts的表达式,
${t_{\rm{s}}} = \frac{a}{{{v_{\rm{e}}}}}\sqrt {\frac{{\rm{ \mathsf{ π} }}}{3}} .$ (8)
由式(8)可知,该段弧形体热源的等效加热时间ts与其圆心角θs无关,与热源形状参数a成正比,与移动体热源的运动速度ve成反比。
在铝合金筒壁电弧增材制造的数值模拟中引入分段弧形体热源, 能在时间域和空间域两方面节约计算时间,提升计算效率,其原因是:分段弧形体热源的环向热流密度分布均匀,因此可适当增加环向上网格的尺寸,从而降低空间域计算量;施加分段热源的总等效加热时间远小于移动体热源作用于相同沉积路径的加热时间,同时在非线性计算时有限元软件可自动选择较大的时间步长,因此降低了时间域计算量。
分段弧形体热源在商用有限元软件ABAQUS中的实现方式是将其热流分布函数、等效加热时间及形状函数利用Fortran语言进行二次开发,输入到Subroutine Dflux子程序接口中。数值计算中使用的求解器为ABAQUS/Standard隐式求解器。在计算提交后,求解器将识别和编译子程序并将热流函数输入到体热源模块中,并依据热源的形状函数作用到有限元模型上。
2.2 有限元模型基于商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第1节中获得的试验件1:1大小的三维瞬态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模型的几何参数如下:每个沉积层高度为2 mm,径向宽度为10 mm,铝合金筒壁的内径为90 mm,沉积层宽度与高度的确定是根据实际沉积试验获得的铝合金筒壁试验件测量的平均结果。随沉积过程的进行,利用“生死单元”技术在数值模拟中引入沉积层。同时,在模型中输入如图 4所示的基板与增材体的材料参数。图 4中400 ℃以下的材料参数由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提供,400 ℃以上的数据由Jmatpro软件计算获得。此外,本文通过人为地提升液相热导率来研究材料熔化时熔池的对流热扩散作用[21]
图 4 基板和增材体的材料参数
图选项





铝合金筒壁试验件的网格划分及局部放大图如图 5a所示。进行网格划分时,铝合金筒壁及附近区域的网格尺寸较小,远离圆筒的部分网格较粗糙。最小网格尺寸为1 mm×1 mm×1 mm。有限元模型的节点总数为24 904,网格总数为18 730,单元属性为六面体八节点的热力耦合单元C3D8T。沉积试验在空气环境中进行,因此数值模拟中考虑的热学边界条件为工件与空气的辐射与对流以及工件与夹具之间的换热;力学边界条件如图 5b所示,为了简化计算,没有对夹具进行几何建模,而是在基板下表面限制了Y向位移,基板上表面夹具作用的区域限制了XYZ 3向位移,沉积过程结束冷却至室温后,撤销夹具的约束作用,并在模型中约束必要的几个自由度以防止模型的刚性转动与平动。
图 5 网格划分与力学边界条件
图选项





2.3 试验验证电弧增材制造试验采用K型热电偶与采样频率为20 Hz的温度记录仪采集试验过程中的温度数据,试验后采用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应力测试设备为郑州机械研究所生产的YC-Ⅲ型应力测量仪。图 6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图 6a6b横坐标的起点是小图中“沉积起点”处开始沉积的时间点,K型热电偶所处的AB两点均位于基板上表面且距离铝合金筒壁外表面8 mm。径向与切向残余应力是残余应力的两个主要分量,图 6c6d中取数值模拟结果的测量线均位于基板上表面。表 36分别提取了图 6中热电偶测量的AB两点的峰值温度以及测量线上6个测量点的径向残余应力与切向残余应力,并计算了误差。
图 6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图选项





表 3 A点峰值温度
A 试验值/℃ 计算值/℃ 误差/%
第1层 380.92 371.18 2.62
第2层 405.88 391.50 3.67
第3层 364.60 343.02 6.29
第4层 339.10 323.45 4.84
第5层 321.18 300.64 6.83


表选项






表 4 B点峰值温度
B 试验值/℃ 计算值/℃ 误差/%
第1层 375.98 374.55 0.38
第2层 425.71 396.58 7.36
第3层 380.93 353.53 7.75
第4层 341.21 325.48 4.83
第5层 337.73 307.47 9.84


