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第37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级终审落幕
清华新闻网4月18日电 4月13日至4月14日,清华大学第37届“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级终审在第五教学楼举办。
本届“挑战杯”在章程和评审细则上进行了调整,强调遵守比赛规则、恪守学术规范,进一步强调对于学术成果表述的严谨性,完善评审机制,保证参赛过程的公平、公正和公开,积极发扬“挑战杯”的科创引领作用。
本届“挑战杯”的报名作品来自全校全部的30个院系以及天空工场、未来城市与新能源团队等多个学生团体,作品类别覆盖数理、化生、计算机等15个大类。共有来自26个院系的82件作品进入到本次终审答辩,参赛作品分别在机械控制、环保建设、能源化工、基础科学、信息技术、人文社科共6个类别、8个分场进行答辩,并最终综合复审成绩评选出6件特等奖作品、10件一等奖作品、20件二等奖作品和61件三等奖作品。此外,本届“挑战杯”增设了“学术研究推进计划专项赛道”“全国挑战杯专项赛道”“累进支持专项赛道”等参赛通道,为同学们继续完善项目提供了资源支持和发展通道。
机械控制专场答辩同学实物展示
本届比赛中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作品。来自材料学院的2015级本科生李子威及其团队利用有望大规模化的气纺法取代传统的静电纺丝方法,高效制备新型耐高温聚酰亚胺纳米纤维,该类纤维可以作为空气过滤器的核心材料,具备过滤效果高、过滤压降小的特点,在汽车尾气处理等高温污染源治理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来自机械系的2016级本科生余畅和其团队通过减少驱动轮,亦即减少管道机器人与管壁的接触点个数来解决由于驱动轮与弯道管壁干涉而产生的过弯问题。在三轮驱动难以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考虑双轮驱动来实现机器人过弯以及过三通管道等功能。来自电子系的2016级本科生秦增益基于单目相机、双目相机的3D物体检测与定位问题,设立了简洁而高效的MonoGRNet和TLNet来从单目和双目图像中进行几何推理,实现3D物体检测与定位。
人文社科分场选手进行答辩
终审答辩得到了众多专家的大力支持,近50位专家****担任了13日学科分场答辩的评委,10位资深专家担任了14日“挑战杯”特等奖答辩会的评委。
在评审现场,各位评委专家与选手频频互动,展开热烈讨论。在能源化工分场,材料学院党委书记杨志刚教授肯定了选手们的创意,同时对许多作品都提出了宝贵的改进意见;在特等奖答辩会现场,经管学院资深专家徐瑜青教授认真听取选手答辩,不时和选手展开讨论,并详细询问项目开展情况。
评委从作品的学术价值或实用性、创新性、作品完成情况和现场答辩表现等4个方面对参赛作品评分。经合议,每个分场排名第一的作品被推荐为特等奖候选作品。8件特等奖候选作品参与公开答辩,由特等奖答辩会评委经过综合评定,初步确定了特等奖作品。
清华大学“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始于1983年,是清华大学历史最长、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清华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领域的年度盛会。竞赛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勇于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推动清华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创新实践、促进不同学科间交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供稿:学生科协
编辑:周襄楠
2019年04月18日 08:59:42 清华新闻网