表选项






表 5 径向残余应力的比较
试验点 距上表面中点距离/mm 计算值/MPa 测量值/MPa 误差/%
1 0 124.89 168.08 25.70
2 9 120.64 157.12 23.22
3 18 113.48 134.76 15.79
4 80 151.91 118.10 28.63
5 88 107.25 101.23 5.94
6 96 71.89 78.91 8.89


表选项






表 6 切向残余应力的比较
试验点 距上表面中点距离/mm 计算值/MPa 测量值/MPa 误差/%
1 0 142.17 172.11 17.39
2 9 156.17 179.99 13.24
3 18 166.63 181.24 8.06
4 80 -37.20 -28.90 28.72
5 88 -49.32 -44.12 11.76
6 96 -82.39 -65.40 25.99


表选项






图 6可知,AB两点的热循环曲线以及图 6c6d中测量线上残余应力的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曲线趋势基本一致。在热循环曲线中,层间的30 s冷却使温度下降到70 ℃左右。然而,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测量结果相比还有一定的误差,误差来源是数值模拟中无法完全准确对应试验过程中工件的散热条件;同时,热电偶测温与盲孔法测量残余应力以及有限元分析过程中的简化也会造成一定的误差。
某实际工程项目要求试验验证部分的峰值温度计算误差小于10%,残余应力计算误差小于30%。表 36中的误差数据表明本小节的计算满足了精度要求,也验证了移动体热源、材料参数以及边界条件在本文中应用的可行性。
2.4 计算结果与精度为检验分段弧形体热源的计算精度,图 7示意了基板上表面中心点C的位置,并对比了利用一段、四段、八段弧形体热源与移动体热源这4种计算策略获得的C点处热循环曲线。表 7提取了图 7b中4条热循环曲线每层沉积的峰值温度。
图 7 C点位置及热循环曲线计算结果
图选项





表 7 热循环曲线峰值温度的比较
一段热源 四段热源 八段热源 移动体热源
第1层 1 090.23 1 087.05 1 084.99 1 015.97
第2层 954.76 949.64 944.97 922.92
第3层 876.97 874.89 871.20 853.60
第4层 779.56 778.82 774.99 760.92
第5层 663.08 660.57 659.33 643.46


表选项






结合图 7表 7可见,不同分段策略计算的热循环曲线趋势与移动体热源的计算结果基本一致,峰值温度的计算误差均在8%以内。产生计算误差的原因是移动体热源在计算中是连续施加到有限元模型上的,先后沉积的部分会有连续的热相互作用,而分段热源是整段加入的,段与段之间虽然也有热相互作用,但不像移动体热源一样连续,因此出现了热量传导与散失的差异,使计算结果有一定的差别。
分段弧形体热源计算的热循环曲线要比移动体热源的曲线整体前移。根据分段弧形体热源的数学推导可知,沉积一层分段热源作用的总时间比移动体热源的总时间要短很多。此外,峰值温度均随沉积层数的增加而下降,这是由于电弧中心随沉积过程的进行而上移,传导至C点的热量逐渐减少;同时,工件内的热量随沉积过程进行而逐渐积累,热循环曲线的冷却速度逐层减缓。虽然移动体热源与分段弧形体热源的总热输入相同,但利用分段策略计算时,沉积加热过程中热量的散失时间少于移动体热源的,因此分段弧形体热源计算获得的每层沉积的峰值温度均略高于移动体热源的计算结果。
图 8对比了铝合金筒壁内特征截面(分段弧形体热源作用的正中截面)上不同计算策略获得的径向残余应力(S11)、切向残余应力(S22)与等效Mises残余应力的云图。特征截面的左侧是内径侧,右侧是外径侧。
图 8 (网络版彩图)残余应力计算结果
图选项





从应力云图来看,4种计算策略获得的各类残余应力的整体分布趋势相似,均表现为靠近增材体下部的残余应力高于靠近上部的,靠近增材体外径侧的残余应力高于内径侧的;由于增材体冷却过程中切向拘束度更高,切向残余应力的数值整体要高于径向残余应力。利用3种分段策略计算获得的残余应力云图分布与移动体热源的吻合良好,以切向残余应力峰值为例,一段、四段、八段弧形体热源的计算结果与移动体热源的相比误差分别为9.20%、7.63%、7.35%。应力的变化与温度历程紧密相关,在铝合金筒壁内的特征截面上,不同分段策略对热循环曲线的计算结果与移动体热源的计算结果吻合良好,可见残余应力的计算对分段弧形体热源的分段数目并不敏感。
2.5 计算效率本文数值模拟所用计算机为Intel Xeon CPU E5-2690,具有40线程、v2处理器与176 GB内存。在电弧增材制造的数值模拟中,计算时间主要消耗在加热分析步中,因此在表 8中列出了不同计算策略下每层沉积加热分析步的增量步数以及计算总时间。
表 8 不同计算策略的加热增量步数与计算总时间的对比
加热增量步数
一段热源 四段热源 八段热源 移动体热源
第1层加热 100 840 1 588 5 269
第2层加热 35 1 093 1 961 6 239
第3层加热 49 1 154 2 151 8 293
第4层加热 45 1 208 2 205 6 582
第5层加热 41 1 172 2 215 6 419
总增量步数 279 5 476 10 120 32 802
总计算时间/h 5.8 74 112 329


表选项






与利用移动体热源进行数值模拟相比,利用一段、四段、八段弧形体热源时,加热分析步的增量步数分别节约了99.15%、83.31%、69.15%,计算总时间分别节约了98.24%、77.51%、65.96%。由于数值模拟中分段弧形体热源的引入,铝合金筒壁电弧增材制造数值模拟计算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这使得大型复杂铝合金舱体结构电弧增材制造的数值模拟成为可能。
3 结论1) 获得了分段弧形体热源的数学表达并进行了ABAQUS的二次开发。数学推导表明,分段弧形体热源的环向热流密度均匀,其等效加热时间ts与圆心角θs无关,与热源形状参数a成正比,与移动体热源的运动速度ve成反比。
2) 热循环曲线的计算结果表明,随沉积层数的增加,基板上表面中心点(C点)的峰值温度下降,冷却速度减缓。分段策略计算的热循环曲线变化趋势与移动体热源的一致,C点峰值温度的计算误差小于8%;残余应力的计算结果表明,分段策略计算的残余应力云图分布与移动体热源的基本一致,且残余应力的计算对分段弧形体热源的分段数目不敏感。
3) 与利用移动体热源进行数值模拟相比,利用一段、四段、八段弧形体热源时,加热分析步的增量步数分别节约了99.15%、83.31%、69.15%,计算总时间分别节约了98.24%、77.51%、65.96%。由于分段弧形体热源的引入,数值模拟效率得以提高,从而使大型复杂铝合金筒壁电弧增材制造的数值模拟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 DEREKAR K S. A review of wire arc additive manufacturing and advances in wire arc 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aluminium[J].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8, 34(8): 895-916. DOI:10.1080/02670836.2018.1455012
[2] DING D H, PAN Z X, CUIURI D, et al. Wire-feed 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metal components:Technologies,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interes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015, 81(1-4): 465-481. DOI:10.1007/s00170-015-7077-3
[3] FRAZIER W E. Metal additive manufacturing:A review[J].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and Performance, 2014, 23(6): 1917-1928. DOI:10.1007/s11665-014-0958-z
[4] OU W, MUKHERJEE T, KNAPP G L, et al. Fusion zone geometries, cooling rates and solidification parameters during wire arc additive manufactur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18, 127: 1084-1094. DOI: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18.08.111
[5] GU J L, BAI J, DING J L, et al. Design and cracking susceptibility of additively manufactured Al-Cu-Mg alloys with tandem wires and pulsed arc[J].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18, 262: 210-220. DOI:10.1016/j.jmatprotec.2018.06.030
[6] JIAN W, XIN L, WANG J T, et al. Grain morphology evolution and texture characterization of wire and arc additive manufactured Ti-6Al-4V[J].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 2018, 768: 97-113. DOI:10.1016/j.jallcom.2018.07.235
[7] 段梦伟, 彭勇, 周琦, 等. 水浴PTIG微变形电弧增材制造工艺[J]. 焊接学报, 2018, 39(9): 113-116.
DUAN M W, PENG Y, ZHOU Q, et al. Micro-deformation PTIG wire and arc addictive manufacture under water bath[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a Welding Institution, 2018, 39(9): 113-116. (in Chinese)
[8] 黄丹, 朱志华, 耿海滨, 等. 5A06铝合金TIG丝材-电弧增材制造工艺[J]. 材料工程, 2017, 45(3): 66-72.
HUANG D, ZHU Z H, GENG H B, et al. TIG wire and arc 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5A06 aluminum alloy[J].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2017, 45(3): 66-72. (in Chinese)
[9] 张飞奇, 陈文革, 田美娇. Ti-6Al-4V丝材电弧增材制造钛合金的组织与性能[J].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2018, 47(6): 1890-1895.
ZHANG F Q, CHEN W G, TIAN M J.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i-6Al-4V alloy by wire+arc additive manufacturing[J]. 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2018, 47(6): 1890-1895. (in Chinese)
[10] 李晗嫣, 陈文革, 张飞奇, 等. 基于CAFE模拟钛合金丝材电弧增材制造凝固过程的组织演变[J].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18, 28(9): 1775-1783.
LI H Y, CHEN W G, ZHANG F Q, et al. Evolution of wire+arc additive manufactured titanium alloy during solidification process based on CAFE simulation[J]. The Chinese Journal of Nonferrous Metals, 2018, 28(9): 1775-1783. (in Chinese)
[11] 张炼, 张兆栋, 刘黎明. 316不锈钢TIG电弧增材制造成形规律研究[J]. 焊接技术, 2018, 47(4): 10-14.
ZHANG L, ZHANG Z D, LIU L M. Study on forming principles for TIG-based wire and arc additive manufacturing of 316 stainless steel[J]. Welding Technology, 2018, 47(4): 10-14. (in Chinese)
[12] 朱士一, 高建成, 张海鸥, 等. 23Co13Ni11Cr3Mo钢电弧微铸锻增材制造组织性能研究[J]. 新技术与新工艺, 2018(8): 59-62.
ZHU S Y, GAO J C, ZHANG H O, et al. Research on structure property of 23Co13Ni11Cr3Mo steel formed by wire arc micro casting additive manufacture[J]. New Technology & New Process, 2018(8): 59-62. (in Chinese)
[13] 杨海欧, 王健, 王冲, 等. 电弧增材制造TC4钛合金宏观晶粒演化规律[J]. 材料导报, 2018, 32(6): 2028-2031.
YANG H O, WANG J, WANG C, et al. Ma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TC4 titanium alloy fabricated by wire and arc additive manufacturing[J]. Materials Review, 2018, 32(6): 2028-2031. (in Chinese)
[14] 杨平华, 高祥熙, 梁菁, 等. 金属增材制造技术发展动向及无损检测研究进展[J]. 材料工程, 2017, 45(9): 13-21.
YANG P H, GAO X X, LIANG J, et al. Development tread and NDT progress of metal additive manufacture technique[J]. Journal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2017, 45(9): 13-21. (in Chinese)
[15] 雷洋洋, 熊俊, 李蓉, 等. 基板厚度对薄壁件GMA增材制造温度场的影响[J]. 焊接学报, 2018, 39(5): 73-76.
LEI Y Y, XIONG J, LI R, et al. Influence of substrate thickness on the thermal process for thin-walled part in GMA-based additive manufacturing[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a Welding Institution, 2018, 39(5): 73-76. (in Chinese)
[16] OGINO Y, ASAI S, HIRATA Y.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WAAM process by a GMAW weld pool model[J]. Welding in the World, 2018, 62(2): 393-401. DOI:10.1007/s40194-018-0556-z
[17] LIU Y B, SUN Q J, SANG H B, et al.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dditive manufactured steel-Al structure materials with nickel gradient layers[J]. China Welding, 2016, 25(1): 8-14.
[18] NIKAM S H, JAIN N K. Three-dimensional thermal analysis of multi-layer metallic deposition by micro-plasma transferred arc process using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J].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2017, 249: 264-273. DOI:10.1016/j.jmatprotec.2017.05.043
[19] 苗玉刚, 曾阳, 王腾, 等. 基于BC-MIG焊的铝/钢异种金属增材制造工艺[J]. 焊接学报, 2015, 36(7): 5-8.
MIAO Y G, ZENG Y, WANG T, et al. Additiv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aluminum/steel dissimilar metal based on BC-MIG welding[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a Welding Institution, 2015, 36(7): 5-8. (in Chinese)
[20] 郑振太, 曹文杰, 许晓航, 等. 结合型分布带状分段移动体热源模型[J]. 焊接学报, 2010, 31(7): 95-97, 104.
ZHENG Z T, CAO W J, XU X H, et al. Segment-moving heat source model with strip-shape and combined distribution of heat flux[J]. Transactions of the China Welding Institution, 2010, 31(7): 95-97, 104. (in Chinese)
[21] 李艳军, 吴爱萍, 刘德博, 等. 2219铝合金VPTIG焊接残余应力的数值分析[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 56(10): 1037-1041.
LI Y J, WU A P, LIU D B,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welding residual stresses in VPTIG-welded joints of the 2219 aluminum alloy[J]. 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 (Science & Technology), 2016, 56(10): 1037-1041. (in Chinese)

相关话题/计算 制造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遥感卫星对区域目标可见性的快速计算方法
    鄂智博,李俊峰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北京100084收稿日期:2019-02-03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1672146)作者简介:鄂智博(1994-),男,博士研究生通信作者:李俊峰,教授,E-mail:lijunf@tsinghua.edu.cn摘要:遥感卫星对区域目标可见时间窗口的快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5
  • 考虑全截面剪切的钢闸门宽翼工字形深梁解析计算方法
    吴思远1,2,王正中31.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2.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上海200092;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寒区水工程安全研究中心,杨凌712100收稿日期:2018-06-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7916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5
  • 面向大规模时序图SimRank的计算方法
    苗壮,袁野,乔百友,王一舒,马玉亮,王国仁东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沈阳110819收稿日期:2018-07-21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6YFC14019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572119,61622202)作者简介:苗壮(1994-),男,硕士研究生通信作者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5
  • 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计算机化规程流程的建模和验证
    徐晓娜,黄晓津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先进核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先进反应堆工程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收稿日期:2017-12-14基金项目:国家重大专项经费资助项目(ZX06901)作者简介:徐晓娜(1987-),女,博士研究生通信作者:黄晓津,研究员,Email:huan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5
  • 具有高表达能力的新型可信计算信任链的设计
    龙宇1,王辛2,徐贤3,洪璇41.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上海200240;2.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长沙410073;3.华东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上海200237;4.上海师范大学计算机系,上海200234收稿日期:2017-08-2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57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5
  • 一种基于角色和属性的云计算数据访问控制模型
    王于丁,杨家海清华大学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北京100084收稿日期:2017-05-1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432009,61462009);教育部博士学科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130002110058);国家“八六三”高技术项目(2015AA015601)作者简介:王于丁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5
  • 简单管路中水击的类型偏误分析及解析计算
    张明1,郑双凌1,马吉明1,齐文彪21.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2.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长春130021收稿日期:2017-02-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51379099);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5
  • CFD-DEM耦合计算中的体积分数算法
    刘德天,傅旭东,王光谦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收稿日期:2016-12-0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525901,51379100);清华大学自主科研计划课题(2014Z22066)作者简介:刘德天(1989-),男,博士研究生通信作者:傅旭东,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5
  • 基于局部-整体有限元法的薄壁筒焊接变形计算
    赵海燕1,吴骏巍1,陆向明2,简波2,李宏伟21.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北京100084;2.北京特种机械研究所,北京100143收稿日期:2016-07-26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2010);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13000211008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5
  • 枪弹穿甲过程仿真的有限元接触模型与分区并行计算误差特性
    吕振华,刘赛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北京100084收稿日期:2016-07-24作者简介:吕振华(1961—),男,教授。E-mail:lvzh@tsinghua.edu.cn摘要:为了提高小口径普通钢芯弹和穿甲燃烧弹侵彻均质钢靶板的仿真分析精度,分析了接触力罚函数算法的接触刚度参数和接触摩擦系数对弹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0-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